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统一
西晋灭亡后,北方沦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中。北方被石勒所建立的后赵所控制,而后赵统治者凶残暴虐,百姓苦不堪言。后来后赵被汉族的冉闵推翻,不久又被南下的鲜卑慕容部击败,建立了前燕政权。后来氐族苻坚部逐渐强大,建立前秦,与慕容氏开始争夺北方政权,并击败前燕,控制了山西地区,最终统一北方。后来又南下进攻东晋,与东晋在淝水大战一场,结果大败,从此前秦内部四分五裂。慕容氏又建立西燕,不久又分化出后燕,各自为战,互相攻伐。北方就这样在少数民族的混乱统治中度过了动荡的数十年。之后,当年的鲜卑拓跋部又再次崛起,称霸中原,这就是北魏政权。 西晋晚期时,鲜卑拓跋猗卢就曾割据一方,被封为代王。 后来拓跋什翼犍统治代国,开始逐渐向外扩张,但是受到了前秦政权的进攻。公元376年,苻坚发动二十万大军进攻代国,代国无法立足,拓跋氏向北逃奔云中,代国被灭。因为拓跋什翼犍被儿子所杀,重建代国的重任就落到了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身上。 拓跋珪的父亲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拓跋珪六岁时(376),家族内部发生叛乱,叔父杀死了祖父。母亲贺氏就带着拓跋珪逃到了娘家贺兰部。此时前秦苻坚趁代国内乱,发兵攻打,灭掉了代国,并把拓跋珪叛乱的叔父杀死。苻坚知道拓跋什翼犍还有个遗孙在,就想把他接回来管理代国,但谋臣们不同意,于是苻坚把代国一分为二,让原来拓跋部的两个贵族——刘库仁和刘卫辰部分别管理,等拓跋珪长大后再立他为王。刘库仁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在部落中很有威望,他把拓跋珪母子接到自己的部落,拓跋珪在他的抚养下生活了十年。 拓跋珪十五岁那年不幸再次发生,刘库仁部也发生内乱,刘库仁战死,后来他儿子刘显当了首领。刘显很有野心,一心想要除掉拓跋珪。于是拓跋珪的母亲帮助儿子逃走,再次投奔了贺兰部的舅舅贺讷。就在这一年苻坚也被杀害,前秦政权也灭亡了,中原地区陷入了更大的混乱中。而此时代国的流散旧臣,听说拓跋珪归来,纷纷赶来归附,向贺讷请求拥拓跋珪为主,从新建立代国,不久拓跋珪召集旧部首领,举行了登基仪式,重建代国。至此,灭亡了十年的代国重新在北方崛起了。 公元386年,拓跋珪将国号改为魏,史称北魏,并自称魏王。北魏建立后,拓跋珪开始着手参与中原的兼并战争。而当时拓跋珪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其一是北魏刚刚建立,内部权力争夺非常激烈,加上政权成分非常复杂,各部叛乱事件屡屡发生,内部涣散,难以统御。其二是大漠原有少数民族如高车、柔然等经常入侵内地,北魏地处边陲,如果向中原用兵,后院难免着火。其三是淝水之战后,一度被前秦统一的中原地区,再度陷入混乱,后继的后燕、后秦、西夏、西燕等都势力强大,是拓跋珪进取中原的劲敌。 在这种情况下,拓跋珪首先致力于北魏内部的统一斗争。 北魏建国之初,刘显部等就相继叛乱,率部离开。拓跋珪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争取到刘显部下的归附,情况稍有好转。不久,又发生一次更大的叛乱事件,在西燕慕容永的煽动下,拓跋珪的叔父窟咄发动反叛,被慕容永任命为新兴太守。刘显派人出迎窟咄,并率兵进犯北魏南部,引起北魏内部的骚动,这时就连拓跋珪的亲信部将于桓、莫题也暗自与诸部首领密谋,想迎窟咄回国称王。但事情败露,拓跋珪将于桓等五人诛杀,对莫题等人全不问罪。为了回避叛军锋芒,拓跋珪率众北走阴山,先投奔贺兰部,然后派人向后燕的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儿子贺麟率兵救援,拓跋珪与贺麟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会师,大败窟咄,窟咄兵败后逃奔匈奴刘卫辰,被刘卫辰杀死,窟咄残部全都投降了拓跋珪,此次叛乱终于平定。 第二年,拓跋珪与贺麟又出兵马邑,征讨刘显,在弥泽(今山西朔州西南)大败刘显。刘显兵败后单骑逃奔慕容永,其部也归降拓跋珪。从此,拓跋各部基本统一。拓跋珪紧接着开始了对大漠各部的征服战。 公元388年,拓跋珪向北用兵,与贺麟联手击败了北部高车等大大小小的部落,缴获了大量的马匹和牲畜,各部落都表示臣服。