琉璃
琉璃汉代,以绿釉陶器为代表的低温铅釉制品在山西大量出现,以晋南地区出土最多,在大同、太原、晋东南也有发现。南北朝时,山西的琉璃制作工艺在釉色和造型上均有了新的发展。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和寿阳北齐厍狄回洛墓中出土的大量陶俑,制作十分精美,除绿色釉外,还施用了黄色、酱色等铅釉。当时北魏首都平城宫殿建筑上已使用琉璃制品,“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魏书》)。 山西遗存的大量古代建筑中,留存着异彩纷呈的琉璃制品。这些琉璃制品或作为建筑构件,或作为装饰点缀,无不体现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瑰丽与深邃。晋祠圣母殿和介休后土庙三清楼上保存的宋代琉璃瓦件,是山西省现存古建筑中保存最早的琉璃构件,胎体细密,色泽深沉,颇具特色。辽金寺庙中保存下来的琉璃罗多,著名的朔州崇福寺、大同华严寺、绛县太阴寺、高平定林寺、晋城玉皇庙等寺观建筑上的琉璃饰品,造型粗犷,题材丰富。 明代是山西琉璃艺术的鼎盛时期,制作工艺之高,匠师分布之广,在国内屈指可数。当时琉璃制品被广泛地运用于宫廷、寺庙、府第、祠堂以及日常生活。阳城、河津、平遥、文水、汾阳等为琉璃的主要产地。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阳城寿圣寺舍利塔是琉璃塔的代表作。飞虹塔众多的人物、花卉、鸟兽、建筑、楼阁、亭台皆以琉璃制成,造型生动、工艺精细。介休广济寺的黑釉琉璃,别具一格,充分代表了明代琉璃制作的高超技术水平。 山西寺庙建筑琉璃历时1 500余年,留存至今的琉璃色彩斑斓,造型多样、技艺高超,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琉璃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