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七窟

这一窟为昙曜五窟中的第2窟,窟形平面也属椭圆性,穹窿顶,与其它4窟所不同的是地面下挖1米多深。北面主像是云冈石窟群造像中最大的交脚坐像,高15.6米,形态魁奇伟岸,颇具惟我独尊的气势;头上戴花冠,右臂袒,左肩斜披络腋,边作折带纹,臂着钏,腿作箕踞,交腿坐于须弥座;右手仰掌,左手屈放胸前。      此佛像是南方宝生佛。据《大日经疏》中说,此佛住在南方欢喜世界,长养大悲万行,开敷万德,是为世界创造幸福和财富的佛;同时,宝生佛也司理大千世界的一切财宝。密教说:南方宝生佛是金刚界五智如来中的平等性智。南方是修行的进程,万物生长的阶段。所谓平等性智是说一切万象影现,无高无下,无贵无贱,尽为平等;而佛又对一切众生怜悯慈悲,不起怨亲疏近之差别,平等对待,相教无类。宝生佛的印相常有三种,一是满愿印:左手执衣两角,右手仰掌;二是宝形印,左右手中指如宝形;三是施愿印,左手为拳,右手仰掌开于外方,屈无名指与小指,中指、小指、拇指剑立。而十七窟的这尊主像南方宝生佛手印正是综合此三种印相而成:右手仰掌竖指,表示开敷万德;左手似拳未握,似执无物,中指微屈呈宝形印意,表示长养大悲万行。所以此窟从佛教东因、右旋法则推算,又位于“五窟”中的第二窟,属于南方的方位。      东西两壁各刻顶形天幕式大龛。西壁龛内刻一立像,面形双颊较瘦,鼻筋高,嘴唇薄,着通肩式大衣,左手拳(已残),右手托日光形,为宝生佛的右胁侍金刚光菩萨;东壁龛内刻一与西壁同样面相的大坐像,着通肩式大衣半结跏趺坐,左手与愿,右手承宝,为宝生佛的左胁侍金刚宝菩萨。在金刚菩萨座下,正中刻摩尼宝珠,北半部刻比丘尼与女供养人像,南半部刻比丘与男供养人像。      值得注意的是东壁的菩萨坐像,在雕造技法上,表现衣纹是宽扁线条中刻阴线条,较圆浑,并不是“减地平级”的雕刻风格。这种衣纹的刻法,是在中国汉代画像“减地平级”的基础上,吸收抹菟罗佛教造像的刻风而创造出来的新技法。      正壁的宝生佛,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的仿造身。佛像加冠,意在开创大业已见成功,予以表彰加冠;半结交腿坐形,喻示道武帝江山初创,无暇安坐,同时,拓疆扩土的争战仍未结束,表示随时可起身之意。      窟内南壁明窗与窟门左右,共凿出大小不同的34个龛。特别是窟门顶偏东和偏西两侧的两个较大型龛内的造像,其开凿的时代和造像的风格是相同的。龛作尖拱形,龛内刻出半结跏趺坐的佛像,面形长圆,双颊较瘦,而有劲健之风。佛像内着僧祗支,上面画出方格式花的花纹,与麦积山石窟早期西秦时代佛像的僧祗支的纹样相同:外着袈裟,右肩半披,左肩斜披至胸腹间,边作折带纹。左右刻胁侍菩萨像,面形较肥腴。座下刻摩尼宝珠,左右刻男、女供养人行列。      明窗两侧和窟门拱两侧小龛内,有释迦、多宝、弥勒佛像。明窗东侧保留有当时的造像题记:    “大代太和十三年,岁在己巳九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比丘尼惠定(?),身愚重患,发愿造释迦、多宝、弥勒像三区。愿患洧除,愿□世安稳,戒行□□。道心日增,誓不退转,以此造像功德,禄及七世父母,及累劫诸佛,无边众生,咸同斯庆。”从这幅为自己的病痊愈而造佛像的题刻可知,第十七窟明窗两侧及南壁部分雕刻画像,不是和主像同时期而造的。从其所造佛像中也可以看出,太和十三年(489)虽然是在孝文帝元宏改服制以后,但在新旧斗争中,这几个龛的造像,仍然保存着旧的(印度服装)的粉本形式,而没有改变。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