当时,活动于五原一带的匈奴刘卫辰势力非常强大,是北魏的劲敌。公元391年,刘卫辰派儿子直力鞮出兵进攻北魏,拓跋珪亲自率骑兵阻击,大败直力鞮,缴获大量兵器辎重。接着乘胜进军,找到了刘卫辰的主力并歼灭,刘卫辰战败阵亡,北魏大获全胜。大漠诸部的平定解决了北魏的后顾之忧,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正当北魏在大漠崛起,准备图霸中原的时候,后燕慕容垂吞并了西燕,在中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魏想要继续强大,与后燕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曾经帮助过拓跋珪平定大漠的慕容垂怕拓跋珪称霸中原,于是与北魏反面为敌,刀兵相向。 公元395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辽西王慕容农,赵王贺麟率领大军八万为先锋,以范阳王慕容德率步骑八万为后继,从中山出发大举进攻北魏。面对来势凶猛的后燕大军,拓跋珪不敢迎战,只好避其锋芒,带领部落西渡黄河,在千里之外集结部队伺机反攻,同时派人向后秦请兵助战。后燕大军驻军黑城(今内蒙古包头北部,黄河北岸)临河造船。 同年八月,北魏军队集结完毕,开赴黄河以南,两军临河对峙。慕容宝大军从中山起兵时,后燕君主慕容垂已经身患重病。后来后方给前线传递消息的信使被北魏军抓获。拓跋珪由此得知深入敌国作战的后燕军竟然已经几个月不知慕容垂情况了,于是逼信使向河对岸喊话,假称“你父亲已经死了,你还不回去吗?”这一消息在后燕士兵中传开,全军上下大为震动,以为君主慕容垂已经病逝,内部顿时出现混乱。 九月,大河上下风平浪静,慕容宝率部将要渡河,忽然狂风大作,停泊在岸边的几十条战船顺流漂走,船上了三百士兵被驻守南岸的北魏军队截获,拓跋珪将他们全部遣返,并让他们回报慕容宝,赶快回去奔丧吧。此时拓跋珪开始重新部署军队,以五万骑兵屯驻河东,十万骑兵屯驻河北,又派七万大军堵截回中山的去路。两军相持数旬,君主病逝的谣言满天飞,燕军内部太子慕容宝和皇子贺麟又开始相互猜疑,致使燕军军心动摇,无法再战,于是决定烧船退兵。这时正值十月,河水还未冻冰,慕容宝以为魏军无法渡河,所以大军撤退后,没有在河边设防。 十一月初,突然狂风暴起,寒流来袭,一夜之间河面迅速冻结,拓跋珪喜出望外趁势渡河,带领两万精骑日夜兼程急追燕军。燕军谋士建议慕容宝预防敌兵追击,慕容宝便派贺麟率领三万骑兵殿后,而贺麟不以为然,带领懒懒散散的骑兵沿途游猎。慕容宝派出了侦察兵也在走出十多里后解鞍大睡。北魏追兵赶到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西时,此时驻扎在此地的燕军居然全然不知。北魏军人衔枚、马裹蹄,悄悄靠近燕军大营,拓跋珪在夜幕下部署军队,全部进入作战位置,主力部队则爬上山顶。次日清晨,魏军突然发起攻击,主力部队从坡上冲击敌军大营,先前派出堵截燕军的七万人马也及时赶到,两军前后夹击,燕军猝不及防,毫无抵抗能力,军营顿时大乱,人马相互踩踏,自相碾压,还有人跳入河中逃命,溺死死者数以万计,慕容宝等主将都单骑逃出。魏军大获全胜,生擒后燕的文武官吏就有数千人,缴获的兵器装备辎重粮草更是数不胜数,投降的士兵有四、五万人,但全部被魏军坑杀。这就是著名的参合陂大战,此次战役使燕军精锐损失殆尽。 公元396年,身患重病的慕容垂为雪参合陂大败之耻,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北魏。燕军越青岭、过天门,直扑云中桑乾川(今永定河)。拓跋珪之弟拓跋虔领军三万余人仓促抵挡,被燕军杀败。拓跋珪被迫退守善无(今山西右玉县),慕容垂攻陷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想与北魏决战。但经过参合陂时,看见依然堆积如山的燕军尸体,于是设案祭拜,全军号啕大哭,声震峡谷。慕容垂见此惨状,惭愤呕血,病情加重,不得已在平城停留十天,然后不得不因病班师回朝,途中病死在上谷沮阳,太子慕容宝继位为燕王,后燕从此衰败,再也无力阻挡拓跋珪长驱南下。 慕容垂已死,拓跋珪对后燕再无所惧。同年七月,拓跋珪称帝,此后便对后燕开展大规模反攻。八月,拓跋珪亲自率领六军,共四十万人马,从马邑出发,讨伐后燕慕容宝,大军旌旗前后绵延有两千里。九月到达阳曲,兵临晋阳城下。后燕的并州牧慕容农出城迎战,被魏军打败,逃回城内。晋阳城守军哗变,军司马慕容嵩闭门据之,慕容农战败后十分恐惧,于是带着妻子和数千侍卫从东门逃往中山,晋阳守军全部献城投降,北魏就此平定了并州。