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寺
岩山寺岩山寺建筑年代之早为建筑界所瞩目,而附属于建筑内的灿烂的壁画艺术,更使地处偏远地区的岩山寺蜚声全国。岩山寺原名为灵岩院,坐落在山西省繁峙县东40千米的天岩村,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创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元延祐年间和明清时期,曾进行过修葺,清以后寺院开始颓败。20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对岩山寺予以修缮保护,岩山寺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寺内现存文殊殿、伽蓝殿、地藏殿、马王殿及东侧的钟楼一座,寺内仅有文殊殿为金代遗构。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四椽栿下留有“大元国延祐二年庚辰月甲子日重建……”的题记,成为岩山寺文殊殿元代时重修的佐证。斗拱仅出一跳,为四铺作形制。佛坛上八尊金代时期的佛像有序布列,文殊菩萨骑狮,左右各有胁侍,在众多的塑像中,十分显目。 作为立体艺术的金代塑像,其较高的艺术性令人称赞,而描绘在墙壁上的平面艺术,则更是为世人叫绝。文殊殿的金代壁画,绘满了殿内的四面墙壁,据文献记载,这组壁画是由当时已有68岁高龄的宫廷画家王逵所作的,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完成全部绘画内容,到今天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殿内西墙上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一生,佛学上称佛传故事;东墙上描写须阇提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亲情;北壁绘有塔院建筑和五百商人遇海难被罗刹女营救的感人情节;南壁两侧则绘殿阁楼台和供养人。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布局合理,画中所描绘的建筑着重写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式,人物神态逼真自然,设色浑厚,用笔刚劲有力,绘画技法娴熟谙练,不愧出于宫廷画师之手。这些只有98平方米的壁画杰作,不但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是研究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及社会、经济等情况的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