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代彩塑 » 元代彩塑 » 玉皇庙

玉皇庙

玉皇庙玉皇庙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宫观建筑群,位于山西晋城市区东北12千米府城村北土岗上,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建,金、元、明、清历代皆予重修扩建,遂成今日规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庙主体建筑基本保持了元惠宗至元年间重建时的形制规格。庙分3进,重叠6层,随地势而建,高下叠置,错落有致,幽雅清静,巍峨壮丽,现存殿宇楼阁亭榭厢房百余楹,占地4000多平方米。全庙14个殿内保存有各种彩塑260余尊,除玉皇殿内保存了部分宋、金两代的彩塑外,不少为元朝至元年间塑制,另外还有一部分明、清作品。各殿塑像分别为:昊天玉帝殿(也称玉皇殿、凌霄殿)玉皇大帝及其嫔妃侍女、辅弼二星、文武大臣像;东配殿天、地、水三官及其侍从像;西配殿天枪、天棒、天锋、天矛四圣君及男女侍从像;东庑四殿三仙娘娘、六太尉、九曜星君像;西庑两殿二十八宿、十二生肖像。中院彩塑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多神信仰,正殿塑成汤大帝及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像,配殿塑东岳诸神、五尤氏水官、牛王马袒、药王、五道将军、五瘟诸神、地藏阎君等神鬼像。如此众多的神圣仙鬼汇聚一堂而又各踞一方,组成了一个想像中的神仙世界,为其它道教宫观建筑所罕见。      玉皇庙彩塑中以二十八宿像艺术价值最高,乃全庙精华之所在。二十八宿本是中国古代天文家对天空之东、西、南、北四方各七组星座的统称,分别代表星空中二十八个区域,它们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把星座尊为神灵的思想,与道教占星术有很大关系。道教虽兴于东汉,但其渊源却甚古,可以追溯到战国、西汉时的神仙方术和更早的古代巫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许多成就,被道家加以利用,揉杂融合巫术、方术、阴阳五行、星宿神话,炮制出许多星宿之神,其职守上对玉皇大帝护道降魔,下对人间百姓驱邪造福,成为道教宫观中造像的常见题材。      为了表现宇宙中闪烁的星空,艺术家发挥了奇特、丰富的想像力,采用寓意、象征和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以有形之人代替、表征神秘未知、无形无影的星座之神,以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的宗教教义,特别强调动势的表达,表现出一种豪放、旷达的奔腾大势。艺术家大胆改变人物坐像的正常比例,把上身加长了一个头的长度,使每尊塑像呈现出一种非坐非站,似坐欲站的特殊动势。这种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与其它姊妹艺术形式有许多相通之处,如宋代大画家李公麟画李广射胡骑所取“引而不发,跃如也”之画面;中国书法中的隶书起笔先藏锋,后以“燕尾”扫出,加强动势;京剧中表演亲人相见,先退一步再趋前相抱,以此强化动势和动态……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十八宿像塑于砖台上,向东正坐22尊,南北向者各3尊,塑像一字排开,平等并列,神情各异,动态有别。现逐一介绍如下。      1.角木蛟:赤面白发,怒目张口,左手擎珠,右手握圭,身旁伏一条蛟龙,为武夫形象。      2.亢金龙:面容丰满,立眉怒目,长发直立,颔首切齿,似发叱咤之声,相貌俊美妖艳,扭身垂足,两手交叉置于右侧作抚摸状,龙盘于身边,为青年妇女形象。      3.氐土貉:头戴冠,面文雅,广袍长袖,足蹬云靴,右手执圭,貉伏于左膝上,左手相抚,造形生动,为中年男子形象。      4.房日兔:面容清癯,须眉皆白,素袍广袖,衣纹贴体,右手托日,左手抱兔,为白面老者形象。      5.心月狐:赤面披发,瞠目张口,袒胸露腹,双脚赤裸,右足蹬地,左腿弯曲,腰裹巾带,左手高举,右手五指叉开,以掌按狐,神情相貌极为威猛,为勇士形象。      6.尾火虎:脸面红赤,怒目张口,身着甲胄,举臂握拳,正在降伏一只猛虎,为武将形象。      7.箕水豹:面目清秀白净,神情自在逍遥,一豹爬于右足之下,为中年妇女形象。      8.斗木獬:赤面而怒目,气冲斗牛,高冠博带,獬自身后潜出,为武官形象。      9.牛金牛:头饰云纹高髻,细鼻小口,眉清目秀,衣袖下露出白牛,为贵妇形象。      10.女土蝠:皓首银须,精神矍铄,举手招蝠,为老者形象。      11.虚日鼠:面目清丽娟秀,体态雍容典雅,性格温良持重,右手托鼠,左手相抚,为中年妇女形象。      12.