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五代和宋辽金元时期 » 雍熙北伐与杨家将

雍熙北伐与杨家将

宋平灭北汉之后,宋太宗想趁热打铁,凭借消灭北汉的余威,收复当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这个愿望非常可以理解,但宋军鏖战数月,将士疲乏,刚刚攻下晋阳城,人人都想得到犒赏和休整,所以宋太宗想立即继续北伐,将士们心里大多不乐意,但又没人敢反对,于是这就对继续北伐埋下了隐患,使收复失地的战争开始出现不利因素。而契丹方面对于宋太宗刚刚打败辽军,紧接着又拿下晋阳,上上下下都非常恐惧。所以宋太宗五月二十二日从太原出发,一路上相当顺利,进入辽境,连克易州、涿州等地。到六月二十三已经兵临大辽的南京(今北京)城南。辽军上下惊恐万分,不断有将领投降大宋。然而南京城久攻不下,让宋军将士多数都十分倦怠。到七月,辽军耶律休哥率领援兵到来,两军在高梁河对垒(今北京城东南),结果宋军大败,死伤数万,宋太宗的战马也受伤,仓皇间不得不骑驴逃命,辽军一直将宋军追赶到涿州,缴获了宋军遗弃的大量军用物资。自高梁河惨败之后,宋太宗还于公元980年又一次亲征契丹,但依然战败而还。在山西,杨业、潘美虽然取得局部胜利,夏州也投降大宋,但总体来看并没有改变辽宋对峙的大局。      雍熙三年(986),各地官吏上表说,契丹国事都取决于萧太后,可以趁机攻取幽蓟。宋太宗也看到经过几年的休整,各种准备也进行得差不多了,于是决定再次北伐,史称“雍熙北伐”。这次宋太宗又想亲征,但被大臣劝阻,于是由曹彬等率众出征。宋太宗此次北伐的战略部署是:分为河北、山西两个战场,以西线战场为主攻,东线战场辅助,稳扎稳打,缓慢推进。具体策略是潘美等军队先攻取云、应,曹彬等率十万之众北上,声言进攻幽州,但要持重缓行,不要贪图小利,辽军听说宋军主力来到,必然集中精锐兵力驻守幽州,这样他们便无暇增援山西战场了。等山西战场有所进展后,再东西会师,合力进攻幽州,达到收复全部失地的目的。如果这个计划得以认真执行的话,宋军很有可能大获全胜,但实际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      正月,北伐开始。河北战场兵分两路,一路由曹彬率领,一路由米信带领,从雄州出兵。山西战场由潘美带领,杨业为副,从雁门出发。战争初期,宋军旗开得胜,进展十分顺利。      三月,东线先后攻克了涿州、固安,西线攻克了寰州、朔州。      辽看到情况危急,也迅速作出了抵抗宋军的战略部署:以耶律休哥驻守幽州抵御曹彬,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统领山西兵马抵御潘美,萧太后亲自辽军救援燕地,屯兵驼罗口。四月,宋军西线已经攻取了朔、云、应等州,东线曹彬攻下新城、固安、涿州等,宋军士气大振。但由于曹彬大军冒进,违反了宋太宗的战略部署,导致后勤补给没有跟上,被辽军截断了粮道。五月盛夏,宋军人困马乏,饥饿难耐,只好退兵涿州,带领涿州百姓一起向南撤退,军心涣散。很快辽军追兵赶到,在涿州岐沟关将宋军包围,宋军把粮车摆成环形防卫辽军进攻。到了晚上,主帅曹彬、米信扔下陷入包围的宋军,偷偷带领数骑逃走,宋军没了主帅,一时全军溃败,辽军紧追不舍,宋军四处逃窜,坠崖、自相践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死尸都让沙河断流了。宋太宗得知后只好让西线的潘美退回代州,放弃了之前收复的土地,从事实上承认了此次北伐的失败。      东线宋军惨败,让辽军士气大增,耶律休哥甚至主张乘胜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只是萧太后没同意。辽军东线胜利后,立即大举增援山西,十万辽军兵分四路由萧太后率领向山西进发,耶律斜轸也士气大增,从安定追击宋军到五台,斩敌数万,又击溃了蔚州守城宋军,夺取了蔚州,而后又击败了潘美的援军。宋军这样连吃败仗,吓得浑源、应州的宋军纷纷弃城而逃。在这样的情况下,潘美和杨业只好退兵,护送燕云各州的吏民南迁。      正当杨业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时。听说辽军已经占领距此仅几十里的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兵势很猛,情况万分危急,于是潘美召集将帅们商量对策。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这样才能掩护军民安全撤退。但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另一个监军刘文裕也附和王侁的说法。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一定会失败的。”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今天你们既然责备我怕死,我就打头阵,先死给你们看。”整个争论过程中未见潘美表示什么态度,可想他与王侁也是一个鼻孔出气的。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悲愤的对潘美说:“现在前去,必然不利我军。我杨业原本是北汉的降将,本就该死,但太宗不杀我,还委我以重任。我并不是想纵容敌人不去还击,而只想等待有利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不前,我杨业就先死于敌手,表明我的心志!”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州南)对潘美说:“你们一定要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接应,等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时,你们就带兵从两面夹击敌人,也许还有转败为胜的希望,不然我们全都活不成。”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      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和王侁也曾经把部队部署在了陈家峪谷口。