拓跋珪取得并州后拜将封侯,任免官吏,并对并州士族大夫尽心安抚,使并州人心安定。之后拓跋珪以并州为根据地,向河北扩张。 同年十月,拓跋珪大举进攻后燕,一路凯歌,河北地区只剩下三座孤城还在后燕手中,拓跋珪兵分三路,派拓跋仪进攻邺城,王建进攻信都(今河北翼城),自己亲自进攻中山(今河北北定)。第二年,三座孤城相继被攻克,后燕投降的官吏将军就有两万多人,慕容宝逃奔龙城,最后被鲜卑贵族所杀,从此后燕灭亡。 后来拓跋珪迁都平城,在平城建立宫殿,立社稷、定礼乐,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北魏国家。之后北魏以并州为重要军事基地,不断向外扩张,长驱直入中原,为最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刚建国的拓跋珪依然不断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高车、柔然和后燕残余,把降服的部落居民都迁到了平城附近。 而晚年的拓跋珪却生活放纵,笃信道教,常常炼丹吃药,导致喜怒无常,夜不能寐,对身边大臣疑心很重,动辄杀人,为国家制造了恐怖的气氛,最终死在自己儿子拓跋绍的手上。拓跋绍的母亲原本已经嫁人,但是拓跋珪见她美貌,于是杀了她的丈夫,强行霸占为妻。后来生下的拓跋绍不读书也不习武,整天游手好闲。长大后身边养了一群奸邪之人,整天无恶不作,成为京城一霸。后来拓跋绍杀了人,拓跋珪知道后,大发雷霆,将他狠狠地揍了一顿,并把他吊在井里,要将他吊死,在他母亲的百般哀求下,才饶了他,拓跋绍从此对父亲怀恨在心。一次拓跋珪服食丹药后精神失常,对拓跋绍的母亲使用家庭暴力,并扬言要杀了她。拓跋绍知道后,便展开报复行动,找来几个心腹,合力把拓跋珪杀害了。可怜叱咤风云的一世英雄,最终竟落得如此下场。 拓跋珪死后,避难在外的太子拓跋嗣迅速返回京城,在群臣和百姓的拥戴下,登基为帝,并把拓跋绍处死。刚登基的拓跋嗣同他父亲当年称王一样也是十六岁,这一年是公元409年。 拓跋嗣即位以后,首先整顿朝政,稳定内部,重新启用拓跋珪在位时无端罢免的大臣,任用贤能,安抚百姓,继续拓跋珪的统一事业。 当时后燕虽然被北魏击败,但中原的形势依然复杂,后燕残余冯跋在昌黎(今辽宁义县)建立了北燕,慕容德先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建立了南燕;在甘肃地区,西秦政权又恢复了;在长安还有姚氏的后秦;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还有西凉、北凉、后凉等政权;北部大漠柔然势力还在不断强大;同时东晋刘裕也正在大举北伐。北魏的根据地并州、河北地区,正居于中原的心腹地带,处于各方势力的夹击之下。北魏曾经与西晋结盟,并得到过鲜卑慕容部的援助,如今鲜卑慕容部已成为北魏的世仇,东晋刘裕也不会坐视北魏在中原无限强大。因此,当时北魏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并谋求扩张还是非常困难的。要在这复杂的环境下,周旋于各政权之间,寻求机会,各各击破,最后才能逐鹿中原。而拓跋嗣刚刚继位后,就有两件大事,使他赢得了机会,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新的军事部署和外交战略,第一件是东晋大军灭掉了南燕,解除了北魏世仇之一的威胁;另一件是东晋内部发生了卢循孙恩起义,北伐军不得不回师救援国都建康,东晋大军北上的威胁暂时解除。利用这两个机会,拓跋嗣积极地进行了新的军事调整和外交活动。 公元412年,拓跋嗣任命将佐,重新部署力量,重点防守并州、西河等地区,并大量征集战马。然后分别派使者出使北燕、柔然、后秦,并给刘裕写信。不久北魏同柔然可汗结为姻亲,形成同盟;后秦姚氏也送西平公主来与北魏结好。而其他势力也都纷纷争取盟友纵横捭阖,谋求发展。不久形势发生变化,公元416年,东晋刘裕成功镇压了孙恩卢循的起义后,又从建康起兵,大举北伐,兵分五路攻略中原。龙骧将军王镇恶率军直指许昌、洛阳,新野太守朱超石直取阳城,振武将军沈田子进攻武关,建武将军沈林子进攻汴河地带,冀州刺史王仲德从巨野北上渡河。几路人马各有斩获,然后会师进逼潼关。 次年三月,刘裕率军溯河西上,派使者出使北魏,请求准许借道攻秦,而后秦也派使者赶到北魏寻求援助。崔浩主张同意借道刘裕,任由晋军西上,然后屯兵阻断他们的归路,如果晋军消灭后秦则一定会感谢我们借道之恩,如果不能消灭后秦咱们也算不失救秦之名。