危月燕:身向右倚,左手托座,右手举月,月中飞燕翱翔,伸左腿盘右膝,安然静坐,为中年男子形象。      13.室火猪:袒胸露腹,面目凶猛,赤发四乍,为屠夫形象。      14.壁水貐:面目丰满滋润,凝神含笑,左手高举,右手轻抚,为青年妇女形象。      15.奎木狼:头戴宝冠,双手持圭,神情体态自然逼真,为中年男子形象。      16.娄金狗:面容清秀雅丽,高束的发髻上饰以花朵,身姿安坐,若有所思,白狗引颈回视主人,为少妇形象。      17.胃土雉:张口举目,若呼叫,若远望,右手抚雉,神情态势呼之欲出,为一老翁形象。      18.昴日鸡:面容丰满富态,神情安祥自在,右手捧日,日中金鸡嘶鸣,为中年男子形象。      19.毕日鸟:白须银发,赤面赭唇,老当益壮,精神外露,左手高举一鸟,为老者形象。      20.觜火猴:全身肌肉发达,衣带飘舞,双足赤裸,一曲一伸,左膝上立一猴,为武夫形象。      21.参水猿:发髻高束头顶,双手交叉而握,猿立于身侧,为少妇形象。      22.井木犴:身稍右倾,双足平分,神态怡然自得,为文臣形象。      23.鬼金羊:身披锦袍,神态安祥,为贵妇形象。      24.柳土獐:赤面虎须,浓眉怒目,胄甲紧裹于身,神态威武,双腿一伸一曲赤足而坐,左手挟持恶鬼,右手握拳欲击,为武夫形象。      25.星日马:右掌半伸于颈下,左手托日,日中飞马奔腾,峨冠广袖,文雅持重,为文士形象。      26.张风鹿:口唇微张,双目前视,右手半举,左手置于膝上,身侧立一鹿,为中年男子形象。      27.翼火蛇:短巾裹腹,赤面张口怒目,表情狂暴,肌肉强健,右手抓蛇,为武人形象。      28.轸水蚓:头戴花冠,面貌俊秀安祥,右手举起,两指捏一蚯蚓,双目凝视,极似生活中少妇穿针引线,为中年妇女形象。      二十八宿像是一组群塑,以男、女、老、少、俊、丑、善、恶等不同形象个体,组成了气势磅礴的星空神灵群体。这些塑像如梦中神祗,奇异迷离,动人心魄,同时又可亲可敬,可爱可近,具有强烈的人间生活气息,其造型既有戏剧舞台人物形象之特征,生、旦、净、丑、末俱全,反映了元代杂剧与元曲的繁荣与影响,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受着民俗艺术的深刻影响。彩塑大师在二十八宿群像的创作过程中以缜密的构思和传统绘画中“绣像”与“长卷肖像”画的表现手法,使丰富多样、各骋奇思的群像完整统一、和谐多变,极富节奏和韵律感。彩塑大师充分发挥空间群体造型之特点,巧妙地处理了运动与静止、内含与外张、独立与组合的关系,使二十八宿神像中文与武、男与女、少与长、弱与壮不同形象的并存和衬托、间隔和穿插,形成群体造型上的起伏和疏密变化。其“静”有文静、肃静、平静之不同,而“动”则有微动、欲动、威动之区别,于刚柔相辅、动静结合中求均衡、求变化、求节奏韵律,既准确地表现了每尊彩塑的性格特征,又将不同的性格纳于群像集锦的统一之中,令人叹为观止。群像是现实主义的,人们从每尊塑像那符合于人体解剖的准确造型和面部五官所表现出来的典型地方特征,以及举手投足、一笑一颦等富于生活气息的动作细节刻划,对人物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的生动描写中,无不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看得出来,每尊神像的塑造,都来自人世间的某一原型,有些可能是直接的写真。另外,群塑还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艺术家发挥丰富的想像力,把神将、仙女移山填海、呼风唤雨、降龙伏虎、驱星逐日等变化莫测的法力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也把神仙们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外形以及崇高、威严、睿智、慈祥的气质风度刻划得生动、具体、栩栩如生。本来,二十八宿星座方位与肉体之人及虎、豹等动物及宗教教义四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们之间毫无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彩塑艺术家却能运用夸张、变形、概括、提炼、比兴、联想等艺术手法,使现实理想化,使抽象具体化,极巧妙地熔四者于一炉,化腐朽为神奇,使这些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完成了由人到神灵的升华。因此,群像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二者并不互相对立、脱节、彼此孤立存在,而是完美统一地有机结合。这种把写真与想像紧密结合,运用中国传统雕塑手法创造的作品,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有许多似是而非、“似与不似”、夸张、变形的东西,一些人物、动物雕塑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没有严格的比例关系,狮不像狮,马不像马,金刚、力士等体形变态,头大腰粗腿短……许多人往往拿它们与西方雕塑相比较,从而得出中国雕塑不如西方雕塑水平高的印象。      