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道场
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是五台山佛教的教主。梵文Manjusri,音译“文殊师利”,略称“文殊”,意译“妙吉祥”、“妙德”等。文殊师利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中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的公子,后离家叛道,投在释迦牟尼门下,拜师学习佛教,功德圆满后,修成了菩萨身,并被尊为众菩萨的首领。在佛教塑像中,他往往位于释迦牟尼佛的左侧,称为左胁侍,专司智慧,所以也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随着菩萨信仰的兴盛,文殊逐渐演变成五台山佛教的教主,又获得了许多殊荣。其身份也有了许多新的说法,有的说他本是佛,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才显化成菩萨身份。有的说他是七佛之师,甚至九佛之师。有的说他曾是释迦牟尼佛的祖师,等等。文殊菩萨的坐骑古称狻猊,属于一种猛兽,今习惯上称为狮子,代表威猛刚烈,比喻所向无敌。在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他被称为文殊广法天尊,属阐教玉虚门下十二弟子之一,法力无边。他的坐骑,原是截教通天教主的部下,名叫虬首仙,为青毛狮子成精。战败后恢复原形,随了文殊,文殊后来又皈依了佛教。五台山寺庙中均有文殊菩萨的塑像,形式很多。 唐代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对菩萨的信仰也愈来愈兴盛,其信仰程度甚至超过了对佛的信仰。然而我国人民不是信仰所有的菩萨,而是选择了与我国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相适应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且对这四大菩萨的信仰是分阶层的。如帝王、封建官僚、文人学士敬奉信仰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是因为,这两位菩萨是专司智慧辩才、崇理尚行的菩萨。同时,这些帝王、官僚、文人也视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保护神,希望自己具有他们那样的智慧辩才、崇理尚行的大德,从而得到高官厚禄,名扬天下。而黎民百姓、地主乡绅敬奉信仰的则是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这是因为,这两位菩萨是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消灾呈祥、满足众愿的菩萨,是普通民众的“救世主”。 为了顺应帝王、官僚、百姓这种信仰菩萨的热情,古代的佛教徒,如道宣、澄观等高僧大德就根据有关经文和传说,编造了许多随缘应化的佛教灵迹故事,使四大菩萨各占中国的一座名山定居下来。这样就产生了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和其所占的四大名山。 史载,唐代的澄观国师于大历十一年(776),游历了五台山、峨眉山后,历时4年,写成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其中,第四十七卷第三十二品《诸菩萨住处品》中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澄观国师根据他在五台山“十载”的亲自考察,结合印度东北方的五台山有气候严寒、地有五顶的特点,就把五台山定成了清凉山,即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 于是,山西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就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就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就成了地藏菩萨的道场。唐宋以来,世界佛教徒乃至印度僧人也纷纷到我国这四大名山朝拜这四位菩萨。其中,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香火最盛,其时已成了世界佛教的著名圣地。 “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说明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