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战国秦汉时期 » 秦亡汉兴时期的三晋

秦亡汉兴时期的三晋

秦国统一中国后,按照郡县制划分了行政区域,山西地区被分为了五郡。      今山西西南部临汾地区,以黄河、霍山为界,设为河东郡,郡治设在临汾(今山西曲沃县北)。      今山西东南部长治地区,东南以太行山为界,北以和顺、榆社为界,西以沁源、沁水为界,设立上党郡,郡治设在长子(今山西长子县)。      今山西中部,东至阳泉,西至黄河,北至勾注山,南至霍太山,设立太原郡,郡治设在晋阳。      今山西北部雁北地区,包括朔州市及宁武、神池等县,设立雁门郡,郡治设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南)。      今山西东北部以及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设立代郡,郡治设在代(今河北蔚县)。      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继位。秦国统一全国以来大兴土木,对六国人民强征暴敛,各地百姓怨声载道。      陈胜的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反秦农民起义的大风暴。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号召,声势越来越大。各地起义军纷纷攻掠中原地区,稳住阵脚,然后准备向关中地区进发。由于一些六国的旧贵族加入,起义军攻掠韩、赵、魏的旧地后,或自立为王、或拥立战国的旧贵族称王,一时间战国的诸侯称号又恢复了。      陈胜率领起义军攻取陈城后,自立为王,确定“主力西征,偏师掠地”的策略,派吴广带主力西进,直捣咸阳,其他将领攻城掠地。其中一路由将军武臣率领北伐赵地,另一路由周市向西攻掠魏地,武臣攻取赵地数城后,攻占了邯郸,并自立为赵王。此时周市也攻取魏地,拥立魏旧贵族魏咎为魏王。      而起义军主力在荥阳受挫,久攻不克,于是另派大将周文领十万之众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秦国内部大惊,马上派少府章邯抵御强敌,章邯认为起义军势众,调集外地军队已经不可能了,建议赦免在骊山修建始皇陵的刑徒,发给他们武器,抵御起义军。于是秦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率领骊山的七十万刑徒和奴隶迎击周文。周文战败,被迫退出关中,而章邯乘胜追击,将起义军团团包围,周文向陈胜求援。陈胜想调集其他几路军支援周文,然而自立为王的武臣和其他将领都割据自重,不再受陈胜节制,而主力部队全力围攻荥阳,无暇兼顾,致使周文军队无粮无援拼死坚持,最终周文自杀,这支起义军全军覆没。章邯乘势反扑,荥阳的起义军马上腹背受敌,吴广也死于部下叛乱。秦军又攻入魏地,逼死魏咎,其弟魏豹投奔了项羽。而赵王武臣也因为部下叛乱被杀,副将张耳又立赵地的旧贵族赵歇为赵王,继续反秦斗争。秦军攻入陈城,陈胜也没能逃脱叛乱身死的命运。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了。      然而各地的起义军依然声势不减,其中以项梁军为主要力量。项梁拥立楚怀王之孙为王,以此召集各路起义军,继续进攻秦军。但是取得一系列胜利后项梁骄傲轻敌,遭到章邯偷袭,兵败身死。就当章邯以为楚军主力被消灭,准备北上进攻赵地时,项羽带兵北上,在巨鹿击败章邯,章邯投降楚军,而二十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坑杀了,这一战给了秦军决定性的打击。此时刘邦一路人马也杀到了咸阳城,秦二世被奸臣赵高所杀,秦国遂覆灭。灭秦之后,项羽开始分封诸侯,首先自封为西楚霸王;其中把刘邦封在了汉中郡,是为汉王;魏豹领魏地,是为魏王;赵歇仍为赵王;同时章邯等三员降将被封在原来的秦地,意图是压制刘邦。      由于项羽分封诸侯不公平,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和反抗。同时汉王刘邦又得到了无双国士——韩信。公元前205年,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听从韩信策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击败了章邯等,平定了秦地,正式与项羽争雄天下。魏王曹豹也对项羽不满而举国投汉,后又因为刘邦待人无礼,再次判汉归楚。刘邦非常恼怒,派韩信为帅,曹参、灌婴为辅进攻魏地。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市),并扼守黄河天险临晋关,阻止汉军渡河。韩信得知魏军部署后,制定了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方针。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强渡临晋关,却暗中派曹参带领奇兵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悄悄渡河,出其不意的袭击了魏都安邑。魏王曹豹大惊,率军仓皇退却,却在曲阳遭遇韩信,汉军大胜,俘获了魏王曹豹,平定了魏国,改魏为河东郡。      之后汉王刘邦采纳韩信建议,准备分别向南北开拓战场,然后会师荥阳,以达到对楚军的战略性包围。于是刘邦派韩信向北进攻代、赵之地。