其实,中西方雕塑艺术是不能简单地类比的,它们是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产物,是不同思维方法下的不同造型艺术。西方民族很早就已从自然生态系统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进入工商经济社会,人们不再强烈地依附于自然,个人的主体意识得以明确地树立起来,思维方法也由凭借感性而变为以理性为主的具体的思维方式,对于客观世界,人们所关心的是其确定的时空形式和实实在在的客观形体。古希腊最为盛行的艺术为戏剧艺术,是以表现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见长的,其情节、地点、时间都是完整、确定、一致的。这种重视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写实性促使西方人发展了具有强烈写实倾向的空间造型艺术,它是以再现见长的。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被塑成人间最完美的人体,西方人重理性、追求客观具体的思维方式,使西方艺术也吸收了科学上的解剖学、数学、透视学的成果,按照精确的比例塑造人体,出现了像“掷铁饼者”、“大卫”、“宙斯”等一批优秀作品,成为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典范。中国古代雕塑不同于西方的以再现取胜,而是重于表现,它具有强烈的写意的审美特征,其雕塑创作活动有一种意象的表达,人的主观想像力和创造性自由发挥,其作品不受比例、解剖逻辑关系等的限制,有的甚至以奇怪荒诞的形象、形态来出现。这种明显的写意特征与意象表达方式,同中国诗歌、绘画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意象”说属于艺术和美学范畴,其内涵十分丰富、复杂,它是由中华民族首创的,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艺术家对之做了不懈的探讨,有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论述,至今对我们研究理解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有指导和启发的意义。其实意象包含了“意”与“象”两个概念,《周易·系辞(上)》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似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说的就是“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意象本来的意思是表意之象。“意”就是意义、义理,具有抽象性和哲理性,只有“圣人”可以观察认识到客观世界中的高深道理,然后创造形象来象征、比拟它,这就是表意之象。三国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里明确解释了“象”是由主观的“意”而生成的,其“得意忘象”理论说明了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为表达内心的“意”,是可以不拘泥于客观的物象的,它与那种机械地照搬、摹仿客观物象的“写实作品”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差别既表现在作品的客观形态上,更表现在“立象”的目的上。清代叶燮在《原诗》中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这里也说明了艺术创作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为目的,艺术品不能离自然太近,二者之间要有距离,其最佳形式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并且比自然传达更多的信息,直接使观者感受到一种思想情感的存在,体会和感悟到用语言难以名状的丰富意蕴。顾祖钊在《艺术至境论》中说:“浪漫意象是浪漫型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形态……其一是驱动生活具象,把它们夸张、变形,让它们乘着想像,云游四方,以求理想的表达;其二是为了理想不惜摈弃生活物象而采用魔幻形态去驰骋理想。”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中国古代雕塑中的写意特征及浪漫情调具有启发意义。      