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 晋国的建立和强大

晋国的建立和强大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入主中原,推翻了商殷六百年的统治,原本服从于商殷的各小国大多归顺了周。其中地处黄河与汾水东面(今山西翼城、闻喜、曲沃一带)方圆百里的古老小国——唐,也在这个历史的狂潮中卷入了周人的怀抱。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即位。不久纣王之子武庚率领商殷遗民发动叛乱,而古唐国也参与了此次叛乱。周公举兵东征镇压叛乱,中途灭掉了古唐国。一天,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削成珪璧的形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旁边的史官请求选择吉日册立叔虞,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史官却一本正经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举行典礼施行,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了言之有理,只好把古唐国的土地封给了叔虞。这就是《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把国都迁到晋水之边,把国号由唐改为了晋,这便是最初的晋国。后来晋国经历了九世经营,直到公元前785年,一场发生在晋国的王子复仇记,第一次被打破了晋国国君的嫡长继承制。晋穆侯死后,其弟殇叔代替太子仇继承爵位,太子遂避难出逃。四年后,太子仇率领家兵卷土重来,成功的杀死了殇叔,夺回了政权,成为晋文侯。然而这次动乱却为晋国后来的长期战乱拉开了帷幕。      晋文侯可谓晋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公元前771年,那位曾经为博爱妃褒姒红颜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再次点起来烽火。然而这次面对的却是申侯联合犬戎对国都镐京的围攻。因为怕再被戏弄,诸侯们的救兵一个没到。被后世传为笑柄的周幽王就这样死在了叛军的刀下,同时也结束了西周275年的统治。之后申侯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周室旧臣同时拥立庶子余臣为携王。这时晋文侯会同郑武公、秦襄公合力率兵勤王,护卫平王东迁,避开了犬戎的袭扰,开创了东周王朝。公元前760年,晋文侯杀死了非正统的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稳定了东周的政权。平王为嘉奖晋文侯的功绩赐予他弓马器具和土地,象征专征不驯之臣的正义之剑,在晋国历史上受此殊荣的也只有叔虞和后世的晋文公重耳了。晋文侯身上有了再造周室的光环,晋国的地位也扶摇直上,成为拱卫周王朝疆土的重要诸侯国之一。      东周的周室政权,已经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时代,而各国的篡杀争夺也司空见惯,周室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度开始解体了,而社会底层与统治者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当初,晋穆公伐条戎失利,太子出生,于是给太子取名仇,后来征讨千亩得胜,而给小儿子取名成师,晋国大夫师服就提出“国君真是奇怪,给太子取名仇,就是复仇的意思,而给小儿子取名成师,是显赫的名字,是成就事业的意思。名字应该根据事物本身而命名,事物应该根据其天然秩序定位。现在太子与庶子取的名字意义颠倒了,从此之后晋国怎么能不发生动乱呢?”晋文侯的复仇夺位就已经应验了师服的话,而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昭侯却把叔父成师封在了曲沃,号称曲沃桓叔,师服的话将会再次应验。政治经验比昭侯丰富得多的桓叔,善于收买人心,又施行了一定的改革政策,史记说他“好德,晋国之众附焉”,据说《诗经·扬之水》就是描写晋国人判昭侯而归桓叔的。      曲沃的面积原本就大于国都翼城,在桓叔的经营下,实力不断强大,曲沃已成为第二个政治经济中心,这样晋国的政权重心发生了偏移,桓叔形同二君。当时一些有眼光的人就预料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果然,曲沃势力不断地向在翼的晋君大宗发起挑战,包括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外交孤立,培植晋国内部反对晋君的势力,蚕食昭侯的领导权,企图夺取晋国政权,取而代之,桓叔还与绛都暗中勾结,伺机发难。      