韩信先攻破代郡,占领了太原郡和上党郡,但要消灭赵王、代王的势力首先要翻越太行山,这样就必须通过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的井陉口,而赵王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屯兵二十万扼守井陉口。井陉口驿道狭长,易守难攻,加上赵军居高临下,兵力雄厚,具有绝对的优势。而汉军只有区区三万人,而且长途远袭,明显处于劣势。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的李左车,向陈余认真地分析了敌我态势:韩信越过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应该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弱点,就是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李左车建议由他带领奇兵三万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余本部主力高筑壁垒,坚守不出,与韩信军周旋相持。      这样不出十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而陈余认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拒绝听取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挑选两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诉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韩信又怕赵军不肯倾巢而出,于是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天刚亮,韩信大张旗鼓的向井陉口进军。赵军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军丢弃鼓旗,佯装败退,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争夺汉军丢下的战利品。韩信军退入河边阵地,士兵背水临敌,各个拼死作战,赵军进攻受阻。这时韩信的两千轻骑兵,见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顿时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经攻陷了营垒,俘虏了主帅,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逃。赵将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最终斩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之后汉王刘邦任用贤才,大举进兵中原,联合几路诸侯,由韩信指挥用十面埋伏在垓下围困了霸王项羽的十万大军,项羽顽强抵抗,终究难以突围,韩信又让士兵唱楚国的歌曲,结果四面楚歌让被围的楚军斗志全无、军心瓦解,结果被汉军全歼,霸王项羽最终自刎于乌江之畔。汉王刘邦平定天下,定国号为汉,定都长安,由此开辟了汉家天下。      刘邦手下有一位韩国的旧贵族,也叫韩信,为与淮阴侯韩信区分,史称韩王信。韩王信因为在楚汉相争时期平定韩地有功,被刘邦封为韩王,领颍川郡。汉六年(前201年),刘邦认为韩王信的封地居于心腹地区,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让他迁到晋阳,一来可以避免威胁长安,二来可以防御匈奴。      而韩王信认为晋阳离边境较远,不便指挥对匈奴作战,不如迁到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于是刘邦同意。同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大举入侵,围攻马邑。韩王信多次派遣使者向匈奴求和。刘邦听说后,怀疑他私通匈奴,有反叛之心,于是派人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刘邦降罪,索性率兵投降匈奴,并把马邑献给匈奴,还伙同匈奴攻占了晋阳等地。      第二年,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五万大军,带领周勃、樊哙、夏侯婴等将军北击韩王信。刘邦分兵两路,一路亲自率领,进攻上党、晋阳地区,另一路由周勃率领进攻马邑、娄烦等地,韩王信的部队遭到重创,同时阻止了匈奴大军南下。刘邦率汉军追击韩王信,一直到晋阳附近,与周勃部队会合,再次击败韩王信和匈奴骑兵的联军。占领晋阳后,刘邦派出十几路人马侦查匈奴动向,冒顿单于故意将精锐部队隐藏,将老弱病残列于阵前,汉军一路凯歌,刘邦急于求胜,率轻骑兵追击,一路打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而步兵却没有赶到。      于是冒顿单于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刘邦带领兵马一进入包围圈,冒顿单于马上指挥四十万匈奴大军,截住汉军步兵,将刘邦的骑兵部队围困在白登山,使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刘邦发现被包围后,组织突围,经过几次激烈战斗,也没有突围出去。