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的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烈公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晋”。三晋之中赵国疆域最大,其疆域以今山西中部、东北、东南部地区和河北东南部地区为主,还包括陕西东北部、河南北部以及山东西部的部分地区,东北与中山和燕国交界,东与齐交界,西南与卫、魏交界,北部还有少数民族。魏国疆域次之,以山西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为主,中间以山西东南的狭长地带连接,兼有陕西东北部、山东西部、河南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东与齐、宋交界,南与楚交界,西与秦交界,北与赵交界。韩国最小,位于魏国东西两部之间,仅有山西东南大部、西南少部和河南中部地区,河南又有周王室的部分土地,其全境三面与魏国交界,南与楚交界、西南与秦交界。 战国初期,三晋的国都都在山西境内,赵都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魏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韩都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随着三国的强大和扩张需要,三国先后将国都迁出山西,最终赵国定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魏国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韩定都郑(今河南新郑市)。 在战国初期,魏国第一代君主魏文侯是一个胸怀大志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国家施行变法,使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又先后向齐、秦等国发动进攻,扩张版图,魏国也跃居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 魏文侯善于用人,而且唯才是举,不论出身,手下得力大臣都是出自下层地主阶级,如李悝、吴起、西门豹、李可等,其中典型的要数吴起。吴起是与孙武(《孙子兵法》作者,曾辅佐吴王阖闾,大败楚国,称霸南方)齐名的大军事家。吴起本是卫国人,平民出身,年轻时是曾子(孔子的弟子,当时的大儒)的弟子。吴起胸怀大志,因为连年战乱,他弃儒学兵,因为有不当上卿大夫就不回卫国的誓言在先,母亲去世他也未曾回去奔丧,曾子也因此与他断绝师徒关系。后来齐国攻打鲁国,吴起为了当上鲁国的将军,不惜杀死身为齐国人的结发妻子,然后带领鲁军击败了齐军。吴起虽然得势,但他的不孝不义的坏名声也传开了,最后还是被鲁君辞退。吴起听说魏文侯求贤若渴,于是跑到了魏国,果然魏文侯不但没有计较他从前的事,还得到了重用。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于是吴起亲自训练士兵,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也由于吴起廉洁公正非常拥护他。有一个故事说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当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死到那里了,所以我哭。”吴起的治军有方,根据他兵重在治的思想,改革了征兵制度,从兵员征集开始就经过严格的选拔,比试耐力、格斗和弓箭。录取身体素质强者,然后在根据他们不同的特长进行编队,有的适于近战搏杀,有的适于翻山越岭,有的适于长途奔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优势,以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同时,入选的士兵可免除一家的徭役,并赏赐土地,充分调动了人民参军的积极性,由此魏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而吴起担任河西守将也不负众望,多次打败了秦国,传说他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六十四次大获全胜,还曾经以五万魏军战胜十倍于己的秦军,为魏国开疆拓土近千里。 在政治经济领域,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积极推行变法。 在农业上实行分地多样化种植,防止自然灾害导致大面积歉收,同时利用空余土地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充分发展小农经济。他还提出了“平籴法”,因为粮食价格贵了会伤害国民,而便宜了又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粮食市场,以控制粮食价格,保证国家人口和农业能够同时发展。 政治上改革了官员的世袭制度,重视官员收入与功劳成正比,使中下层地主阶级也分享到了政治权力,鼓励他们的积极性,以巩固封建体制。这是中国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体现,也是政治权利从贵族向士族转化的体现。李悝还规范了国家法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同时配合经济和农业政策,鼓励国民积极生产。 魏文侯还派西门豹治理邺城,西门豹在那里破除了当地为河伯娶妻的封建迷信活动,稳定人民情绪,带领人民大修水利,战胜自然灾害,邺城很快繁荣起来。 魏文侯任用一系列人才,努力施行变法,在当时有着相当大的进步意义,从此魏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突飞猛进,魏国本来就有良好的地理条件,经过改革,很快成为了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军事强大的中原第一强国。 魏国的强大使魏国一方面武力威胁其他诸侯国,一方面又以霸主的姿态极力拉拢其他诸侯国。最开始魏国就在三晋联盟中扮演着霸主的角色,起初赵国与韩国发生纠纷,韩国希望魏国出兵攻赵,被晋文侯拒绝,后来赵国也约魏国出兵攻打韩国,也遭到拒绝,韩、赵两国都对魏国不满。当他们了解到魏国是为了维护三晋兄弟联盟时,非常感动,于是魏始霸于三晋。后来魏国经过三年苦战,占领了中山国。此时楚国发生内乱,于是三晋联合出兵,进攻楚国。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他继续发展着父亲的事业。