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战国秦汉时期 » 秦兼并三晋

秦兼并三晋

刚刚马陵大败的魏国,元气还未回复,就又遭到了秦军的进攻,魏国只好仓促应战,秦军主帅卫鞅知道魏军虽然精锐被灭,但军事实力依然强大,难以力战取胜。于是邀请魏国主帅公子卬订立盟约,各自退兵。公子卬欣然赴约,正在宴会中,卫鞅命令埋伏好的士兵突然杀出,俘虏了公子卬,乘势大败魏军。此后魏国一蹶不振、屡战屡败,只好拱手将河西地区奉还秦国。然而秦军仍不满足,继续向魏国内地扩张,魏军试图固守黄河之险,扼制秦军,但依然未能阻止声势强大的秦国人。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败魏、韩联军,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歼灭了魏军二十四万,魏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从此魏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秦国又向入主中原的愿望迈进了一步。      在此之前,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崛起,空前发展,而秦国的野心和实力已经让中原诸侯感到不安。纵横家苏秦曾经联合六国军队,合力攻击秦国,但六国貌合神离,并没有对秦国造成实质上的冲击,反而秦国国相张仪,以“连横之术”不但瓦解六国的合击,还帮助秦国在中原战场上不断获得优势。秦国又攻取了巴蜀天府之国,拥有了强大的后勤保障,为进一步入主中原打下基础。魏、韩的大败使秦国突破了中原的第一道屏障,作为第二道屏障的赵国肩负起了阻挡秦军东进的重任。      赵国自从迁都邯郸后开始崛起,赵武灵王施行“胡服骑射”的政策,向北开疆扩土,征服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并拥有了一支精悍擅战的骑兵队伍。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成为了战国中期三晋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到了赵惠文王时期,手下又聚集了乐毅、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批忠勇人才,更使赵国有实力与秦国一决高下。      赵惠文王曾经得到了楚国的名贵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写信对赵惠文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还是大夫门客的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看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蔺相如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诚意。于是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漂亮,可是有一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赶紧叫人把宝玉拿来,让他指出来。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对秦王说:“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摔过去。秦王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呢!”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意说:“这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于是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闻名的至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好同意。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驿馆,叫一个手下人带着宝玉偷偷跑回了赵国。后来秦王发觉,但为时已晚,于是也没有为难蔺相如,放他回去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由此立了大功,回去后赵惠文王奉他为上卿。引起了功勋卓著的上将廉颇心中不满,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为敌,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可怕呢,还是秦王可怕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可怕了。”蔺相如说:“秦王这样威严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唯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我认为,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而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正合了秦国的心意,这也是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的原因。”门客们听了极为感动,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蔺相如的宽大胸怀深深感动,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到蔺相如门前请罪,并惭愧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想不到大夫对我如此胸怀。”蔺相如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这便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从此赵国上下将相和睦团结,共同抵御秦国的入侵。      公元前282年,秦国埋怨赵国不愿与他们结盟一起攻打齐国。于是发兵进攻赵国,夺取了蔺、祁两城。后来秦国又围攻魏国国都大梁,韩国、齐国分别派兵增援,结果都被打败。魏国又向赵国求救,并答应献上邺城。于是赵魏联军向秦军进攻,解救大梁,结果遭遇秦将白起的攻击,在华阳大败。赵魏军队分别向各自的大本营溃退。赵国虽然失利,但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并且得到了邺城,从此赵国与秦国成为的中原战场的主角,而中原各国也都进入了战略防御的状态,以抵挡秦国东进的步伐。      公元前270年,秦国越过韩国,向赵国上党地区的阙与(今山西和顺县)发动进攻。赵惠文王分别向大臣们询问对策,廉颇和乐乘都认为阙与路途艰险遥远,不易救援。而赵奢则认为“阙与路途艰险遥远,对于秦军也是如此,正如在洞窟之中迎面碰上的老鼠,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正和了赵惠文王的心意,于是派赵奢率兵抵御秦军。赵奢出兵后,侦查到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分兵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市西南),以成掎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军出邯郸三十里后就修筑营垒,按兵不动,传令军中:“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秦军击鼓呐喊,欲诱赵军援救武安,钳制赵军。赵奢立斩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军吏,不为秦军所动。驻屯二十八日之久,继续增强营垒防御,造成赵军怯弱,死保邯郸的假象。秦派间谍潜入赵营探听虚实,赵奢佯作不知,令属下让其任意活动,并放归秦营,以麻痹秦军。秦间谍把赵军情况告诉秦军主帅,主帅认为阏与已经唾手可得,于是放松了对赵奢军的戒备。