之后,冒顿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匈奴骑兵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一色青马,北面是一色黑马,南面是一色红马,企图将汉军冲散。结果,双方损失都很大,一时相持不下。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气候严寒,汉军士兵不习惯北方的寒冷,被冻伤的人很多。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占领白登山,而且损失惨重,处于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汉军人困马乏,天寒地冻,面临着被歼灭的危险。就在这危机时刻,陈平向刘邦献计,贿赂匈奴的阏氏皇后,阏氏对冒顿单于说:“我们现在夺取了汉家的土地,但单于您也终究不能居住在那里。      况且汉王自有神灵保佑。”而冒顿单于与判汉之臣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他们的军队没有按时前来,冒顿单于怀疑他们同时与汉军有勾结,于是就听取了阏氏的建议,打开包围圈的一角,刘邦让所有士兵都拉满弓外向,从匈奴解开的一角慢慢步行而出,终于逃脱了包围。冒顿这时已引兵离去,汉军也领兵撤退。这便是“白登之围”。      这次战役虽然没能挫败匈奴,但是打垮了韩王信,韩王信被迫流亡匈奴,而韩国也不复存在。此后匈奴经常袭扰大汉边境,刘邦和后世的汉朝皇帝,只好依靠“和亲政策”换取暂时的和平。用皇族的女儿假称公主,嫁到匈奴,并年年向匈奴进献大量的丝绸、粮食。与匈奴约定以长城为界互不侵犯。      “白登之围”后,匈奴还入侵了代国,代王刘仲弃国而逃。刘邦就任命亲信陈豨以赵相国之名统领赵、代两地之兵,驻守代国。而功高盖主的韩信已经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被软禁在京城,陈豨临行前,韩信对他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亲信宠爱的臣子,若有人说你谋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产生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定会大怒而亲率军队征讨。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就可图谋天下了。”陈豨表示一切听从韩信的指示。后来刘邦对陈豨有所怀疑,调查发现他私自招募门客,而且代地许多违法的事和他有关。陈豨害怕获罪,于是与韩王信等人勾结,于汉十年(前197年)公开反叛,自立为代王。第二年,高祖刘邦率军亲征,广施重金收买陈豨军中将领。而后又派周勃领一路人马,从晋阳北攻至马邑,陈豨军据城顽抗,城破后大遭杀戮。刘邦随又在楼烦打败陈豨、韩王信的联军,之后一路追剿叛军,在灵丘大战一场,陈豨被樊哙军所杀,之后又在参合(今山西阳高县东北)击溃韩王信军,杀死韩王信。从此三晋地区的叛乱终于平息了。      就在高祖刘邦出征期间,淮阴侯韩信称病没有出征,在家中密谋策应陈豨的行动,却不料走漏了风声。被皇后吕氏得知,马上和丞相萧何商议,决定设计杀死韩信。她们首先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前来进宫朝贺。韩信也入朝进贺,吕后暗中埋伏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将他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里,并被诛灭三族。当时韩信年仅三十三岁。      刘邦凯旋归来,见韩信死了,只能是且喜且怜。而三晋地区不可无主,于是大臣们建议说:“四公子宽厚善良,可以为代王。”于是刘邦的四子刘恒被立为代王,封地从太原到雁门郡,开始定都晋阳,而后又迁到中都(今山西榆次区)。刘恒也不负众望,在代国励精图治,把代国建设成阻挡匈奴南下的坚固屏障。      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分封吕氏诸侯,杀尽了刘氏子孙。后来吕后病死,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合力诛杀吕氏,还政于刘,然后决定迎奉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小心谨慎,怕周勃、陈平并非真心迎奉,先派舅父入京查探,而后得知众臣都真心拥立,才放心的赴京继位,是为汉文帝。文帝深知自秦以来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于是确定休养生息的国策,奉行黄老之术,清静无为,关心百姓疾苦,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创了“文景之治”。由此汉代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水平,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发展时期。      之后汉朝逐渐由诸侯分封向中央集权过渡,诸侯封邑逐渐取消,全国被划分为十三个州,山西地区划分为太原、上党、西河、上郡、定襄、朔方、五原、云中、雁门九个郡,归属并州,州治设立在晋阳。      在“文景之治”时期,经济和农业虽然得到了相对平稳的发展,但是当时汉王朝的心腹大患——匈奴却在不断骚扰着并州地区及中原北部地区的安宁。