公元前739年,桓叔终于指使晋大夫潘父在绛都杀死了昭侯,然后奉迎桓叔。桓叔想乘机入翼夺取政权,然而晋公室正统派的势力依然强大,桓叔失败,只好退回曲沃。正统派立昭侯子平为孝侯,从此曲沃与翼都公开对立,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并立了。      公元前723年,曲沃桓叔死后其子即位,称为曲沃庄伯。庄伯继承父志,继续与晋公室展开斗争。与此同时,晋军所居的绛都又不断受到山区赤狄部落的攻击,晋公室在曲沃与赤狄的交攻下几乎倾覆。      公元前725年,庄伯率兵攻入绛都,杀死孝侯,正统派拼死抵抗,借助荀国军队增援,终于击退庄伯,立孝侯子郄为君。      此后双方的斗争范围超出了国境。      公元前718年,庄伯贿赂周王室,取得了周桓王的支持,联合郑、邢两国,共同出兵伐晋,曲沃的夺权斗争变成了王命讨逆,晋公室抵敌不过,弃绛都逃奔于隋(今介休东南)。庄伯眼看就要登上晋君宝座了,然而周桓王突然改变态度,立郄的儿子光为哀公,并命虢仲率王师讨伐庄伯,庄伯再次失败。      一年后,庄伯心怀忧愤的死于曲沃,其子即位,是为武公。武公头几年不断的应付王师的讨伐,哀侯乘机向曲沃进攻取得了一些胜利,武公求和未遂。公元前710年,哀侯发兵攻取曲沃陉廷(今山西翼城东南)之田,武公发兵反击,大败哀侯军队,哀侯所乘车的骖马被树木挂住,哀侯被俘。栾共叔为保晋宗,力战而亡。晋公室又立哀侯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侯并杀之,召之就来,可见此时的曲沃已经成为晋国的中心。曲沃已经要走向胜利了,不料周天子从中作梗。随随便便就弑君,周桓王看不过眼,使虢仲率兵伐曲沃武公,武公抵挡不住,又退回曲沃。周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并以芮、梁、荀、贾四国之兵大讨曲沃。      晋与曲沃的对峙又延续了二十多年。直到周桓王死了,公元前678年,武公才消灭了晋。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出兵干涉,功败垂成,曲沃武公用大量的珍宝玉器物贿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一兵不出就得到了丰厚的贿赂,拿人钱财为人消灾,既然生米煮成熟饭,干脆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故曲沃武公又称晋武公。武公尽并晋地,正式成为晋国国君。最终,曲沃桓叔一系经过六十七年的努力,连杀五君而逐一君,争斗波及王室和其他八国,艰难地夺得晋国正统地位。曲沃代翼是历史必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晋国的再次统一,结束了它过去拘于礼法的时代,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      就在晋国还处在内战的时候,周边的几个大国已经开始崛起。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引发了公子小白和纠的政权之争,最终小白得胜,成为了齐桓公,并且重用管仲、鲍叔牙等人,施行一系列改革政策,使齐国称霸一方。这时南方楚国也积极的扩张领土,已成为沃土千里的大国。西方的秦国也经历几代的经营,逐渐占据了西周的故地,消灭了部分盘踞西北的小部落,开始向中原地区发展。晋国此时已经不再有晋文侯时代的辉煌,晋国大夫郭偃说过“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正是晋国当时地位的最好说明。      晋国统一的第二年,武公去世,儿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计划改变公族逼君的局面。      当时其他宗族还有很大的势力,威胁君权。于是大夫士蒍设计谋划,首先士蒍与众公子合谋,赶走了富子,然后又指使他们杀死了游氏二子,然后又把他们聚集在聚城(即今绛县南城车厢城),晋献公发兵围剿,公子大多被杀,残存者逃奔到了虢国。之后,晋献公又任用了大量的异姓贵族,大大削弱了公族势力,巩固了君权,晋国由此形成了依法治国、尚贤、尚功、求实重法的晋文化特点。      晋献公以绛作为国都,命士蒍扩建,为了避免曲沃代翼的内乱再次发生,又在曲沃设立宗庙,表示不再分封臣下。然后又扩建了军队,分为上军和下军,献公自统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为后来吞并小国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      晋献公在位二十六年,先后吞并了许多小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有记载的有霍、虢、虞、冀、黎、郇、董、韩、魏、耿、贾、杨等十六国。