赵奢遂率全军偃旗息鼓,疾驰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五十里处筑垒设营。秦军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到来,仓促分兵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发兵万人抢占阏与北山高地。秦军后到,攻山不下。      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伤亡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之后,秦军又进攻赵国的几(今河南南乐县北),廉颇带兵救援,再次大败秦军。秦军又出兵攻打韩国,这次把韩国一分为二,韩国上下一片恐慌,决定把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地区)献给秦国,求保太平。但上党地区的郡守仇视秦人,于是投降赵国,献上上党诸郡。赵国白白得到了上党,引发了秦人的愤怒,秦国马上就发兵争夺,赵国也派廉颇引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于是两军在长平对峙,秦赵之间的大决战就要爆发了。经过三年的对峙,两军互有胜负,而秦军始终没能前进一步,老将廉颇扼守险要力保不失。就在秦军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场僵局。      范雎原本是魏国人,因为出身贫寒,只得在大夫须贾手下作门客。后来随须贾出使齐国,因为他的雄辩之才受到了齐王的赏识,夜里齐王派人悄悄给范雎送来钱财礼物,希望他留在齐国,却被婉言拒绝。范雎回到魏国,须贾却嫉妒他的才能,于是向相国魏齐告发范雎受贿。结果范雎受到严刑拷打,并被扔到茅厕。范雎装死,才逃过一劫。后来范雎辗转逃到秦国,等到机会见到了秦昭王,正逢穰侯魏冉为扩大自己封地,要跨越韩、魏进攻齐国。于是范雎向秦王晓以利害,“穰侯跨越韩、魏攻齐非正确决策。出兵少不足以败齐,出兵多则使秦国受害。打败了,为秦之大辱;打胜了,所占领的土地又无法管理,只会让韩、魏从中渔利。伐齐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秦王听从范雎的意见,并启用他为大臣。后来范雎又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之枢纽,离秦又近,应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伐楚,最后再攻取齐。这样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从此,日益强大的秦国的野心已经从争雄天下变成了统一全国。      长平之战僵持已久,秦、赵两国国力都不堪重负,两国上下都为此焦急,这时身为秦国丞相的范雎又出马了。范雎首先展开积极的外交政策,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赵使,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其他国家结盟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说廉颇怯战,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赵括自幼饱读兵书,与人谈论军事头头是道,但是缺乏实战经验,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于是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听说赵国任赵括为将,也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悄悄征调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      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白起为将者斩。”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白起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预设主阵地撤退,诱敌深入;然后,巧妙利用地形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的正面攻势,并动用奇兵万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还用五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剩余赵军。决战按照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着。      公元前260年八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秦军营垒之下。赵括想要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数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后部,抢占了西壁垒,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秦昭王听到赵军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把当地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全力增援长平战场。      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达四十六天,内部互相残以食,军心动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支部队,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连他本人也丧生于秦军的箭镞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于是放弃抵抗,四十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而这四十余万赵军降卒,除年幼的二百四十人被遣回邯郸报丧之外,其余全部被白起残忍坑杀。      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得到消息的邯郸城顿时陷入了一片哀伤,赵国不但军队主力消耗殆尽,而且四十万男丁被杀,今后几十年都会存在人口危机,直接影响了赵国的经济和农业生产。从此,赵国再也无力与秦军的铁蹄抗衡。而此时的秦军正乘着长平大胜之威,攻陷了赵国的晋阳地区。不久秦国又发动重兵,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国向邻国求救,邯郸城下,又展开了一场救赵大行动。      秦军兵分三路直逼邯郸,赵国急忙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平原君赵胜也积极游走各国,争取同盟,支援赵国。      使者到达魏国,向魏王求援,魏王表面派出大将晋鄙,带兵十万奔向赵国,实际上又因为惧怕秦国,派人让晋鄙屯兵在赵国边境,止步不前,观望形势。平原君见魏军按兵不动,非常着急,于是派使者去找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因为平原君的夫人就是信陵君的姐姐,于是让使者责备信陵君说:“我所以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姻亲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现在邯郸城危在旦夕,而魏国的救兵却迟迟不到,公子救人水火的情操何在?公子如果是轻视我赵胜也就罢了,难道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信陵君听后非常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能言善辩的门客也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但魏王畏惧秦国,始终没有听劝。      信陵君估计自己终究不能说服魏王,认为自己不能这样苟活于世,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号召门客,准备车骑百余辆,想带领着宾客前往抗击秦军,与赵国共存亡。