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位于太原市西南40千米的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高1700米。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东魏(534~550)时,权臣高欢在天龙山建避暑宫,并开始开凿石窟。其子高洋建立北齐后,以晋阳为别都,在山上建天龙寺,继续开凿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天龙山由此声名大振。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      天龙山分东西两峰。东峰上有8窟,西峰上凿13窟,称上洞,另外山北有后洞3窟(唐代所凿),西岩有下洞3窟(明代所凿)。天龙山现存可辨认的残损大小石佛造像有500余座,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石窟上洞是天龙主窟,其中第一、第十窟为北齐所凿,第二、第三窟为东魏所凿,此四窟为从北魏到隋唐的界碑,是研究我国石窟建造史稀有的实例资料;第八、第十六窟为隋凿;其余十五窟则均为唐代所凿。天龙山石窟第9窟,即漫山阁,大佛雄踞山巅,是典型的唐代佛教造像。刀工圆熟精致,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阁内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弥勒佛坐像,高约8米,比例和谐,容姿凝重,肌体雄浑,两耳垂肩,目神洞明,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层为观音立像,高达11米,形态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体态丰满,薄软的罗纱质感清晰,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天龙山石窟造像虽不及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为多,但却历经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隋朝,唐朝。上承云冈石窟,下启龙门石窟,是佛教造像史上重要的节点。其风格从东魏高欢时期的简朴、粗犷发展到唐代华贵雍容的艺术高峰,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