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石窟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西南40千米的天龙山,峰峦叠嶂,古柏苍劲,泉水汩汩,清流潺潺,偶有几声鸟鸣,更显这山幽林静。 天龙山石窟共有21个洞窟,分布在东西两座山峰,东峰8窟,西峰13窟,最早的窟室开凿于东魏,其他均为齐、隋、唐时期的作品。21窟中以唐代石窟最多,共有15窟。东魏石窟多沿袭北魏做法,以方形平面为多,覆斗式顶部。解放前天龙山石窟曾遭到外国侵略者的掠夺,留下来的佛教造像,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大都是残肢断臂,但通过这劫后逢生的石窟,仍可领略天龙山雕刻艺术的迷人风采。处在露天的第九窟的佛像,佛名弥勒佛,又俗称露天大佛,为垂足倚坐姿势,其高二丈有余。大佛神情慈祥而又凝重,躯体比例恰当准确,衣纹流畅,刀法洗练。下层观音立像,虽然头部已丢失,但观音形体丰满,衬以飘动的衣纹和华丽的璎珞,这尊造像依然透出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据分析,佛与观音造像具有唐初风格,应为唐代作品。第十六窟建于公元560年,窟内雕刻的柱子、斗拱、柱础等建筑上的构件,都十分准确。两根廊柱将窟檐分成三间,廊柱的平面有圆形和八角形两种形式,柱子的收分显著,柱础石也有覆莲式和覆盆式两种形式。柱头斗拱和铺间斗拱均为一斗三升,同时安置人字拱,真实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形式。此时,以仿木结构建筑为特征的石窟艺术已完全民族化,这也就是第十六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一页的原因所在。 第九窟窟前原有木构建筑,抗战期间这座建筑被烧毁,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了漫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