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产与特产 » 物产与特产 » 工艺产品 » 平遥纱阁戏人

平遥纱阁戏人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内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道教宫观——清虚观,观内收藏着一组工艺精美、造型生动的纱阁戏人。据纱阁内壁题记,这组纱阁戏人制作于“光绪丙午”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制作者为“古陶六合斋”以及“五云轩”,“古陶”指平遥(王莽曾改中都县为平陶县,北魏后改作平遥);“六合斋”为当时城内一家纸扎铺的字号,老板名叫许立廷,“五云轩”是家木器行的字号,当是制作纱阁戏人的作坊。这组纱阁戏人原有36阁,现存28阁,“纱阁戏人”每阁表现一个戏曲剧目。在木阁内摆设以稻泥宣纸扎制的戏人,因其衣饰华丽犹如薄纱,民间遂称为“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的结构可分为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四部分。      木阁形制规范,每阁高77厘米,宽83厘米,入深44厘米。除去木板厚度,内部空间高64.5厘米,宽74厘米,深36.5厘米。木阁前额装饰雀替,以装成戏台模样。木阁顶部与底部木板前方刻有凹槽,设有锁钥,展出完毕可以插板锁闭。隔断包括纱阁后壁与左右题壁,后壁是戏台前后台的分界,多采用三折七屏形式,省略了上下场门。后壁中间上方挂着题写剧名的横额,七条屏间绘有山石花鸟,书有劝世联文。左右题壁都有题记,或为格言或为诗歌,末尾署以店铺名或年月。      戏人为整个纱阁之灵魂,是民间艺人精心制作、尽力张扬的核心内容。所用材料因地制宜,方便可取,先用秸秆、谷草根据剧情需要扎成人形骨架,用铁丝或麻线扎牢,固定在木阁底板上。再用当地的红胶泥塑成头与手足,安插在骨架适当位置。头部与足部由石膏模子成型,然后根据剧情需要修改人物表情,待阴干之后施行涂色化妆。裹纸是制作戏人中最精细的一道工序,麻纸或草纸既廉价又柔韧,是包裹戏人的极佳材料,不同姿态的形体全靠草纸裹紧后展示。基本形状完成后,要用胶水刷透、晾干,以保持年久。戏人的最外一层用洒金宣纸精心裹粘,服饰的褶皱层次与轻纱般的质感,全凭艺人的匠心与使用材料的技艺。戏人的最后装饰还要经过画脸谱、贴头饰、戴服饰三道工序,主要的工作是上色和贴花。脸谱直接画在脸上,贴花要先在宣纸上画各种图案后剪下粘贴,头饰用草纸制成帽、盔、额巾之类后上色、贴花、簪花而成。制成的戏人,生末净旦丑俱全,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光彩照人,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纱阁戏人的文化渊源,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明器传承有关,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更与平遥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明清时,平遥是商贾云集之地,当地的纸扎业因丧葬习俗中的攀比之风而兴盛,加上晋商与戏剧票友的推波助澜,纱阁戏人逐渐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景观。平遥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楼成为展出纱阁戏人的重要场所。市楼底层的平台廊柱间就是展出纱阁戏人的地方,廊柱四周恰好摆放36阁戏人。元宵节期间供人观赏,节后便存放入市楼内。过去当地有新婚夫妇买灯祈子风俗,把蜡烛点燃置放于纱阁前进行许愿、还愿。民间百姓遇有新丧之事,租来几阁纱人放在灵棚两侧,既表达了对先人的安慰,也反映了对民间戏曲的爱好。平遥纱阁戏人是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特而艳丽的小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丧葬风俗中造型艺术的典型史料,同时也为山西地方戏曲的发展与流变提供了形象的佐证,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      平遥纱阁戏人的创始人是熟悉戏曲的纸扎艺人许立廷,人称“许老三”,今天的传承人是泥塑纸扎艺人冀云丽、雷显元等人。但是,纱阁戏人传承人的匮乏以及年轻艺人对传统戏曲知识的缺失,使得这种传承面临困境。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