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假道伐虢”,正是出自这一时期。      虢国当初是周文王弟弟的封地,与晋国之间隔着虞国。早在武公时期,虢国就曾经出兵攻打过曲沃,而后又收留了晋国公族的残留势力,在献公十年,还曾两度攻打过晋国,可谓处处与晋国作对。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于是向大夫荀息询问计谋,旬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就像放在国外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虞国还有宫之奇在。”荀息回答说:“宫之奇为人懦弱,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阻他亲近。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于是献公派荀息带着礼物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国君不能同意借道,否则会导致虞国灭亡。而虞君认为晋国与虞国是同宗,不会攻伐。于是宫之奇说:“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虞国与晋君的血亲关系能超过桓叔和庄伯的公室吗?而晋献公却铲除了诸公子。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献公就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绝不能忽视,虞国和虢国就好比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受冻。”虞君却认为为一个弱小朋友去得罪一个强大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依然不肯听从,应允了晋国的请求。宫之奇则带领自己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冬季,晋军从虞借道灭掉了虢国,虢君逃奔周天子的京都。晋军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宝分了许多送给了虞君。虞君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都城附近。虞君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君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都城起火。虞君赶到城外时,都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这时正逢献公把女儿嫁往秦国,于是俘获虞君及大夫井伯百里奚被作为了秦穆姬的陪嫁随员,这便是“秦晋之好”的开端。荀息牵着从前赠送给虞君的屈地良马,奉还晋献公,晋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从前的马,只是年龄大了几岁。”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晋献公戎马半生,为晋国的扩张和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晚年却因为选定继承人的过失,为方兴未艾的晋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这就是骊姬之乱。      晋献公先娶齐姜生了太子申生和秦穆姬,后来娶大戎的狐姬分别生庶子重耳和夷吾。晋献公五年,献公攻打骊戎,虏获了骊姬和她的妹妹,两姐妹都有天姿国色,晋献公非常喜爱,开始宠幸她们。后来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古代为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只有一人,地位高于一般的妾,所出子嗣成为“嫡子”,一般的妾所生的为“庶子”,这里的“夫人”就是正妻)。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筮,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占卜者说:“占筮不如龟卜灵验,不如照龟卜的办。再说卜筮的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      后来骊姬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献公逐渐疏远了其他儿子,专宠骊姬,在骊姬的鼓动下便有了废掉原来太子另立奚齐的想法,于是说:“曲沃是宗庙的所在,而蒲邑与屈邑分别于秦国和翟国接壤,不派诸公子去镇守,我很担心。”