当时汉王朝的统治者只能通过和亲政策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称帝,经过“文景之治”的繁荣发展,这时大汉王朝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足可以与匈奴抗衡,而汉武帝又血气方刚,是典型的主战派,对于屈辱的和亲政策早就恨之入骨,在其登基之初就定下了对匈奴作战“条件成熟,时不我待”的方针,于是汉朝对匈奴的决战一触即发。但是朝政大臣分成了两大派——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自然是认为通过武力制服匈奴,而主和派一来以高祖制定的和亲政策还击,二来向主战派提出两个关键问题:匈奴属于游牧民族,汉军如果深入匈奴腹地,很难找到匈奴主力;就算找到了,汉军长途远袭,对方却是以逸待劳,结果也未必能胜。因此,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作战方案成了汉武帝的难题。      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的一个叫聂翁壹的富豪向朝中主战派代表王恢献策,说匈奴刚刚与大汉和亲,对汉缺乏防备,趁此机会我们引诱匈奴单于偷袭马邑,然后在马邑周围埋伏重兵,便可以将匈奴一举歼灭了。既不存在找不到匈奴主力的问题,也没有劳师远征的担忧,简直就是汉武帝理想中的完美作战方案,王恢听后马上向汉武帝进言。汉武帝欣然采纳了王恢的建议,马上展开部署。汉武帝派遣精兵三十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派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三万多人在代郡待命,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阻断其退路。最后派遣聂翁壹前往引诱匈奴的军臣单于。      聂翁壹首先假扮匈奴边境的商人,拜见军臣单于,对他说:“我可以除掉马邑的官员,把全城都献给您。”单于听了非常高兴,就和他约好里应外合拿下马邑。然后聂翁壹迅速折返回马邑,把一个囚犯的头挂在城头上,派密使对单于说:“马邑守官已经被我杀了,您赶紧出兵来取吧。”于是军臣单于立即率领十万人马,越过长城,向马邑进发。而马邑的汉军都屏息凝神,豪气在胸,静候军臣单于的到来。      就在距离马邑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踌躇满志的军臣单于突然感到一丝不安,一路过来除了零星的牛羊,居然没有看见一个放牧的汉族百姓,这使军臣单于满腹狐疑。他马上分出一队骑兵,攻下了一座边防的烽火台,正巧雁门尉史在此巡查,被匈奴军俘获。军臣单于没顾上享受胜利的果实,马上逼问刚抓来的尉史,这一问才知道,几十万汉军正在马邑等他呢!军臣单于不等休整,立即率领大军仓皇撤退。逃出包围圈后不禁仰天长叹:“我能得到汉军的尉史,真是天意啊。”王恢、李息率领的三万人马已经出动,准备袭击匈奴的辎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惊奇。王恢自思自己的军队敌不过匈奴大军,贸然进攻只会损兵折将,只好原路退还。韩安国等率领的三十万大军等了好久也不见匈奴的影子,于是率军出击,而匈奴早已远去了,于是只好灰头土脸的撤军。至此,“马邑之谋”就这样以汉军的一无所获结束了。      汉军无功而返,汉武帝勃然大怒。火气自然撒到了马邑之谋的策划者王恢身上,埋怨王恢没有出击匈奴,无功而返。王恢觉得冤枉,当时他虽然有机会与匈奴交战,但是汉军主力并未与匈奴接触,自己三万人马对抗匈奴主力是白白损失。而汉武帝对此充耳不闻,把王恢交由廷尉办理,廷尉判王恢按律当斩。王恢四处求情,甚至求到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但依然没用,最后王恢在狱中自杀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就这样破产了,“马邑之谋”深深地刺伤了汉武帝的皇者自尊,而可怜的王恢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替罪羔羊。然而这次的失败更加坚定了汉武帝消灭匈奴的信念,也为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129年,匈奴再次南下,入侵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市)。汉武帝为挽回马邑之谋失败的局面,亲自部署四路人马出击匈奴,分别派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击,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击,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击,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击,四路人马各带骑兵一万。这是汉武帝第一次主动出击匈奴,而此次出征的结果却是:公孙贺根本没找到匈奴的影子,无功而返;公孙敖遭遇敌军损兵七千;飞将军李广竟然遭遇敌军主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万幸的是自己逃回。唯独首次领兵出征的卫青一路畅通无阻,直捣龙城,龙城是匈奴的政治中心,也是匈奴祭天祭祖的圣地,而匈奴大军出征,龙城防御薄弱,卫青杀到后轻轻松松斩敌七百,全胜而归。得胜还朝后,汉武帝大为嘉奖,封他为关内侯,而其他几位将军分别受到惩罚,老将李广更是被贬为庶民。