而朝内群臣则认为刘裕虽然声称讨伐后秦但实情难料,万一调头进攻我们,后果不堪设想,力主拦截河口,阻止晋军西进。拓跋嗣采纳了群臣的建议,派冀州刺史阿薄干率十万人马驻守黄河北岸,横断黄河,并派长孙嵩派数千骑兵隔岸跟随晋兵水师西行。 东晋水军沿南岸航行,风大水急时有船飘到北岸,就被魏军骑兵缴获,刘裕派兵登陆反击,晋军刚一登岸魏军就撤走,晋军一退马上又返回来,如此几个月,不断袭扰晋军,拖延了他们的行军速度。于是刘裕派部将丁旿带领七百勇士,战车百余辆,抢渡北岸,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的车阵,两头抱河,因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每辆战车设置七名手持长槊的士兵。布置好后,丁旿在阵中坚起一根白毦(羽毛装饰的令旗),以通知船上的晋军。而魏军见数百晋军登陆,不解其意,没敢贸然采取行动,静观其变。此时的刘裕早已派宁朔将军朱超石严阵以待,等岸上白毦一举,便派带领两千士兵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丁旿,每辆战车又上增设二十名士卒,并在车辕上装设盾牌,保护战车。 魏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晋军布阵是假,在阵后建营才是真。于是急忙对晋军展开围攻。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向魏军,向其示弱。魏军果然中计,以为晋军人少兵弱,于是三面围攻。这时长孙嵩也接到消息率三万骑兵助战,一起猛攻晋军。朱超石遂令士卒改换大弩猛射,并选神射手用箭集束发射,给魏军造成重大杀伤。但魏军由于兵力充足,反而愈战愈多,随着双方距离的缩短,晋军弓弩逐渐失去作用。朱超石又命战车上将士将所携带的千余长槊,截断为三、四尺长,用大锤锤击杀敌,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军,威力无比。却月阵的最大弱点是背面,如果被骑兵从背后或侧翼穿插,定然难以奏效,但晋军背面临水,正面临敌,外围有弧形战车阵防御,就如同水边的临时城堡,使魏军骑兵无法发挥冲击作用,而晋军又使用了远近兼备的兵器。再加上魏军急于求成越是靠近,所受到的杀伤也就越大,却月阵后来成为被人津津乐道的步兵胜骑兵的经典战例。最终魏军伤亡惨重,主将阿薄干也惨死在却月阵下,残兵不得不四散逃奔,退守畔城。晋军乘势追击,朱超石包围畔城,激战数日,终于大破魏军,斩获数千。 北魏断流计划失败,刘裕乘胜西进,驻军潼关。命朱超石为河东太守,与振武将军徐猗合力攻击蒲坂,但遭到魏军增援,进攻受挫,又逃回了潼关。王镇恶率领东晋水军从渭河溯河而上,攻克长安,姚氏投降,后秦就此灭亡。蒲坂守将也献城投降。攻克长安后,刘裕留王镇恶守卫关中,自己率大军南归。不久,关中守军发生内乱,王镇恶被杀,形势再度出现对北魏有利的局面。后秦灭亡后,后秦的旧部纷纷投靠北魏,数万流离失所的百姓迁到北魏的河南、荥阳等地。拓跋嗣在这些地方设置州府,安抚百姓。后来刘裕废掉了东晋皇室,自立为帝,国号为宋。从此东晋结束,中华大地进入了纷争不断的南北朝时期。 公元422年,刘裕病逝。拓跋嗣乘机南下夺取了山东、河南等地区。南方部分势力也归附了北魏。第二年,拓跋嗣去世,其子拓跋焘继位。 拓跋焘继位后,北魏已经取得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兼并战中处于优势地位。但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虽然南方东晋灭亡,但被宋取代,实力依然强大,北方有柔然和北燕虎视中原,西面有西秦和刚刚夺取关中地区的西夏国。 抢先占领关中的西夏,同南方的宋国联盟,并凭借关中的大片土地,跃跃欲试,大有称霸中原之势。西夏君主赫连勃勃命名长安四门,北门叫平朔,西门叫服凉,南门叫朝宋,东门叫招魏,象征着他的对外的战略部署。拓跋焘继位后首先和西秦联盟,造成东西夹击西夏之势。 公元426年,西秦派使者入魏,请求共同出兵讨伐西夏。 这年六月西秦王乞伏炽磐首先进军河西(今山西阳城县),并派太子乞伏暮末率骑兵三万进攻长安。十月,拓跋焘亲率轻骑兵两万进攻西夏国都统万(今陕西靖边县),受到西夏军的顽强抵抗,北魏迁西夏居民数万回师。这时宋将周几也趁机出兵进攻陕城,西夏守军获悉南朝军北上,不战而走,北魏趁机出兵攻占长安周边地区,并包围统万。最终拓跋焘攻克统万,俘获西夏王公大臣将校后妃等数万人,战马三十多万匹,牛羊数千万头,珍宝财物更是无数。