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话说五台山

话说五台山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他们的道场山西省的五台山、四川省的峨眉山、浙江省的普陀山、安徽省的九华山,则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说明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不但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而且是著名的中国佛教圣地。佛教中说,文殊是般若的化身,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所以,文殊就成了诸佛之母、七佛之师。但佛教有个规矩,“二尊不并化”,因此,文殊就成了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协助释迦牟尼讲经说法。于是,他就成了大乘空宗的奠基人、密教的祖师之一。可见,文殊在佛教界资格最老、地位最尊,难怪唐代宗把普贤、观音作为了他的执拂侍者。      众所周知,佛教是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时创立的一种宗教。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两晋之际,传入山西。东晋初年,或者说后赵时期,文殊信仰就随着佛教传入了五台山地区。到北魏孝文帝时期,随着晋译《华严经》的流布,五台山就成了中国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由于在《华严经》中,有佛说文殊菩萨在清凉山讲经说法;《文殊般泥洹经》也说,文殊统领万菩萨,居住五顶山。而五台山以气候清凉、地兼五顶,所以在唐龙朔二年(662),会昌寺沙门会赜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授意下,就把五台山正式确定成了文殊菩萨道场。像佛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这一事情,在佛经中是绝无仅有的,无形中,这就给五台山戴上了神秘的光环。因此,唐代时,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山,至五台山取经学法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五台山成了中国佛教“首府”、和印度灵鹫山媲美的“灵山圣境”。于是,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缅甸、韩国、日本等国的僧人也至五台山巡礼求法,五台山发展成了“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因此说,五台山早就成了中外驰名的“世界佛教圣地”。      “会昌灭佛”,五代战乱,使五台山佛教元气大伤。入宋之后,由于受到太宗等三代皇帝的扶持,才使其有所恢复。其时,最显著的特点是藏传佛教希解派开始传入五台山。元初,世祖帝师八思巴和胆巴国师、意希仁钦国师相继至五台山,瞻礼文殊,弘法布道。这正符合了信奉藏传佛教的元代诸帝的愿望,于是成宗、武宗、英宗就派一万余名军人和工匠至五台山,大动土木,兴寺建塔,五台山佛教又有新的发展。它不仅有自唐以来就有的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密宗、律宗等宗派,而且又有了藏传佛教中的希解派、萨迦派、宁玛派等宗派。于是,五台山又成了汉地唯一的“汉藏佛教圣地”。      汉传佛教是汉族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之一,藏传佛教是藏族、蒙古族和满族共同信仰的主要宗教。于是,五台山就成了汉族、满族、蒙古族和藏族共同尊奉的佛教圣地,文殊信仰也就成了东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信仰是一种力量凝聚,五台山信仰(文殊信仰)就是团结汉满蒙藏佛教徒的精神纽带。因此,明清诸帝就鼓励藏传佛教的活佛瞻礼五台山,驻锡五台山。明永乐十二年(1414),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至五台山,兴建了5座黄庙,遂使黄教在五台山扎根、生长。从此,五台山就形成了青黄二庙并存的格局。明代万历年间,狮子窝僧人释智光等还创立了十方净土禅院,这又使五台山成了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的形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圣祖还把台内10座青庙改为黄庙,五台山出现了汉族喇嘛。雍正年间,五台山就有了26座黄庙,仅黄教首府菩萨顶就有常住喇嘛561人,最多时达3000余人。从而使五台山成了汉藏并存、诸宗竞秀的“中国佛教缩影”。      清朝末年,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八国联军曾入侵五台山。民国年间,日军又占据了五台山。外国列强的侵略,使五台山佛教急剧衰落。解放之后,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五台山佛教又得到了恢复。改革开放以来,五台山佛教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台山是历史悠久、中外驰名的佛教圣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到五台山参观旅游,不仅要观看自然赋予的奇丽景色,而且要体味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诸如佛教历史、佛教宗派、佛教建筑、佛教造像、佛教音乐、法事活动、僧尼生活等等,方可增加知识、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本书就是关于五台山寺庙建筑、造像艺术的一个简单介绍。那么,五台山的寺庙建筑、造像艺术有何特色呢?五台山的寺庙历史悠久,数量之多,是其他三大佛教名山不可比拟的。按佛教说,大孚灵鹫寺和洛阳白马寺就是东汉永平年间的寺庙,都是“释源宗祖”。北魏时,五台还建有佛光寺、清凉寺、碧山寺、观海寺等二三十座寺庙。    北齐时,北齐诸帝以八州之税供五台山200余座寺庙的香火之需。隋开皇元年(582),五顶各置寺一区。唐代有“大寺三百六,若兰无其数”。宋代时,还有72座。明时台内有寺68座,台外有寺36座,计104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台内有寺64座,台外有寺36座,计100座。民国年间,五台山有寺122处,其中,黄庙25座,青庙97座。五台山现存寺庙还有153座,古寺遗址192处。其中,台内有黄庙7座,尼姑庙5座,青庙35座。这些寺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多集中于台怀寺庙集群区,其余沿着五座台顶辐射出去,坐落于深山丛林之中,形成了一个个与自然景色和谐统一、具有古刹风韵的梵宇花宫。