卫青从此受到汉武帝的青睐。      卫青字仲卿,原本姓郑,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叫郑季,是当时平阳(今山西临汾)的一个县吏,平阳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封邑,后来汉武帝的同胞姐姐平阳长公主嫁给了曹参的后人平阳侯,而郑季在平阳侯家做事时,与婢女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卫媪有六个孩子,由于生活窘困,只好把卫青送回他父亲家。而这个私生子根本不被重视,更得不到疼爱,甚至受到兄弟们的欺凌,年幼的卫青就此养成了谦卑隐忍的性格。      卫青成年后,又回到了母亲身边,在平阳公主的府邸成为了一个骑奴(骑马的侍从)。卫青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叫卫子夫,也在平阳公主府做歌女。汉代有个习惯,皇帝选妃子的任务是由皇帝的姐姐长公主承担的。      一次汉武帝路过,来到平阳公主家做客,平阳公主便把卫子夫和其他歌女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对卫子夫一见倾心,便带回宫中百般宠爱,卫青便也随姐姐进宫当差。而当时被汉武帝金屋藏娇的皇后陈阿娇,知道武帝临幸卫子夫,非常嫉妒,于是就暗中抓了卫青,准备杀掉。就在卫青危在旦夕之际,被好友公孙敖(当时在宫中做侍卫)所救。汉武帝知道此事后,厌恶陈皇后行径,便故意把卫青提拔为建章监(负责管理建章宫),卫青从此平步青云,后来又加封侍中、太中大夫,连营救卫青的公孙敖也沾光,多次受到提携。      公元前130年,陈皇后积怨爆发,用巫蛊诅咒卫子夫,却被汉武帝发现,随之皇后被废,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冷宫。不久卫子夫生下皇子,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当即被立为皇后,而皇子刘据后来成为了太子。卫青自然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      龙城大捷虽然看似小胜匈奴,但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自高祖“白登之围”以来,大汉一直屈服于匈奴的铁蹄之下,这次胜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汉军士气,成为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匈奴因为龙城被袭恼羞成怒,展开报复行动,大举入侵渔阳、辽西地区,打败了韩安国的军队。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      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皇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      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史书中都盛赞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匈奴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命卫青作为元帅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等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余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主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大营。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精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      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下属的小王十余人,匈奴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六千户,统帅天下的兵马。就连卫青的三个年幼儿子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威,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拼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而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赐予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恐怕不能鼓舞将士奋勇作战啊,我怎敢代三人接受呢。”但汉武帝态度坚决,表示自己没有忘记诸将士的功劳,同样也会嘉赏。随后汉武帝下诏大赏三军,将军们都封了爵位。      第二年春天,大将军卫青再次率领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等人分作六路从定襄出击,前几阵大败匈奴,苏建和赵信的军队合为一军,共三千多骑兵,单独遭遇匈奴单于的主力,交战之后,汉军几乎全军被歼。