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
山西曾流传一首歌谣:“杨柳青,放空钟(空竹),杨柳死,踢毽子。”意即春天抖空竹、秋冬踢毽子。踢毽子在山西许多地方是一项传统的冬季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尤其在山西大同、太原、灵丘一带盛行。早在民国34年(1945),太原民众教育馆就举办了踢毽会,种类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踢毽子的动作有多种多样,如大同民间流行有“敲、绕、打、跪、站、揽、独立、帮飞、砍”等脚法,灵丘踢毽子的套数有“尥(里外廉)、踢、把、丁、拐、鼓(过海)、拦子(拖枪)、站、端、骗、叨、二板、漏窟、顶灯、点灯、翻终、开弓”等。踢毽子是一种全身运动,有益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体全面健康发展。 跳绳运动亦在山西各地广泛流行,有短绳和长绳之分。短绳可单人或双人跳,技法可单脚跳、双脚并跳、单脚换跳等;长绳则为集体跳,跳法有前甩、后甩、前交叉、后交叉等。在各中小学中,跳绳是一项经常性活动,至今不衰。 山西忻州、定襄、崞县(现原平市)三县市,素有“摔跤之乡”的称号,而又以忻州为最盛。当地的男孩还不会跑时,父母就常用上衣大襟把他裹着去看摔跤。四五岁大的孩子每每碰到一起,玩耍中也总是以摔跤为主要内容。孩子在外摔跤扯破了衣服,回家后父母不仅不骂不责,反而予以鼓励和疼爱。 旧时乡下姑娘大多不凑热闹,但忻州一带唯独遇有挠羊赛事,姑娘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争着往人群里钻,甚至跑上几里地到外村去看摔跤。 所谓挠羊赛,是以一只活羊作为奖品的摔跤比赛,这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挠,意即为扛,把羊扛走就是赢了摔跤。山西的挠羊赛,跤手绝不穿跤衣,要赤背上阵,下身是长裤短裤任其所便。但在摔跤中,相互对抗不准抓对方裤子,谁抓了就算谁输,只准抓裤腰带。因此,挠羊赛上跤手的裤腰带常用细细的一丝麻秧,一旦抓断裤腰,就要停止比赛,重新换上腰带。 挠羊赛场的跤手连胜五人便为好汉,连胜六人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就可以获得羊的奖品。据说这是受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启示而约定的规则。 跤乡搞庙会,必搞挠羊赛,以吸引更多的乡民前来。除了各地庙会要搞挠羊赛外,农闲时也搞挠羊赛。跤乡摔跤分嬉闹逗乐取笑之摔和规定礼数的村与村、县与县的跤手比赛之摔。 前者在乡民中称为“瞎跌”,后者为传统的挠羊赛。挠羊赛的费用多由主办村镇集体出资。 山西民间利用严冬天然的河湖冰面,或泼水制成冰场进行野外体育活动。少年儿童喜欢用木板、铁棍等制成滑冰板、滑冰车,坐或蹲在板上,双手各持一根有尖钉的木棍扎在冰上向后用力使冰车前进。常见两人或多人进行速滑比赛,先到达预定地点者为胜。滑冰板是由两块脚掌大小的木板,下用两根粗铁丝作冰刀,再制两根底部带铁钉的木杖,双手持杖用力向后两侧扎冰,向前快速滑行。更多的人在冰上借助快跑惯性双脚一前一后滑行,称为“打滑擦”,有“金鸡独立”(单脚滑行)、“老头钻被窝”(仰卧滑行)等姿势。这些活动至今流行全省各地。 拔河是以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力量的对抗性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盛行于全省各地。拔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牵钩”之戏,唐时改称为“拔河”。宋代后盛行于民间,经久不衰。