西夏部分势力投降北魏,部分逃到平凉,赫连定称帝。于是北魏取得关中,使河西诸郡大为震动,纷纷表示臣服北魏。次年六月,赫连定平灭西秦,带领十万之众准备渡河夺取凉州,中途被吐谷浑击败,赫连定被俘,西夏国灭亡。从此关中,凉州都被北魏平定。 柔然是北魏北方的隐患,自拓跋珪对柔然进行了大规模征讨以来,柔然对北方边境的入侵有所收敛,但局部的骚扰几乎没有停止过。 公元424年,柔然可汗率六万骑兵,攻略云中,攻陷北魏的盛乐宫。拓跋焘率领轻骑兵日夜兼程赶赴云中救援,被柔然前后包围五十多重。拓跋焘身陷重围,依然神态自若,军心也随之安定,激战中柔然大将被魏军射杀,柔然可汗大惊,于是带兵向北逃跑。接着拓跋焘发兵两路,东西俱进,进攻柔然,柔然大败。第二年,拓跋焘又发五路大军征讨柔然,柔然绝迹而去。 公元429年,拓跋焘平定西夏后再次远征柔然,柔然投降者有十多万,从此北方的局势也安定了。接着北魏又对北燕用兵,拓跋焘先后三次发动进攻,最后消灭北燕。燕王随后逃往高丽,被高丽王所杀。此后西域各国,包括高丽、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向北魏称臣,愿意作为藩属。至此,北魏终结了自刘渊汉国建立以来一百三十五年的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鲜卑拓跋部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与刘宋政权划江而治的局面。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三项是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三长制”。自东汉以来,居于北方的豪强世家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自给自足。北魏建立后,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代行地方行政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宗主督护制。在这一制度之下,户口隐匿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把豪强隐匿的劳动人口编入国家户籍,既增加政府编户,又抑制豪强势力,大臣李冲提出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三长制”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任三长者,可优复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冯太后冲破层层阻拦,全力支持李冲的建议。这样,北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既便利清查荫附户口,又确定了课征赋税的统一准则,防止那些企图逃避赋役者再钻空子,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三长制的颁布标志着北魏封建政权的成熟和完善。 上述几项改革,应当说是北魏社会改革的主体工程,它标志着拓跋部正式走向了封建化。平城改制及其封建化为以后在洛阳进行的汉化运动铺平了道路。 太和十四年(490),冯太后病重。病床上,冯太后对身旁的孝文帝说:“生前我千方百计为国家为百姓谋利,死后也要对得起国家和百姓。给我办丧事时一定要节俭。”九月,冯太后去世于平城,享年四十九岁。从此二十四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并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主要是由于南北战争形势所迫和出于对北魏都城的经济地理条件和交通运输方面的考虑,迁都计划的实施遇到了来自鲜卑拓跋部上层官吏方面的阻力,所以迟迟决定不下,无奈的孝文帝只好上演了一出“外出南伐,意在谋迁”的戏。首先孝文帝提出要起兵南征,朝中大臣纷纷反对。孝文帝很恼火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于是执意南征。 公元493年八月,魏孝文帝亲自率领兵马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开赴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道路泥泞,行军艰难。