于是派太子申生驻守曲沃,重耳驻守蒲,夷吾驻守屈。后来来骊姬开始在大夫中制造太子将废的舆论,使大夫们改变了他们的政治倾向。按照周朝制度每年冬季要祭祀宗庙,国君在则亲自前往,如果不在则由太子代替,而这年献公却称病不往,也不派太子主持,却让奚齐主持祭祀。这在大夫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都怀疑太子即将被废。      晋献公十七年(前661),献公派太子申生去攻打东山的皋落氏。      大将里克劝谏说:“太子是供奉宗庙社稷大典的。国君出征的话,太子则镇守国都,叫做‘监国’;如果另有他人镇守,太子则随国君出征,叫做‘抚军’,这是从古代立下的制度。而统帅军队是需要机断专行独立谋划的,向军队发号施令是国君和辅政大臣的事,不应该是太子所做的。如果太子统军,一味的请示国君就会失去威严,而擅自决定发号施令就会归于不孝,所以太子不能作为主帅。君王丧失用人授官的正确原则,使太子统帅军队失去尊严,今后怎么重用他呢?”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道该立谁为太子呢。”里克无奈告退。然后进见太子,太子说:“我大概是要被废掉了吧。”里克只好说:“太子您好自为之吧!国君是在教导您学习军事指挥,怕的是您不能尽职,有什么理由要废除您呢?况且做儿子的只应该担心不能尽孝,不应该担心能不能继位为君。修养好自己的身心而不责求他人,就可以避免祸患。”于是太子统军出征,里克托病没有前往。      后来,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要废除太子,让奚齐来代替他。”骊姬流泪说:“太子的册立是诸侯都知道的,而且他多次统军出征,百姓都依附于他,怎么能因为我的缘故就废长立幼呢?如果您一定要这样做,那我只好自尽了。”骊姬表面赞誉太子,暗中却诽谤中伤。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7),乘献公出猎,骊姬对太子说:“国君梦见了你的母亲齐姜,太子你应该赶快到曲沃祭祀生母,然后将祭品带回来。”于是太子前往祭祀,将祭品带了回来。祭品在宫中放了六天,等献公打猎回来,下人献上祭品,献公刚要食用,骊姬却制止,认为应该先试试在吃。于是把祭酒倒在地上,地面居然隆起,把祭品给狗吃,狗马上死了,给下人吃,下人也死了。      原来骊姬早在祭品里下了毒,反而流着泪诬陷太子说:“太子是何等的残忍啊!对自己的父亲都要谋害,更何况是其他人。再说国君已经年事已高,是朝不保夕了,居然还有迫不及待的企图谋害。”然后又说:“太子这样做,无非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希望国君能让我们母子逃亡他国,或者干脆赐死我们,以免我们将来被太子折磨。当初国君想要废除他,我还极力反对,至今我才深感悔悟。”骊姬梨花带雨泣不成声,献公早已是勃然大怒,立即处死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太子知道此事后,下臣对他说:“这一定是骊姬下毒诬陷太子,太子为什么不回去为自己辨明此事。”太子却说:“我的父亲老了,没有骊姬,就会吃不下睡不着,如果我陈词辨明,父亲一定会大怒,不能这样。”下臣又说:“可以投奔他国,暂避灾祸。”太子说:“蒙受这样的恶名而逃奔,又有谁会接纳我呢,如今只有自尽这一条路了。”十二月,太子申生在新城自缢了。骊姬的阴谋终于得逞了。      这时重耳和夷吾朝见国君,骊姬害怕他们怨恨自己害死太子,就诬陷他们申生下毒的事,二位公子事先知道。二人听说后很害怕,各自逃奔回自己的城邑,据守城池。第二年,献公恼怒两位公子不辞而别,以为真的与太子早有预谋,便首先发兵攻打蒲城,兵临城下,重耳认为君命难违,主动放弃抵抗,自己翻城墙逃走,还被追兵砍掉了衣袖,狼狈的逃到了翟。后来献公又攻打屈,屈人溃败。夷吾逃奔打算也逃奔翟,与重耳汇合,冀芮说:“不行,重耳已经在了,如果我们去了,晋军必定会攻伐翟,翟人畏惧晋军,那我们就大祸临头了。不如投奔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强大,今后可以借助秦国的力量。”于是投奔了梁国。      骊姬之乱由此告一段落,而它对晋国未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史记·晋世家》记载:当初,献公将要讨伐骊戎时,龟卜的卜辞就说“谗言为害”。等到打败了骊戎,得到了骊姬,献公对她宠爱有加,结果使晋国大乱。      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2),献公病重,他知道众公子在外,而党羽却在朝内,担心奚齐难以服众,于是托孤于大夫荀息,希望荀息做奚齐的老师,荀息表示誓死效忠于献公,献公问:“用什么作为保证呢?”荀息回答:“假如死者复生,生者不感到惭愧,以此证明。”