前将军赵信原本是匈奴人,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如今看到大敌当前,匈奴人又策反他,于是他率领剩余的八百骑兵投降匈奴单于了。      右将军苏建损失了所有的部队,独自一人逃回卫青那里。卫青向大家询问如何处置苏建。有人说:“自从大将军出征,不曾杀过副将。如今苏建弃军而回,可以杀了苏建以振军威。”另有人说:“不能这样。如今苏建率几千军队抵御单于的几万军队,奋力战斗了一天多的时间,战士全部牺牲,仍然不敢有背叛汉朝的心意,自己归来。自己归来而被杀死,这是告诉战士今后若要失败且不可返回汉朝。不应当杀苏建。”大将军卫青说:“卫青我侥幸以皇帝亲戚的身份统领军队,不怕没有威严,杀了苏建树立了个人的威严,却失了做为人臣的宗旨。还是把情况向天子详细报告,让天子自己裁决吧。”于是苏建被带回京城,汉武帝贬他为平民。      卫青得胜武帝固然高兴,而更使他高兴的是,这次战役中,卫家的另一位将星开始崭露头角,这就是卫青的外甥,也算是武帝的外甥——霍去病。霍去病原本同卫青一样也是私生子,卫家因为卫子夫当上皇后,于是满门富贵荣华。霍去病善于骑射、英勇过人,本来就受到武帝的喜爱。卫青出征,武帝便拨给他精兵八百,跟随大军出征。只有十八岁的霍去病带领八百精骑,径直抛开大军几百里,自行寻找机会攻击敌人,结果霍去病领兵杀敌两千零二十八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辈,活捉单于叔辈,武帝论及他的功劳,在全军数第一,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后来霍去病又被封为骠骑将军,率兵一万出击匈奴,霍去病屡战屡胜,俘虏了匈奴多个部落的王,成功迫使匈奴浑邪王的四万之众投降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此开通了西域丝绸之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认为歼灭匈奴主力的时候到了,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集中十万精锐骑兵,组成两个兵团,分别由卫青和霍去病率领深入漠北攻击匈奴,又命几十万步兵作为后援,运输物资补给。汉军探知匈奴主力在东路,于是卫青把英勇善战的士兵交给霍去病带领,向东出击匈奴主力,卫青带领李广等将军向西寻找匈奴单于。汉武帝曾经密令卫青,说飞将军李广年纪大了,而且运气不好,还是不要为先锋了。      于是卫青改变部署,把李广从前将军换到右路。卫青大军跨越大漠北行上千里,突然与严阵以待的匈奴军遭遇,卫青赶忙命人将战车排成环形当成营垒,然后派五千人马冲入敌阵抵挡匈奴。这时恰巧太阳将落,刮起大风,沙石打在人们的脸上,两军都无法看清对方,卫青又命左右两翼急驰向前,包抄单于大军。单于看到汉军很多,而且异常骁勇,若是继续交战,对匈奴不利。因此,在傍晚时单于就乘车带领几百精骑,冲开汉军包围圈,向西北奔驰而去。这时天色昏暗,汉军和匈奴相互厮杀,伤亡相当。汉军左校尉捕到匈奴俘虏,说单于在天未黑时已离去,于是卫青就派出轻骑兵连夜追击,大军尾随其后。匈奴的兵士四散奔逃,直到天快亮时,汉军已追了二百多里,虽然没有追到单于,却沿途歼灭敌兵一万多人,并到达了匈奴屯粮的城堡,缴获了匈奴的大量军粮。汉军留住一日,把城中剩余的粮食全部烧掉才归来。      在东线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也是大获全胜。他率军北进两千多里,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交战,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首领、大臣、将军一共八十三人,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从此远遁漠北,大漠以南再无王庭。      卫青退回大漠之后,因为迷路而迟到的李广军这才赶到。      因为延误了与主力会合的时间,导致卫青军单独面对匈奴大军,李广以此再次获罪,当卫青准备传唤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时,悲愤的李广叹息说:“我自成年与匈奴大大小小打过七十多次仗,现在荣幸的跟着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却因为迷路而耽误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今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恐怕经受不住官吏的审问了。”于是引刀自尽,含恨而终,全军上下无不落泪扼腕。李广为将一生,只有杀敌之赏,始终没有破敌之功,直到含恨而终也没有被封为列侯。无数次建功立业的机会都让弄人的天意吹得烟消云散。      这次决战基本解决了匈奴对于大汉朝半个多世纪的威胁,汉武帝的战略目的基本达到,给边境地区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和繁荣。大汉也由此扩土开疆,打通了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丝绸之路也应运而生。但是此次决战对于汉朝的经济和军事的损耗也是相当大的,此后汉武帝再也没有向匈奴大规模用兵。各路人马回朝后,汉武帝重赏了霍去病和他的部下,而卫青和部下却没有得到封赏。决战前动用官府和私人马匹共达十四万匹,而他们回来时,所剩战马不到三万匹。