部队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洛阳,暂时屯驻。此时已经是人困马乏,加上秋雨不停,道路难走,士兵们面对遥遥无期的征途,都希望北归。但是孝文帝仍然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南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南征,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劝阻南征。孝文帝假意不许,但大臣们拦在马前,流泪哀求,孝文帝见时机成熟就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在继续南征面前,还是选择了拥护迁都。 就这样孝文帝完成了迁都大事。历史上迁都并不是什么壮举,但孝文帝这次却别有意义,这是鲜卑拓跋部从大兴安岭进入中原的第四次迁徙,也是最后一次向中原腹地的跨越。孝文帝把北魏都城由鲜卑拓跋部集中的平城迁至汉士族密集的洛阳,客观上对拓跋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全面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迁都后造成的鲜卑贵族内部的分裂和北魏军事与政治中心的分割。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首先任用的许多汉族的大臣,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第一,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服饰。 第二,规定官方语言为汉语,禁止鲜卑贵族官僚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第三,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 第四,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第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第六,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第七,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尊老、养老的风气。 第八,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不准运回平城安葬。 孝文帝改制的各项政策使北魏政权面临的阶级和民族矛盾趋于化解,鲜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人民逐渐汇入汉民族之中,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封建社会的进程。 北魏迁都洛阳后,经营了三十多年,到公元524年,发生了六镇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军阀尔朱荣异军突起,趁势进军洛阳,发动了河阴之变,北魏政权就落到了他的手上。 晋西北地区有一条河源于少阳山(今山西交城西),流经今神池、五寨、保德,注入汾水,此河叫秀容川,也称尔朱河,尔朱荣的家族很早就居住在这里。尔朱氏为东胡的一支,后来其祖先随拓跋珪征战并州,并受封于秀容川。后来历代都为北魏一方藩属,坐镇并州。尔朱荣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军事才能。后来发生六镇起义,尔朱荣接受朝廷号召起兵镇压。不久就受命平灭了并州一带的匈奴叛乱。朝廷封他为镇北将军,从此他的实力一天天壮大。 后来河北又发生起义,起义军攻陷了幽州。朝廷又派尔朱荣前往镇压,并封他为征东将军,负责并州等地的军事。尔朱荣如虎添翼,迅速成为北魏政局中一支不可动摇的力量。而正在他的势力取得长足发展的时候,起义军和北魏朝廷内部各自发生了内乱,这让尔朱荣有机可乘。不同领导的起义军虽然都对抗朝廷,但内部兼并也时常发生。