于是把奚齐托付荀息,荀息做了丞相。      是年九月,献公病逝,荀息服立奚齐为君。里克、邳郑想接纳重耳回国,发动三位公子的党羽动乱,对荀息说:“三位公子的积怨要发作了,秦人、晋人帮助他们,你将怎么办?”荀息说:“我不能违背对先君的承诺。”十月,里克在献公的灵前杀死奚齐,当时,献公还未被安葬。荀息又立了悼子安葬了献公。十一月,里克在朝堂上杀死了悼子,荀息为此也自杀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大夫们又在新国君选定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人选集中在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的身上。里克、邳郑为首的大夫支持重耳,而吕甥为首的大夫主张立公子夷吾。于是里克与吕甥分别派人到翟国和梁国去迎接公子重耳和夷吾。      使臣见到重耳,重耳有远虑,认为国难不可能马上停止,打算继续观察局势的变化,于是辞谢道:“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父亲逝世后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么敢回国即位,请大夫还是改立别人吧。”使臣又见到了夷吾,夷吾急不可耐的想回晋国做国君,吕甥说:“国内还有公子可以即位却到国外来找,难以让人相信。如果不去秦国借助强国的力量回到晋国,恐怕会很危险。”于是,夷吾让郤称用厚礼贿赂秦国,希望请秦国出面选定公子夷吾继位,并许诺:“把晋国的河西五座城池割让给秦国。”还用汾阳、负蔡的土地贿赂里克、邳郑。秦穆公面对为晋国选定接班人的难题,派出公子絷分别出访了夷吾和重耳,公子絷回国后对秦穆公分别报告了重耳和夷吾的情况,秦穆公认为重耳更加贤德仁义,想要立重耳,而公子絷却说:“君王如果想成全晋国,那倒不如立一个仁德的公子,而君王如果想名震天下,则不如选择不仁的公子,秦国就可以加以控制了。”秦穆公显然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晋国屹立在中原,成为秦国东进的屏障,于是决定选择夷吾。秦穆公还派军队护送夷吾回晋国了。齐桓公听说晋国内乱,也率领诸侯到达晋国。秦军和夷吾这时也到达了晋国,齐国就会同秦国一起把夷吾送回晋国,立他为晋君,这就是晋惠公。      然而晋惠公继位后,却不能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反而采取了一系列党同伐异的政策。首先拒绝分封先前许诺给里克的土地,然后又削去了他的军政大权。又派邳郑出使秦国,对秦穆公道歉说:“当初我把河西五城许给您,今有幸回国立为国君。大臣说:‘土地是先君留下来的,你逃亡在外,凭什么擅自许给秦国呢?’我力争也无用,所以向秦君道歉。”又回绝了许诺给秦穆公的河西五城,秦晋的关系由此开始恶化。      惠公又因重耳逃亡在外,怕里克发动政变,便赐里克死,并对他说:“没有你里克我不能即位。虽然如此,你却杀死了两位国君和一位辅国大夫,作你的国君岂不是太危险了吗?”里克回答说:“不废掉前边的,你怎么能继位呢?想杀死我,难道找不到更好的借口吗?竟然说这样的话!我遵命就是了。”说完,里克就伏剑自杀了。而邳郑正在出使秦国,听说里克被杀,就对秦穆公说:“是吕甥他们不愿割让河西五城,如果贿赂他们,让他们赶走夷吾,迎回重耳做国君,就一定可以。”于是秦穆公答应派邳郑贿赂他们。吕甥却说:“一定是邳郑向秦国出卖了我们,如果我们照做,结果一定不得好死。”于是杀死了邳郑,还有与里克同党的七舆大夫。而里克在晋国深入人心,据说他的党羽有半个国家之多。惠公的做法又加剧了晋国的内部矛盾。      惠公四年(前647),晋国发生严重的旱灾,国困民饥,于是惠公派使臣向秦国借粮食,大臣都认为晋君失信在先,不该借予晋国粮食,而秦穆公却认为百姓的无罪的,天灾横行拯救黎民才是王道,秦国也有责任拯救其他国家的百姓,便慷慨答应,开仓放粮,据说粮食沿着渭河向东运输,船只绵延上千里,史称“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于是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幸灾乐祸,拒绝了秦人的请求。惠公一再的失信于秦国,激怒了秦人,秦人上下一心,准备于晋国决一死战。      惠公六年(前645)九月,秦穆公亲自率领军队渡过黄河讨伐晋国。晋惠公急忙派军队抵御入侵,晋惠公亲自率领上军,韩简率领下军,两军在韩(今山西夏县)遭遇。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韩简说:“敌军少于我们,但作战却十分骁勇。”惠公问:“这是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给我们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作战骁勇的人多。”