以魏为首的三晋联军再次攻入楚国,魏国占领了大梁和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后来齐国也发生内乱,政权已经完全落入了国相田氏手中,于是魏武侯游说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立田氏为列侯,取代原来的齐国公室。此时魏国几乎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就在魏国蒸蒸日上时,国家内部一些不稳定因素开始浮现。魏国大将吴起不断击败秦军,使秦军从战略进攻转向了战略防御,秦献公执政后,一直以河西战败为耻,所以励精图治,蓄势待发,等待着向魏国报仇。魏武侯又听信了奸佞之言,使大将吴起离开了魏国,去往了楚国。魏国一直以三晋首领自居号令韩、赵两国,两国多有不满,魏国在取得辉煌业绩的同时,韩、赵的警惕之心也不断增大。魏武侯十三年(前384年),魏国助韩伐赵,从此三晋同盟彻底破裂,三晋之间开始为自己的利益互相攻伐,大大削弱了魏国对齐、秦、楚等国的压制作用。魏武侯晚年对于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安排妥当,又给国家带来了内部危机。武侯去世,魏惠王与另一位公子公中缓争夺君位,引起了韩、赵两国的武装干涉。魏惠王继位后,公中缓跑到邯郸,要求赵国出兵拥立自己为君,赵国认为这是个削弱魏国的好机会,但又畏惧魏国的武力,于是联合韩国一起出兵。韩国也在为魏国的日益强大而不安,听说如此良机,马上应允。两国合兵进攻魏国,在浊泽(今山西永济市)与魏军大战一场,魏军失利,魏惠王被联军包围,难以脱身。然而灭魏就在旦夕之间时,韩、赵两国却因为分赃不均而发生分歧。赵侯对韩侯说:“除掉魏君,让公中缓即位,割地后我们退兵,对我们有利。”韩侯说:“这样不好。杀死魏君,人们必定指责我们残暴,割地退兵,人们必定指责我们贪婪。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魏惠王和公中缓各占一半,这样魏国一分为二,就不会比宋国和卫国强大多少,魏国就永远不会威胁我们了。”两国意见不合,又互不退让。于是韩国借口兵少,带领军队连夜撤离了。赵国也不敢孤军深入,也只好撤兵。魏惠王也因此绝地逢生了。司马迁评论说:“都是因为两家谋而不合,救了魏国,如果是一家的谋划,魏国一定会因此分裂的。”韩、赵合兵而来,却分兵而退,反给魏国创造了机会。魏惠王马上下令围追堵截,在马陵和怀分别击败了韩、赵之兵。 赵军退至平阳,再次遭到魏军的攻击,大败而回。此后魏惠王对韩、赵两国运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时而攻击,时而又拉拢。 弱小的韩国便依附了魏国,而赵国却始终与魏国对抗。后来魏惠王把国都迁往了大梁,为进一步向西南扩张做准备。鲁、卫、韩的诸侯纷纷来魏朝见魏惠王。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又进一步称王,率领众诸侯朝见周天子。魏国的声势由此到达了顶峰。 然而自从魏国迁都大梁却开始走下坡路,魏惠王刚愎自用,不识人才,迫使商鞅离魏投秦,商鞅在秦国施行变法,秦国从此崛起,使魏国在南部的扩张和西部的损失相比得不偿失。魏惠王还受庞涓指使,迫害军事家孙膑,迫使孙膑装疯卖傻,最终逃往齐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八万攻伐赵国,围困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八万前往救赵。田忌准备率军进入赵国,进攻魏军主力以解救邯郸,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并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国又打击魏军的目的。于是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联合宋、卫军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襄陵,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附近。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隐蔽了尔后进军大梁的企图。齐军将主力隐蔽,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师一部攻平陵城,结果兵败战死,更使庞涓认为齐军战斗力弱,不以为虑。等到邯郸城破,魏军的实力也消耗殆尽。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主力则分路跟进,造成兵力单薄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撤离邯郸。田忌、孙膑判定魏军回师必经桂陵,立即率主力提前埋伏在桂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再次派庞涓和太子申出兵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派田忌和孙膑出兵救韩。依然用同样的方法迫使庞涓撤出对韩国的围攻,魏军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于是恼羞成怒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孙膑认为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断定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魏军气势汹汹扑向齐军,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后撤,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计”的高招,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三万灶,于是给庞涓造成了错误判断,认为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 于是庞涓为求速战,率领轻骑兵抓紧追赶。终于到了马陵这个地方,庞涓看到前方被砍倒的树木封住道路,于是命令骑兵下马清理疏通道路。就在这时埋伏在山谷两边的齐军弓箭手一声令下,万箭齐发,魏军就此打败,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主力部队被全部歼灭。从此,魏国独霸中原的历史结束了,战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