等了一上午,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命人登高远望,也没见到杨业军队的影子,于是他认为一定是辽军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硬要领兵离开谷口,潘美也制止不了他,就由他去了。他们走了没多远,就得到报告说杨业战败。潘美和王侁不是马上率军赶往支援,反而立即仓皇逃走。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知道是那几个居心叵测、贪生怕死的家伙跑了,悲愤得大哭一场。      而辽军很快就追了上来,杨业只好带领残余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殊死搏斗,身负重伤几十处,兵士们也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剩一百多个兵士,杨业已经绝望了,他含着泪高声对兵士说:“我情愿以身报国,但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兵士们听了这些话,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决心与他们敬爱的统帅共存亡。最后,杨业身边兵士都战死了,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都阵亡了。而杨业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上百名敌人。此时,辽国名将萧达凛从暗中放出冷箭,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上,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叹息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效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被逼赴死,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于是在辽营里绝食了三日而亡。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汴梁,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      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感到非常难过,于是惩治奸佞,削潘美三级,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刘文裕除名流登州。一代名将就这样枉死于疆场之上,而他的死也标志着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最终失败。      说到这位忠烈武勇的将军杨业,祖居麟州(今陕西神木县),父亲杨信做过麟州刺史。杨业本名重贵,少年时就事于北汉,善于骑射,武艺高强,备受信任和重用,被北汉刘崇当做义子,赐名刘继业,也称杨继业。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扫灭南方各国,全国趋于统一,后来宋太宗又全力讨伐北汉。而杨业始终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宋军围攻太原时,杨业非常骁勇地捍卫太原城。后来,北汉战败,刘继元投降,杨业却仍在据守城池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刘继元去招降了他。宋太宗对他待遇优厚,让他恢复了本姓,单名一个“业”字,并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大破契丹。后来契丹人一旦见到杨业的军旗,即立刻避开退走。于是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杨无敌”。      此后,杨业一直在边境地区长期与契丹作战,所向披靡。杨业不但骁勇善战,又能够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北方冬季寒冷,而杨业处理军务只穿薄棉衣,而且不生火,侍者几乎要冻僵了,而杨业却不在乎。他对下属常施以恩德,将士们都乐意为他所用。      而正是由于杨业威信高、战功显赫,引起了潘美、王侁等人的嫉恨,想要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才有了后来雍熙北伐中逼死杨业的悲剧。杨业死后,宋太宗痛惜之极,下诏极力表彰他的功勋,树他为忠勇栋梁的楷模,追封他为太尉,还重赏杨门一族,并严厉惩罚了逼死忠良的奸佞之臣。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从小喜爱军阵游戏。长大后随父亲征战沙场,英勇顽强,颇有父亲的风范。后来他子承父业,继续在边关带领宋军抵抗契丹,固守大宋边境二十多年,屡立战功,契丹非常害怕他,听到“杨六郎”之名都望风而逃。后来杨延昭病逝,边关军民都为之落泪,宋真宗也是唏嘘感叹国家又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臣。而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成为北宋名将。开始杨文广因为父祖的功勋来到军中任职,曾在陕西隶属于范仲淹的麾下,后来平叛有功得到升迁,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宫。后来又灵活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歼灭了西夏的大批来犯之敌。      宋代民族斗争特别激烈,而君主暗弱,妥协投降之风盛行。杨家几代人都是北宋的忠勇名将,在民族斗争中表示出色,百姓对忠于民族利益的志士又特别崇敬,所以杨家将的故事被后世历代文人墨客以各种艺术形式歌颂赞扬,数量之多,种类之盛,超过了中国历史上其他人物和家族。杨氏一门的忠诚、勇敢、无畏、大义、智谋等诸多优秀品质,也被历代百姓争相传颂和学习,融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