鲜于修礼率领的一支起义军曾经大败北魏军,但内部出现叛徒,将鲜于修礼杀害,并企图投降北魏,另一支由葛荣率领的起义军将叛徒杀死,兼并了鲜于修礼的旧部。后来杜洛周带领的起义军和葛荣军发生火并,杜洛周被葛荣杀死,他的地盘军队也都落入了葛荣的手中,而起义军内部却发生了分化,杜洛周部下的重要将领高欢、段荣、尉景等都投奔了尔朱荣。尔朱荣趁势击败了河北起义军,并请求朝廷允许他挥兵南下,镇压山东的叛乱。而北魏朝廷中,摄政的胡太后对尔朱荣存有戒心,不同意他南下。但孝明帝元诩早就不能容忍太后干政,想借尔朱荣势力除掉太后一党,于是密诏尔朱荣南下。但尔朱荣军队刚到上党,太后一党发现情势不妙,劝太后及早动手。 于是公元528年二月,胡太后害死孝明帝元诩。尔朱荣得知后,以勤王为名直扑洛阳,胡太后派兵阻击,并严防黄河河桥。尔朱荣则暗中与城中长乐王元子攸联络,元子攸暗中渡河会见尔朱荣,尔朱荣拥立他为帝,是为敬宗。而镇守河桥的是元子攸的亲信,于是放尔朱荣大军过河。尔朱荣大军开进洛阳,许多大臣见风使舵纷纷投降,太后的党羽也都逃之夭夭。 尔朱荣让大臣们朝见新皇帝,并抓了胡太后,将她沉入了黄河。之后尔朱荣又杀了元子攸的弟弟,并武力胁迫他为自己所用,将北魏政权掌控。这便是河阴之变,从此北魏实权落入了尔朱荣的手里。尔朱荣稳定了京城的局势,按插自己的亲信元天穆驻守洛阳,之后便率军回到晋阳,坐镇晋阳,遥控京城。 尔朱荣虽然用武力控制的洛阳局势,但却无法收服北魏藩镇,特别是东部和南部对南朝的防线完全崩溃,汝南、临淮、青州、南荆州等地的刺史藩王纷纷投降南朝梁武帝,原本平叛的北海王元颢也率军投降梁朝。同年七月,葛荣的起义军包围了邺城,尔朱荣亲率秀容的七千精骑,日夜兼程前往救援。葛荣拥有至少三十万人马号称百万,见尔朱荣这么点人马,大喜于色,十分轻视。而尔朱荣却做了精心的战斗部署,他先派兵埋伏于山谷间,准备出其不意地袭击。又三人一组,派出几百组骑兵四处驰骋,扬尘鼓噪,让敌军不知虚实。双方近距离混战,考虑到刀不如棒好使,又发给兵士每人袖里藏了一柄铁棒,以便抵近钝击。为了防止兵士贪功,割首求赏,他又下令战后不以首级作为封赏的标准,只以取胜为目标。如此神奇战法,意在驱散敌兵,分割歼灭,以免敌人聚集之后,发挥人数上的优势。战斗开始后,尔朱荣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数千名精骑一齐左冲右突,来往穿梭,将葛荣的三十万大军一下子冲散了。然后,尔朱荣回过身来,集中精锐兵力杀向葛荣的中军,一举将主帅葛荣生擒,于是葛荣全军溃败,纷纷投降。由于投降的人太多,如何处理降兵的问题变得非常棘手,相当于一个士兵要处理一百多人降兵,如果敌兵弄清虚实就地反抗就糟了,于是尔朱荣先下令葛荣军士就地遣散,可以亲属相随,一概不问。于是数十万士兵一下子都四散奔逃。等到这些散兵游勇出走百里之外,再也聚集不起来了,尔朱荣才又派押领的军吏在附近各条路口等候,把降兵分别集中起来,进行妥善安置,编入自己军队服务,原来的将领量才录用,使新归降的士兵都敬服他的处置。就这样尔朱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北魏的后续部队还没有出动就已经风平浪静了,还获得数十万的敌兵为己所用。 趁尔朱荣正在全力剿灭起义军的间隙,北海王元颢在河南商丘称帝,并攻占了北魏的大片土地,直逼洛阳,孝庄帝元子攸见形势危急,单骑逃往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县)。元颢攻占了洛阳,接着乘胜进军,势如破竹,接连攻陷了北魏三十多座城市,取得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州县。尔朱荣闻讯,急忙派兵把孝庄帝迎往长子,迅速调集军队,准备南伐。元颢本是北魏宗室,取得洛阳后就私下与临淮王元彧策划背叛梁朝,以需要安抚为由请梁武帝停止派增援部队进入洛阳,这时帮助元颢攻破洛阳的南朝将领陈庆之也考虑趁元颢不备,杀了他占据洛阳。双方同床异梦,为尔朱荣迅速南下提供了机会。尔朱荣大军很快来到黄河北岸,与元颢军遥相对峙。守护河桥的元颢部下暗中与尔朱荣联系,愿意助他攻破大桥。尔朱荣派兵攻破大桥,但攻桥部队孤军深入,大军无法接应,结果被全部歼灭。 尔朱荣初战受挫。 公元529年六月,雨水充沛,黄河浊浪翻滚,气势逼人。 对岸驻守的是元颢最得力的将领元延明。元延明沿河布防,魏军无船可渡,尔朱荣望江兴叹,召集部下提出回师北归,再图后计。而黄门侍郎杨侃劝谏说:“现在引军北归,势必军心动摇,一发不可收拾;唯今之计,应该就地征集民众的木材,制造木筏,沿河排列,百里的河岸都可以当做渡口,使元颢军首尾难顾,无法设防,大军一旦渡河,就大功告成了。”