现今,许多单位在节日或活动中举办拔河比赛,先在地上划两条平行直线为河界,双方两队在河界两侧各执长绳一端;绳中央扎一红布条为标志,垂直于河界中央;听到发号令后双方齐心协力拉大绳,以把红布标志拉过己方河界为胜。在乡间,人们还发明了数人与牛比力气的拔河赛,既逗人发笑,又引人入胜。 打岗是山西省民间男童喜爱的竞技游戏之一,尤其在大同市及邻近县为流行。玩法大致是6至8人分为两组,每人用一块石片或砖头做岗。在相距约3米的地上划三道线,一条边线为主岗,一条边线为发岗线,同一组的儿童开始单脚跳踩岗,用手掷、脚踢、头顶、正打、背打等动作打岗。同伴中未完成者可由完成者代替一次。集体完成全套动作即为胜。 穿砣砣也叫打砣,在山西定襄、五台、代县一带盛行。方法是将一块小石片,扔出去击中一定距离外的石块或砖,被击中的砖石称为“砣”。一般由3至4人为一组,完成所有项目为胜,完不成就由另一组进行,也是一种集体性的竞技比赛,流行于9岁至12岁的儿童之间。打砣活动有“头顶住,二盖眼,三放肩,四扛脯,五悠子,六跳涧,七片脚”七个过程,每个过程都采用不同的姿势和角度击砣,第一个人完不成,可由第二个人替补完成;一组人都没完成就算输,由另一组进行。 抓子也称抓石子,多为女孩玩耍。石子数目不限,用拇指、食指捏住“母子”,手心握多子,玩时先向上抛起母子,后撒小石子接住母子;再抛母子并迅速捡一子,再接空中母子,落子为输。先从一个一个抓起,再二个二个抓,再三个三个抓,全部抓完者算胜了一轮。抓子游戏的风俗在明代已形成,过去,每年的正月是民间妇女的“求子月”,她们玩一种小圆丸,向上抛掷再以手承接。圆丸“用橡木银砾为之”,后来此种游戏普及开来,演变成为如今女孩子喜爱的抓子游戏。 弹球即弹玻璃球游戏,山西城乡男女孩都喜爱玩,尤以男孩为盛。一种玩法是先在地上挖一小坑,距十几步远画一横线,猜拳定先后次序,持球向坑中弹去,一人弹一次,彼此轮流,将球先弹进坑者为胜。另一种玩法是每人先拿出三、四粒球作底,在地上画一方格,将球散在格内,距十几步远画横线,弹球者持一“母球”站在横线上弹击,将方格中的球击出格外,被击出之球归己,至弹完为止。如弹不中,则轮到对方弹过一轮后再弹。这种游戏在20世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为盛,以后逐渐淡弱,现今城镇中已不多见。 举石墩、石锁、石担是山西城乡一种传统的健身活动。史料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平定县始设武科,其中武考的五项中就有举石项目。迄今在平定县娘子关乡的清代武进士杨集义家门前仍矗立着一个正方形的练功石,上写“三百斤”。 山西民间供人练功举重用的石墩,石的两面凿出握槽,以使双手能抓住;石锁则凿成锁状,一般以单手提握;石担往往在一根粗木两端套入一对凿成圆盘状的石头。石墩专练力量,双手抱起放下即为一次;石锁有抓举和摆举等方法;石担有单(双)手抓举、推举、挺举以及双足蹬等方法。 碌碡俗称“石滚”,碾场用的石滚大的有四五百斤,小的也有二三百斤。夹碌碡竞赛流行于山西各地,尤以吉县乡村为盛。用双臂把碌碡抱起置腰部,慢走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远处放下,谁走得最远为胜。在山西广大农村,人们在田间地头休息时,时常以举石竞力,至今仍是极普遍的竞技活动。 山西民间的竞技活动十分丰富多彩,比较流行的风俗还有:爬竿、爬绳、推掌、撞拐、扔接包、打猪儿、捉迷藏、跳皮筋、老鹰抓小鸡、跳格儿、跳莲花、比手劲、打陀螺等等。 有许多娱乐性的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也具有了民间竞技的色彩。如永济市沿黄河一带每年正月盛行的“背冰亮膘”活动,朔州平鲁一带的民间舞蹈“踢鼓拉花”,以及遍及全省的“龙灯舞”、“狮子舞”、“高跷”、“旱船”、“锣鼓”等等,有的和岁时节日的风俗融合一起,有的与社火表演的风俗融为一体,成为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