于是朝廷增设大司马一职,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当了大司马。而且汉武帝让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      由此可见汉武帝是想利用霍去病来抑制卫青的权势,这也是因为汉武帝幼年一直生活在外戚乱政的局势下,对于卫氏一族依然心存芥蒂。从此以后,大将军卫青的权势日趋衰减,而骠骑将军一天比一天显贵。大将军的老友和门客多半离开了他,而去侍奉骠骑将军。      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三岁的霍去病病逝了,汉武帝非常悲痛,特意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护送霍去病的灵柩,给霍去病修的坟冢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以纪念他当年大败匈奴,收复祁连山地区。      后来大将军卫青被汉武帝赐婚,娶了他以前的主人平阳长公主,平阳公主曾经有两次不幸福的婚姻,起初平阳公主与下人讨论谁可以作为夫婿呢?下人们都建议大将军卫青最适合作为夫婿,公主嫣然一笑说:“他是我从前的下人,过去是我的随从,怎么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说:“大将军已今非昔比了,他现在是大将军,姐姐是皇后,三个儿子也都封了侯,富贵震天下,哪还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汉武帝知道后,失笑道:“当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现在他又要娶我的姐姐,这倒是很有意思。”于是当即赐婚。于是卫青和平阳公主两人相敬如宾,终成眷属。晚年的卫青因为没有战事一直闲居在家,卫青出身贫寒,性格又谦卑隐忍,所以在朝中既没有同党也没有政敌。苏建曾经劝告卫青招募贤士门客以获得好名声,卫青则认为养士会让天子忌讳,而作为臣子只需要尽职尽责就可以了,何必去养士呢?然而卫青的姐姐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命运在汉武帝晚年变得风雨飘摇,这让戎马半生的大将军晚年略显凄凉。公元前106年,一代将星陨落,大将军卫青与世长辞。他与长平公主合葬在茂陵东边,武帝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座像阴山的坟冢,象征他北击匈奴的赫赫战功,并赐谥号为烈侯。      时间从公元前来到了公元后,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衰败,汉成帝荒淫无度,宠幸赵氏姐妹,王氏外戚集团趁机独揽朝政大权,后来外戚王莽篡汉乱政,废掉幼主,自己登基,定国号为“新”。王莽称帝后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以改制为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再次激起了全国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中最突出的两支队伍,一支是绿林军,一支是赤眉军。      有一位大汉皇族的后裔名叫刘秀,此时也带队从南阳起义,最开始刘秀是骑牛征战的,由此也有了一段佳话,说刘秀是“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来刘秀的队伍加入了绿林军。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克了长安,杀死了王莽,建立了更始政权。而刘秀征战河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随后与更始政权决裂,登基称帝,国号仍为“汉”,之后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刘秀就成了东汉开国的光武帝。而更始政权任命上党屯留人鲍勇为尚书仆射(官职),行大将军事,率军平定河东郡、并州,冯永在河东击败青犊农民军,占领了河东、上党、太原等郡。后来赤眉军对绿林军发动战争,争夺长安,而刘秀趁机派大将邓禹争夺河东。邓禹军进入河东后包围安邑,但是久攻不克。六月,更始大将樊参率军从大阳(今山西平陆县)驰援安邑,不料在解县(今山西临猗县)遭到邓禹军的伏击,结果全军覆没。于是更始政权又派王匡等带兵十万围剿邓禹,邓禹军败,王匡军本来可以一举歼灭邓禹军,但主帅迷信当日出兵不利,使邓禹军有机会休整。第二天王匡进军攻击,邓禹军已经重整旗鼓,出其不意,反败为胜,大败王匡军。      从此刘秀占领了河东地区。下一步目标便是上党郡,太守是田邑。刘秀派宗正刘延攻打上党的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市南),田邑死守,久攻不克。刘延就用计抓了田邑的母亲和妻子作为人质,要挟田邑,此时更始政权已经被赤眉军打败,田邑只好投降,把上党郡献给了刘秀。后来太原郡守得知更始政权已经灭亡,于是也投降刘秀,把太原郡也拱手献上。其他原属于绿林军的郡县也是如此。公元40年,在太原以北自立为帝、投降匈奴的卢芳向刘秀请降,刘秀封他为代王,管辖雁门、代、定襄、五原、朔方、云中等郡。后来卢芳再次反叛,直到公元前47年,光武帝刘秀才平定判地,于是山西地区全归东汉所有。后来光武帝统一全国,大汉王朝又延续了两百多年。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