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
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内,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辽金时期佛教寺院,因寺院属佛教华严宗,所以称之为华严寺。华严寺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典型的辽金时期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华严寺由上寺与下寺两个寺院组成,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全寺总面积1.67万平方米。上寺布局严谨,中轴线上建有大雄宝殿、前殿、山门、观音阁、地藏殿等建筑,大雄宝殿是上寺的主殿,寺中的辽代建筑海会殿,毁于抗战时期,现在只存有海会殿的台基。 大雄宝殿是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重建的,但仍保留了辽代的建筑风格。大殿建在高4米的台基上,月台十分宽阔,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台上建有一座清代的木牌坊,两侧是明代时建造的六角钟鼓亭,与其它建筑不同的是,此大殿只在明间和两梢间设门,次间与尽间无门也无窗。为了扩大殿内使用空间,运用了减柱和移柱的做法,并且内外柱高度不同,这是此殿的重要特点。角柱阑额与普拍枋伸出,并垂直砍削,辽代形制十风明显。外檐斗拱为五铺作,双抄重拱并计心,补间铺作使用45°和60°的斜拱,殿内梁架被明代增设的天花板遮挡。屋顶举折平缓,出檐达3.6米,鸱吻高4.2米,筒瓦长76厘米,重达27千克。殿顶为单檐庑殿形式,黄琉璃剪边,整座大殿外观庄严,气势雄伟,与唐代风格很接近。 殿内塑有五方佛、胁侍菩萨和二十诸天塑像,正中的三尊为木雕,其余二佛与众胁侍菩萨皆为泥塑,堪称明代艺术佳品。佛像顶上的肉髻似桃状的宝珠,面相上宽下窄,近似于藏式佛像,佛坛两侧的二十诸天塑像神情各异,姿态不同,它们的身躯均前倾15°,别具一格,在国内佛教造像中十分罕见。 清代绘制的以佛教内容为主题的壁画有887平方米,在一座大殿内绘有如此大面积的壁画,这在全国也可谓孤品。 下寺位于上寺的西南方,以薄伽教藏殿为主殿,两侧建有配殿、厢房、山门、天王殿等建筑。与上寺相比,下寺的布局较为自由。薄伽教藏殿为华严寺存放经书的地方,此殿为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所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外檐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重拱计心造,梁架以平綦相隔,因此只能看到平綦以下的部分。梁栿为月梁式,与唐代做法相同。施以彩画的藻井和平綦均为辽代遗物。殿内其它彩画大多是网目纹、三角柿蒂,这两种图案是辽代通行的纹样。大殿正中三间开有格扇门,梢间未开窗,只在后墙开窗,与大雄宝殿相似。大殿梁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著,整个建筑风格很有唐代韵味。 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内四周的藏经柜和佛坛上的辽代塑像。藏经柜也称壁藏,共有31间,屋檐、斗拱、栏杆等部份均按实际建筑的比例制作,因此,壁藏就是一座辽代的建筑模型。后窗上为五间天宫楼阁,两侧的拱桥与壁藏相接,壁藏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下层为藏经橱柜,从上面的多种形制的斗拱和镂空图案看,这座国内罕见的小木作,其权衡尺度准确,玲珑剔透,独具匠心,体现了当时工匠们娴熟的雕刻技术。佛坛上的辽代塑像共有31尊,处在中央位置的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并列,其余弟子、菩萨、童子位于佛的两侧,分为三组,或坐或立,井然有序,构成了庄严肃穆的佛教场面。 欣赏了上下华严寺建筑艺术和塑像艺术之后,不经意间会发现华严寺中的主要建筑都是朝向东方的,也就是坐西朝东。除依地势而建外,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朝向很少见,华严寺处在大同市区内,地势又十分平坦,那么为何选择坐西朝东的方向呢?据史书记载:“契丹好鬼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日”;“辽俗东向而尚左,御帐东向”。文献的记载,为我们揭开了华严寺坐西向东的秘密,原来契丹人统治山西后,在建筑技术上吸取了汉人的做法,但在建筑选址上却不同于汉人的坐北向南,而是坐西向东,保留了契丹人的东向习俗。另外,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增建华严寺时,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说明华严寺具有佛教寺院和皇室宗庙的双重性质,结合文献中“皇太后升殿坐,皇帝东向侧坐”这段记载,华严寺选择东向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