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胜寺

广胜寺山西省洪洞县的霍山,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广胜寺建在山清水秀的霍山之中,给这山平添了几分的灵气。广胜寺是由元明两代的建筑物组成的,是山西省著名的古建筑群和自然景观旅游区。广胜寺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文献记载,此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寺名芦舍寺,仅晚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70多年。唐代的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曾上书修建广胜寺,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重建后,改名广胜寺。宋金时期广胜寺毁于战火,元代的大地震,又使得宋金以后重建的广胜寺,遭到重创,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再一次重建,并续建了山下的广胜下寺,原广胜寺也就称作了广胜上寺。明代在上寺增建了著名的琉璃飞虹塔,现存的广胜寺除飞虹塔和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外,其余保留下来的殿宇均为元代遗构。      广胜寺包括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古建筑群。      上寺为三进院落,弥陀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飞虹塔等为上寺的主要建筑,分别建在三进院落的不同位置。毗卢殿是上寺的最后一座大殿,毗卢佛与宝生佛、阿    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统称为五方佛,而五方佛属佛教密宗教派,密宗于唐代正式传入中国后,受到了汉化寺院的尊崇,建毗卢殿供奉毗卢佛成为普遍的建筑活动。广胜上寺的毗卢殿可以说是当时密宗尊崇风气的产物。毗卢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庑殿顶,殿内梁架中的大爬梁,与其他各代建筑迥然不同,结构设计大胆独特,是元代建筑构思奇巧、自由奔放的成功实例。      位于霍山脚下的下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排列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弥陀殿、大雄宝殿,均为元代建筑,弥陀殿东西两侧的钟鼓楼为清代时期建造的。弥陀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式屋顶,明成化年间重修,但依然保持了元代形制。广胜寺元代建筑中最为罕见的就是人字柁架的应用,这种结构形式,将屋顶荷载直接通过人字柁架传递,表现了古代匠人丰富的创造性。殿内多采用减柱和移柱的做法,增加了室内面积,方便了人的活动。可以说下寺的主体建筑在结构力学方面具有独到之处,集中反映了元代的建筑成就。大雄宝殿内现存元代塑造的三世佛和文殊、菩贤二菩萨彩塑。      水神庙与下寺只一墙之隔,始建于唐代,为祭祀传说中的霍泉水神的民俗神庙,分为二进院落。现存的碑刻记载:唐宋以来,其水神曰大郎;唐德宗于贞元年间“遣丞相李泌封明应王之神以护之”,说明明应王和大郎都是指霍泉水神。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这里要举行盛大的庙会,以纪念水神的诞辰。      明应王殿是水神庙的主要建筑。此殿建于元仁宗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面阔进深均为五间,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顶,四周建有围廊,室内运用元代盛行的减柱移柱的做法,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下檐斗拱四铺作单昂,并设置部分45°斜拱,殿内无天花板设置,为彻上露明造。殿顶为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仙人、垂兽、鸱吻等琉璃构件,为后人更换,但仍为明清时期的上乘之作。殿内的神龛供明应王坐像,两旁为侍者塑像,是与建筑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殿内的壁画绘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面积有197平方米,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祈雨降雨场面和明应王宫廷生活的描写;也有广胜寺的建筑与市场买卖情景的再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最为吸引人的是南墙上的戏曲表演场景,10名演员或手持道具,或吹奏乐器,或说唱,或表演,俨然就是一场活生生的演唱会,幕后的女演员半掩脸面,向外张望,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幅壁画使人们对元代的戏剧艺术有了一个更直接的认识,因此文物价值极高。      广胜寺是远近闻名的佛教寺院,而且发展历史久远,因此,除保存了不少的珍贵建筑外,还为我们留下了其它文献和艺术珍品。抗战时期在上寺发现的金皇统版的《赵城藏》数千卷经书,经历了800多年后,现保存在北京图书馆。另外,广胜寺的几十通碑碣,涵盖的内容很广泛,记述了广胜寺的历史和有关综合情况。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