信陵君路过夷门,见到了守门的侯生。侯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当初受到过信陵君的礼遇。信陵君把准备同秦军去拼死决战的事告诉了侯生。然后,与侯生诀别而起程,侯生说:“公子您尽力吧!老臣不能跟随前往了。”信陵君走了几里路,心很不是滋味,心想:“当初我对侯生礼数周到,天下没有不知道的,现在我将要战死了而侯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送我永别,我难道有什么失礼的地方吗?”于是亲自返回,询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接着又说:“公子礼贤下士,名声传遍天下,现在有了危难,门客们没有想到别的办法,却想到去同秦军去拼命,这好比把肉投给了饥饿的老虎,又有什么作用呢?然而公子对我礼遇有加,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信陵君连拜两拜,向侯生请教对策。侯生才悄悄地对信陵君说:“我听说魏王的兵符常放在寝宫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寝宫,只有她能将兵符偷出来,有了兵符就能调动魏国的军队了。而我又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三年前就立誓报仇,从魏王以下都想为她父亲报仇,就是没有机会。公子想办法派门客斩掉她仇人,将头颅献给如姬。然后请求她帮忙偷取兵符,如姬一定因为感激公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样就可以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的军权,北上援救赵国,击退秦军,这是可是五霸的功勋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相助。      如姬果然盗得兵符交给了信陵君。      公子准备启程时,侯生又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公子到了魏军大营,合上兵符之后,如果晋鄙还不把兵权交给公子,要求再次请示魏王,事情就一定很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往,这个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如果听从,那样最好;如果不听,可以让朱亥击杀他。”信陵君听了却流泪了。侯生问:“公子难道怕死吗?为什么哭呢?”信陵君说:“晋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老将,我这次前去,恐怕他不会听从,那就要杀掉他了,因此才哭泣!哪里是怕死呢!”于是信陵君找到朱亥。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礼遇我,我也没什么可作为回报的。现在公子有了危难,这正是我效命的时机呀!”于是决定与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又到了侯生那里辞别。侯生说:“我本应当跟随公子前往的,但因为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当公子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将面朝北方自尽,以此为公子送行。”于是信陵君含泪出发了。      信陵君一行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要取代晋鄙为帅。      晋鄙合上兵符后,对此事非常怀疑,不想交出兵权,看着信陵君问:“现在我率领十万部队,在边境屯军,承担国家的重任,现在突然派您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朱亥从袖子里掏出了四十斤重的铁锤,突然出击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管了军队,在军中传达命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去赡养父母。”于是得到精选的士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这时平原君说服了楚王,春申君黄歇也率领着楚军前来支援,邯郸守军也果断出击,三国联手大败秦军,不但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还夺回了失陷的上党、晋阳等地区。得胜后,赵王和平原君亲自迎接信陵君,赵王拜了又拜说:“自古贤德的人没有能比得上公子的了。”魏王知道信陵君盗走兵符的事,非常愤怒。信陵君以此也不敢再回魏国,于是把魏军派回魏国,自己与门客们留在了赵国,赵王因为感激信陵君,非常优待信陵君,并赐给他封邑。      秦国灭赵的锋芒虽然被挫败,但是秦国的实力并没有因此损伤,稍作休整之后再次卷土重来。      就是秦人休整的时候,东方六国却忘记了西面这个强大的敌人,又开始互相攻伐,魏、赵与燕国打得不可开交。秦国再次趁机向中原进发,先后夺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晋城),赵国的榆次(今山西榆次)、新城(今山西朔州南部)、狼孟(今山西阳曲)。次年又平定了晋阳,并建立为太原郡。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驱逐了相国吕不韦,开始亲政。并继续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最后逐个击破。从此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加快了。      秦国先把矛头指向了赵国,先后攻占了赵国的上党地区、河间地区以及北部的雁门关地区。连续得胜的秦军与赵国大将李牧遭遇了。李牧原本驻守在北方边界,防御匈奴入侵,曾经设计围歼匈奴十万骑兵,是赵国杰出的军事人才,也是赵国最后可以依仗的力量。秦军来势凶猛,赵王急忙收缩力量,回调北方守军,与邯郸守军汇合,并令李牧为帅,抗击秦军。      两军初遇,李牧高筑营垒,拒不出战。秦军不愿僵持,掉头去攻打肥下,希望能调出赵军主力前往增援,力求速战。赵军将领建议李牧救援肥下,李牧却说“敌人攻打哪,我们就去救援哪,这是受制于人,是兵家大忌。秦军主力去袭击肥下,营中留守兵力一定薄弱;而且多日来我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一定疏于戒备。”于是李牧乘机偷袭秦军大营,缴获了秦军全部辎重。李牧判断秦军主力必定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再次为赵国赢得了喘息之机。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都新郑,韩国从此灭亡。秦王嬴政在韩地设立颍川郡。次年,派大将王翦入侵赵国,再次围攻邯郸。邯郸方面派出李牧率兵抵抗。王翦知道秦军因为李牧连连受阻,决心除掉李牧。于是秦人再次使用反间计,贿赂赵国内臣,向赵王说李牧勾结秦军,企图谋反。赵王信以为真,像当年长平之战一样,临阵换将,李牧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没有听从命令,结果被赵王设圈套捕杀。听说李牧被杀,王翦马上进兵,没出三个月就击败了赵军主力。公元前228年,秦军一举攻下了邯郸城,俘获赵王。只有少部分残余势力逃到了北方,后来秦军灭燕时,又顺便剿灭了赵国残余。赵国从此灭亡。      公元225年,秦军由王翦的儿子王贲领兵入侵楚国北部,而后又北上围困魏都大梁。魏军依托防御工事拼死坚守,秦军久攻不下,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中,大梁城破,魏国也随之灭亡。      自此三晋先后灭亡,秦国完全占领了山西及周边地区,跨越了统一中国的第一道障碍。接着强大的秦军又先后灭掉了楚国、燕国、齐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秦,并创建了“皇帝”这个新头衔。从此以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皇帝”,而嬴政作为皇帝的始作俑者被后世称为“秦始皇”。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