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改制
平城改制当中国北方正处在十六国割据的大乱之时,北魏还只是其中一个力量不大的小国。从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建国到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奔关中被杀灭亡,共经12个皇帝、148年。北魏政权虽然历史不长,但北魏中期孝文帝在位的29年,使北魏的文治达到最盛期,各种制度都按封建方式全面建立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向着文明与进步的勇敢的民族改革家。 “平城改制”的主要人物是冯太后与孝文帝。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是一位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她在平城时期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严惩污吏,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改革户调制等,为“孝文改制”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延兴六年(476)六月,献文帝驾崩,35岁的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军国大权。早在6年前即帝位的孝文帝,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在太和年间改革吏制,实行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从北魏初朝的班赐制到冯太后的俸禄制,是从官员无限制的掠夺演变到有限制的分配,加速了北魏王朝封建化的进程;均田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掠夺兼并,使耕者有其田,推动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建立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取代原来的宗主督护制,由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兵役,是冯太后改革北魏地方基层政权,削弱豪强地主势力,从政治上经济上增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政策。冯太后主持下的一系列改革,是孝文帝的前朝改革即“平城改制”的主要内容,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全面汉化政策奠定了基础。冯太后的“平城改制”和孝文帝的洛阳汉化一样,对北魏政权和拓跋鲜卑民族的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汉民族由质朴坚实的“汉人”发展为富丽堂皇的“唐人”,北魏的民族改革与民族融合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这是北魏王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的又一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