惠公说:“不错。但我现在不迎击,回去后秦国一定会经常来犯。      匹夫尚且不可受人轻侮,何况国家呢!”惠公命令韩简派使者向秦军挑战,说:“过去秦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我现在集合了众多的将士在这里。秦君如果退兵回国,正是我所希望的。秦君如果不退兵,我一定不会避让。”秦穆公横握着雕花的战戟出来见晋军的使者,说:“过去你们国君不能回国,我曾为他担忧。你们国君回国后王位一时还未安定,我牵挂在心。如今他君位已定,军队编练已成,让他整理好阵势,我要亲自会会他。”于是两军对垒,然而秦军渡河远征,加上晋军人多势众,初战被晋军打败,秦穆公几乎被俘获,在危难之际有野人冲出拼死抵挡追兵,才救了秦穆公。原来,当初秦穆公走失了一匹马,被岐山脚下的野人捉住一起分吃了。秦穆公的官吏追捕到了食马的人,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秦穆公说:“有德才的人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于是便给酒他们喝。现在他们以死相救,是来报答秦穆公的恩德。      大夫公孙枝劝秦穆公说:“当初您不选择公子重耳却选择了夷吾,是放弃了仁德的而想立一个服从我们的晋君,然而服从我们的晋君却总是背信弃义。现在我们攻打晋国又不能获胜,岂不要遭到其他诸侯的嘲笑吗?国君先不如退兵,等待晋国自取灭亡。”秦穆公说:“的确,过去我没选择公子重耳却选择了夷吾,确实是我不愿立有德的人而想立服从我的人。可是公子重耳事实上也不肯做国君,我又能说什么呢?夷吾对内杀了邳郑和里克,对外又背弃给我国城邑的许诺,他自私无信而我却总是对他施以恩惠,难道没有上天主持公道吗?假如有上天的话,我一定能战胜他。”于是秦穆公重新集合将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两军战至胶着,晋将梁由靡驾着战车眼看要追上秦穆公了,晋惠公的战车突然陷入泥泞之中动弹不得,梁由靡只得回军解救。秦穆公马上回军掩杀,秦军骁勇异常,大败晋军,晋惠公和诸位大夫武将反而被秦穆公所擒获。秦军大胜而归,把晋惠公囚禁在了秦国。      秦穆公得胜还朝,如何处置晋惠公成了问题,于是召集大夫们商量,杀掉、放逐或者释放回国,哪个办法更有利。      公子絷说:“杀了有利。放逐他恐怕会激怒诸侯;让他回去国家将多祸患;恢复他的君位,晋国君臣一旦合作,恐将成为你的忧患,不如杀了他。”公孙枝说:“不行。我们在韩地的原野上羞辱了晋国的将士,又要杀他们的国君以加重这种羞辱,那么儿子想报杀父之仇,臣下想报杀君之仇,结怨何时得了。这种事即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岂是只杀晋君就算完了?我想让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君。夷吾的无道谁人不知,公子重耳的仁德又谁人不知。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而立有道,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将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管理你们,恐怕行不通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嘲笑。      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兄长,假如兄长感激我们的美德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穆公问:“那该如何是好?”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和晋国缔结盟约,恢复他的君位,但把他的太子做人质,让他们父子轮流呆在秦国,国家就可以没有祸害了。”穆公因此就这样做了,让惠公回晋国,留下太子圉作为人质,同时占领了河西五城。      晋国经历了韩之战的大败,顿时陷入了重重危机,晋惠公也威信扫地。民众希望由太子圉接替晋惠公,取得齐国楚国的支持,带领他们向秦国复仇;而贵族们则希望继续依附于秦国,晋国的内部矛盾也开始激化。晋惠公用吕甥修正国家政策,采取了拿出王室贵族的土地分给国人的政策,以鼓励生产,缓和内部矛盾;同时还修改了征兵制度,以挽救兵甲殆尽的危机。      自晋献公以来,晋国有小转大,已经成为与齐、楚、秦并列四强之一的大国,而骊姬之乱再加上韩战的失败,导致政局动荡不安,完全终止了晋国的发展进程。而晋文公重耳的回归,不但使晋国再次上下团结,蓬勃发展,还将晋国推上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地位的巅峰,这就是晋文公称霸。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