其建筑形制古朴典雅,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唐代以来各个时代的特色,而且规模宏伟、构件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是全国罕见的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宝库。五台山有众多的佛教宝塔,自元魏起,历代均有,它们性质齐全、 形制多样、用材广泛,是其他佛教名山所无法相比的。五台山的佛像,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居士的尊像3万余尊。真是凡圣同居,三教合流,突出文殊,神祗俱全,具有中国化、地方化的特点。五台山还保存有梵、汉、藏、日、蒙五种文字藏经50000余册,青石碑铭39通,金光耀眼的牌匾61块,色泽犹新的壁画300余幅,栩栩如生的雕塑4000余尊,震悟大千的梵钟50余口,挺拔屹立的石幢46幢,珍藏乐器200余件,广泛流传的传说故事200余个,古往今来的诗歌1200余首、楹联500余副,文殊化现的灵迹100余处……总之,五台山佛教荟萃了元魏以来各个时代的文物古迹,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地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华,是一个蕴藏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宝库。      五台山又是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总部在五台山驻扎,晋察冀边区政府在五台山创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五台山设立。在战争年代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的曾在五台山工作过,有的曾在五台山路居过,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也曾在五台山战斗过。这些革命纪念旧址,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中的位置。      五台山地区的植物品种多达600种,其中优质牧草近400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六月骡马大会”。五台山生长着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200余种,唐代武则天省亲回并,闻听佛地花异,曾命人从五台山移植了许多名贵花草,栽种在御花园内。五台山境内还生长着有药用价值的植物150余种,其中台参、黄芪、黄芩等药材质量上乘,闻名中外。菌类植物台顶香蘑,既是珍贵药品,又是食用佳肴,历史上曾被钦定为贡品,今天已成为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      夏秋之季登临五台山,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而在山阴古洞之中,又可以欣赏到“千年冰”“万年雪”,真可谓“敷演清凉,四时风雪飘飞,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      1983年,五台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风景名胜区。如今,她以奇丽壮观、美如画卷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古韵依然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许许多多的国内外佛教信徒和游人前来朝台礼佛,参观文物古迹,观赏佛地风光,瞻仰革命遗址。      五台山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唯识宗、天台宗、律宗、密宗的僧尼和黄教的喇嘛,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气候凉爽、清净幽静的佛教圣境里,过着无忧无虑的佛教生活,念着深奥玄妙的经书,修得菩提达摩的顿悟法门,做着焚香拜佛的法事活动,接待着来自海内外的僧尼游人,保护着历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融汇着来自东西方的外来文化,充实、提高、丰富、发展,在繁荣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增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深厚情谊,为促进祖国的安定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与繁峙县接壤之处,由东、西、南、北、中五峰组成,环基250千米。因顶无林木,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因岁积坚冰,夏无酷暑,又名清凉山。五峰耸立,海拔均在2400米以上。北台最高,为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五台山千岩万壑,草木繁多,还有许多与佛教传说有关的秀山、怪洞、名泉、奇石,是游览和避暑的好地方。       文珠,全称为文殊师利,梵文为maniusri,音译为满殊尸利、曼殊室利;意译作妙德,谓具有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又作妙首,谓具有不可思议的种种微妙功德,在诸菩萨之上;还作妙吉祥,谓具有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最胜吉祥,故为佛教大乘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专司“理”德的右胁侍普贤并称。塑像多骑狮子。中国佛教尊为四大菩萨之一。相传五台山为文殊应化说法的道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乾隆皇帝说,“文殊”梵经本称“曼殊”,乌斯藏进表也称曼殊师利大皇帝,曼殊是佛的妙观察智,“曼殊”的切音又与“满洲”二字相近;所以清朝诸帝多次至五台山瞻谒金容,就是希图天下太平,满清王朝万岁。而且,五台山是汉、满、蒙、藏、土等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尊崇文殊菩萨,就能团结各族信徒,巩固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安定统一。因此,清代诸帝,特别是康、乾二帝,就多次到五台山,朝山拜佛,祈福安民,对五台山佛教关怀备至,尤加礼遇。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