山西古代彩塑中的很多作品,同样具有很强的写意特征和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许多彩塑借助宗教教义,表现了想像奇特、变化丰富、形态怪异的内容,也有不少表现了中国古代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古代匠师运用夸张、变形、想像、提炼、概括、强调、装饰、寓意等多种雕塑艺术语言,表现了理想中的天堂,表现了人类征服大自然,与毒蛇、猛兽及洪水灾害搏斗的强大力量和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龙是彩塑中经常见到的形象,它是大自然中没有的动物,是中国的特产,它的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意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壮观、悠久历史、精神力量、性格气质、辉煌荣耀、智慧勤劳、理想未来……一切俱含其中。再来看隰县小西天的悬塑,天宫佛国、玉宇琼楼、金山银水、飞天羽人、珍禽异兽均色彩斑斓,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给人以强烈的出世之感。而蒲县东岳庙的十八层地狱彩塑却又使人感觉阴风惨惨,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在阎王、鬼判指使下正在对恶人执行酷刑,看后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平遥双林寺的佛传故事则以连环画形式连续壁塑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生经历及其成佛后点化众生的故事,有关他的许多神话故事和传说表现得诗情扬溢,娓娓动人,表现了大同友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各寺庙中所塑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群像,有的呼风唤雨,有的降龙伏虎,有的填海移山,有的手摘星辰,实际上是在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至于被菩萨当作坐骑的大象、狮子,二十八宿脚下的狼、蛇、虎、豹等凶虫猛兽,无不诚惶诚恐,服服贴贴。在艺术家手中,人物已经神化,而动物却又人化了。他们创造性地运用了彩绘泥塑的丰富表现力,使想像自由驰骋、任意发挥,创作灵感展翅高飞,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和生、死之间的界限,彩塑人物可以驾驭飞龙,驱赶风雷,调遣星辰日月,搬移山岳江海,上自天堂宇宙,下至龙宫地狱,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复杂事物及抽象的宗教教义、虚幻的鬼神灵怪,有生命的人和动物完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之放射出璀灿的浪漫主义光彩。      综观中国古代彩塑,其中有些作品含有较多的现实性,有些作品又体现了很强的浪漫性,还有一些作品则二者兼而有之。写实性作品大多源于现实生活,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但又不是单纯的客观模拟,而是集中概括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将其提炼出来,成为典型,因而较实际生活更高大、更集中、更完美。许多作品在依照宗教教义表现神的威严、崇高和具有无限法力的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人的力量,注入了明显的世俗化因素。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去塑造神,使之理想化,升华为神灵;为宣传宗教教义而创造的神又具有世俗的人性。这种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意象与典型、写真与想像的结合,构成了现实与浪漫相交织的美丽图画,奏响了对人性美的优美动听的颂歌。中国古代雕塑中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使之出现了无数艺术杰作,甚至赢得了许多西方艺术评论家的极高评价。克莱夫·贝尔由衷地赞扬中国雕塑艺术成就处于世界艺术的高峰(参见克莱夫·贝尔《艺术》),《世界雕塑史》的作者谢尔登·切尼也评价说:“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中国现存雕塑依然称得上是世界雕塑中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使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