尔朱荣觉得他的方法可行,于是让大军就地取材,制造木筏,趁夜间悄悄渡河。随后攻破了河防,元延明的军队得知后大惊,纷纷自行逃命。尔朱荣的大军所向披靡,元颢带领几百人逃跑,陈庆之也收拾自己的队伍回了南朝。不久,被元颢攻占的所以城市都被尔朱荣收复了。击败元颢以后,尔朱荣再次率军进入洛阳,孝庄帝封他为天柱大将军。之后他又返回晋阳,继续遥控朝廷。 尔朱荣自起兵以来,旗开得胜,所向披靡,为北魏平定了三个难题,两次力挽狂澜救北魏于危局。但是外患刚平,内忧又起。孝庄帝是尔朱荣拥立的傀儡皇帝,但他偏偏又是个有为青年,即位以来,军政大事全取决于尔朱荣,这让他很不能容忍,又为当年河阴之变而恐惧,深感不安。身边大臣城阳王元徽、侍中李彧都是孝庄帝的姻亲,都劝孝庄帝早日设法除掉尔朱荣,以绝后患。尔朱荣的女儿原本是孝庄帝的侧妃,但迫于尔朱荣位高权重,将她立为皇后。于是孝庄帝与侍中杨侃等人密议,想趁尔朱皇后分娩,尔朱荣人朝庆贺的时候下手除掉他。而孝庄帝身边眼线众多,这消息也传到了尔朱荣那里,他的妻子和部下都劝尔朱荣不要赴京。但尔朱荣不以为然,执意前往。 公元530年八月,尔朱荣带领五千骑兵士卫,从并州开往洛阳,孝庄帝不敢马上动手,因为手握重兵的元天穆还在并州,所以一方面安抚尔朱荣,另一方面召元天穆入京。不久元天穆来到洛阳,孝庄帝宴请尔朱荣和元天穆,并在席间埋伏十多名侍卫,准备下手。尔朱荣和元天穆一同入席就座,酒宴为完就先行离开,杨侃等人出去追赶但是没有追上,这次谋杀未遂。此后尔朱荣数日不入朝,堂弟尔朱世隆也意识到孝庄帝想对尔朱荣不利,劝他率先动手,可尔朱荣却仍就不以为然地说:“何匆匆。”孝庄帝的谋杀行迹败露,参与密谋者都大为恐慌,一时没了主意。城阳王元徽又献计谋,让孝庄帝假称皇后早产,生下太子,骗尔朱荣入宫。九月,孝庄帝埋伏士卫在明光殿东侧,然后遣使飞报尔朱荣和元天穆,声称尔朱皇后刚刚生下太子,皇宫内文武百官也络绎不绝地到府上道贺,祝贺尔朱荣荣升为外公。尔朱荣并不起疑,遂入宫道贺。见到孝庄帝,尔朱荣未等开口道喜,忽然看见两个侍卫抽刀闯入宫殿,他马上惊起,直奔御座想挟持孝庄帝抵抗。谁知孝庄帝膝上早已准备了一把刀,见尔朱荣冲上,拔刀直刺入腹,一代枭雄应声毙命。埋伏的侍卫冲入举刀乱砍,元天穆和尔朱荣的儿子以及随行的侍卫三十多人都死在乱刀之下。尔朱荣终于死在了他所拥立的傀儡皇帝刀下。 尔朱荣死后,尔朱荣的妻子率领部下,焚西阳门跑出,屯兵河阴。尔朱氏部下贺拔胜在京城乱了阵脚,部下建议他趁乱攻打皇宫,但他害怕孝庄帝早有防备,于是投降了北魏朝廷。 尔朱世隆本来想北奔,被尔朱氏亲信司马子如制止,并还军京城,攻破河桥占据北中城,派一千骑兵在洛阳城下城齐声嚎哭索要尔朱荣尸体。孝庄帝的亲信敢死队与之交战,但屡屡失败,洛阳城只得紧闭四门。孝庄帝又调车骑将军李叔仁率军讨伐尔朱世隆,散骑常侍李苗自告奋勇夺取河桥,李苗趁夜渡河焚毁了河桥,但被困于河岸,被尔朱氏消灭。大桥被毁,尔朱世隆无法据守,只好引兵北撤,沿途烧杀抢掠。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占据了晋阳,与尔朱世隆在长子会师,尔朱氏其他成员纷纷拥兵据守,共同拥立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即位为帝。元晔封尔朱兆为大将军,尔朱世隆为尚书令,尔朱荣的从弟尔朱仲远为车骑大将军。尔朱仲远占据徐州,于是从徐州出兵攻占了兖州。孝庄帝派贺拔胜前往抵御,与尔朱仲远在滑州大战,结果大败,再次向尔朱氏倒戈。 尔朱氏从四面向都城进攻。十二月,尔朱兆以轻兵倍道兼行,从河桥西涉渡河。魏庄帝本以为黄河天险,水深流急,尔朱兵马不可能这么快过来。天意弄人,那年黄河逢旱,水不过马腹,尔朱兆的兵马一突而入,迅速渡河。这天又正好狂风大作,尘土弥漫。骑兵一直冲到宫门,守门卫士才发觉,搭箭想射,因距离太近不能伤人,于是尔朱兆的骑兵蜂拥而入,宫中侍卫四散奔逃。魏庄帝慌忙徒步跑出云龙门外,正遇见城阳王元徽乘马逃跑,于是连声呼唤,但这位与之共定大计谋杀尔朱荣的王爷头也不回,径自逃命而去。孝庄帝束手就擒,被单独囚禁在永宁寺。当夜,尔朱兆在宫内宿营,杀死了尔朱皇后所生的庄帝亲子,以及其他孝庄帝的亲信,又在城内纵兵大掠。 之后朱尔氏其他各路人马也杀到洛阳,尔朱兆留尔朱世隆等镇守洛阳,自己率兵返回晋阳,此时河西的藩镇乘中原大乱,举兵南下,尔朱兆前往阻击。孝庄帝也被他带到了晋阳,后来被缢死。新的傀儡皇帝元晔封尔朱兆为柱国大将军,世袭并州刺史,统领十州的军事。从此北魏的实权又落入了尔朱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