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晋祠晋祠为祭祀西周时晋国开国之侯唐叔虞的祠堂,不是佛教寺院,而是家庙建筑。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千米处的悬瓮山下,晋水从悬瓮山下流出,晋祠由此得名。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晋祠的古建筑已经发展成集殿堂楼阁、亭台桥榭为一体的建筑艺术群体。 晋祠究竟创建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说明晋祠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存在了,郦道元生活的年代约在公元472年至527年,距今已1500年左右,那么晋祠已有1500年的建筑历史当是勿庸置疑的。 晋祠屡经修葺变迁,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愈加增多。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于天保年间曾下令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从此以后,历代皇帝把修建晋祠作为一件盛事。唐代的皇帝李世民在贞观年间曾游历晋祠,撰写碑文,并留下《晋祠之铭并序》一代墨宝;宋代皇帝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又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姜邑修建了圣母殿。圣母殿的修建成为晋祠大规模建设的先声,经过宋以后的金元明清各代的发展,目前的晋祠建筑物多达100多座。 俯瞰晋祠,可以发现偌大的晋祠各类建筑星罗棋布,却只有一条主轴线,这条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它建筑如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文昌宫、水母楼、难老泉亭以及舍利生生塔等,散落在各处,看似杂乱,但细细品味就能感觉到,这些建筑散而有致,乱而有章,富有园林建筑格调。 进入晋祠大门的第一座建筑是水镜台,始建于明代,是当时酬神演出的戏台。这座建筑建在石砌的高台上,四周围以石雕栏杆,供演出的活动空间十分宽敞,前部的卷棚顶和后部的重檐歇山顶,两种造型组合成特殊的建筑形式,新颖别致,表现了明代工匠的巧妙构思和高超的建筑才能。 越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金人台便出现在人们面前。金人台为正方形,四角各立一尊护法铁人,凶猛威武,四尊铁人中有三尊为宋代时铸造,东北角的铁人原为宋代时期的作品,后来被毁坏,于明弘治十一年重铸,民国二年又一次补铸。经历了800多年之后,宋铸铁人仍然明亮不锈,成为冶金史上的奇迹。 献殿是古代陈设供品祭祀神灵的场所。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明万历年间修补过,1955年照原样翻修,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斗拱简洁,出檐深远,明间设门,其余各间安装直棂栅栏,四周通透性极好。 与献殿相连的是著名的鱼沼飞梁。鱼沼是晋水的三泉之一,为一方形水池,古人将圆形的水坑称为池,方形的水坑称为沼,沼上架桥,因桥很像展翅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的桥面由34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柱础石为莲花样,石柱上设斗拱、梁枋承托桥面,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十字形木石混合桥。“飞梁”的东西两端与献殿和圣母殿连接,南北陡斜与地平相连,桥上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游人可依栏观赏水下的游鱼,自有一番情趣。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此桥曾有记载,说明鱼沼飞梁与晋祠建筑是同时期建造的。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此桥时说: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例。 点缀在桥头上的宋雕石狮造型生动,桥东月台上的一对铁狮神态凶悍,这对铁狮铸造于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铸铁艺术品。 圣母殿是晋祠最早的建筑,圣母殿坐西向东,背山面水,为纪念唐叔虞之母姜邑的祠堂。此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元代与明代做过修补,但仍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目前看到的圣母殿,是于1996年维修的。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局呈方形,重檐歇山顶,殿顶为黄色琉璃剪边,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二间,廊下空间十分宽敞。殿周有回廊,这在我国古建筑中是最早的实例,也是宋《营造法式》“副阶周匝”做法的具体实践。殿前廊柱上各装一条盘龙柱,可见此殿的等级之高。殿周柱子均向内倾,角柱显著升起,造成前檐弧度很大,与翘起的翼角相辅相成,尽显大殿的飞动之势。圣母殿采用了“减柱造”,此种做法在以后的金元时期普遍使用。斗拱用材较大,上檐为六铺作出三抄,下檐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整垛斗拱与柱子高度的比例适当。 “减柱造”使殿内的空间增大,给祭祀活动和安置塑像创造了条件。殿内现塑有43尊彩绘人物,圣母姜邑像是殿中的主像,她头戴凤冠,身穿蟒袍,神情端庄,雍容华贵,显示了她的尊贵地位。分列两旁的侍女,对称排列,这些侍女表情各异,或观察圣母的情绪,以免训斥;或谦恭静候,等待圣母的旨意;有的颔首垂叹,感叹青春年华的流逝;有的情绪饱满,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极具个性化。这组侍女塑像在塑造上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关系,衣纹飘逸流畅,表情自然逼真,是宋代彩塑的杰作。43尊塑像不仅再现了宋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宫廷生活,而且以写实的手法,揭示了南北朝宗教神化艺术向宋代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在我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如果说宋代彩塑是“晋祠三绝”之一的话,那么难老泉就是“晋祠三绝”之二。出于对难老泉的崇敬,北齐天保年间,古代匠人在泉水流出的石洞上,建起了难老泉亭,此亭因《诗经》中的“永锡难老”而得名,亭内悬挂傅山书写的“难老”立匾和刘汇书写的“晋阳第一泉”横匾。 水母楼,又称水晶宫,为楼阁式建筑,全楼分二层,单檐歇山顶,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一层铸有一尊铜制水母造像;二楼塑有八个侍女塑像,下身呈鱼形,所以这八个侍女也称作“美人鱼”。墙壁上绘有水母朝观音的壁画,用笔洒脱,生动有力,是晋祠壁画的上乘之作。 “唐碑”是晋祠的著名墨宝,据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当皇帝后为了酬谢唐叔虞的神恩,李世民亲笔撰写此《晋祠之铭并序》碑文,这通碑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字体碑,艺术价值极高。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修晋祠碑记描述唐叔虞祠“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时过境迁,唐叔虞祠已不在文献所记载的位置,目前的唐叔虞祠位于晋祠的北侧,分前后二院,正殿是纪念唐叔虞的主要建筑,唐叔虞塑像设在神龛内,两侧的二十尊塑像,手持琵琶、三弦等乐器,组成了一支正在演出的乐队。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周柏是“晋祠三绝”中的第三绝。这棵西周时种植的柏树,向南倾斜,至今仍生机盎然。位于晋祠关帝庙的隋槐,老枝避日,盘根错节,古风古韵依稀尚存。现存于晋祠院内的还有唐槐、齐槐,原有汉槐三株,可惜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毁于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