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 » 云冈石窟 » 话说云岗 » 云冈石窟开创的历史

云冈石窟开创的历史

云冈石窟开创于我国的北魏时期,那么究竟开创于何年?近百年来史家们作了多方考证,共有四种说法:一是明元帝“神瑞中说”(414 —415),二是文成帝“和平初说”(460—465),三是文成帝“兴安二年说”(453),四是道武帝“天兴说”(398—403)。      神瑞中开凿的记载,出在唐代,西明寺僧所著《大唐内典录》卷四《后魏元氏翻传佛经录》中说:道武帝,魏之太祖也,改号神瑞元年,当晋孝武太元元年。出据朔州东三百里,筑城立邑,号为恒安之都,为符秦护军。坚败,后乃即真号。生知信佛,兴建大寺,恒安郊西大谷西壁,皆凿为窟,高十余丈,东西三十里,栉比相连,其数众矣。谷东石碑见在,纪其功绩,不可以算也。其碑略云:自魏国所统赀赋,并成石龛,故其规模宏远,所以神功逾久而不朽也。      以后金代的曹衍在其所撰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遂得出这样的结论,云冈石窟“肇于神瑞,终于正光,凡七帝,历百一十一年。”其后,明代的《山西通志》,清代的《云中郡志》、《大同府志》等,均言云冈石窟“始于神瑞,终于正光”。实际上此说因所引的《后魏元氏翻传佛经录》纰漏多多,且不要说神瑞年号是明元帝的而不是道武帝的,仅就把相当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的神瑞元年(414),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首先说明其作者对北魏的纪年都没弄清楚,遑论云冈石窟开凿断代。      另一种是和平初年开凿的说法,最早见于《魏书·释老志》和《续高僧传》。《魏书·释老志》说:和平初,帅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师礼。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凿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雄伟,冠于一世。      《续高僧传》卷一《昙曜传》中记载说:(昙曜)以元魏和平年……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建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      这些文献都只说明在云冈石窟镌建佛像是在北魏文成帝复法后,实际上,和平初并不是开窟建像的准确年代。准确地说,在云冈石窟镌造佛像应该是在文成帝复法之后的兴安二年(453)昙曜入京(平城)经请命而开始的。      但是需要说明一点,“兴安说”也只能是云冈石窟造佛像之始,而不是云冈石窟开凿的最初年代;也就是说,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既不是北魏明元帝的神瑞元年,也不是文成帝的和平年初和兴安二年,而是北魏道武帝天兴年间。      云冈石窟的开凿肇始于天兴年间,是当今学者赵一德先生提出的。北魏道武帝天兴年间,拓跋令第一任道人统法果和尚,建造耆崛山,在武周山下的一个天然岩洞的基础上,展拓扩凿了云冈第一个洞窟,并作为僧徒们起居和习禅的场所,这就是目前云冈石窟群中的第三窟。这样,由于第三窟的开凿,不但和佛教胜地耆崛山有了脉承,而且和北魏拓跋氏的祭祀地“嘎仙洞”也有了呼应,于是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从民族角度,云冈第三窟就有了“灵”气。其后的明元帝数次祈祷于武周山并将其列为“常祀”,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扩凿的云冈第三窟;此后,“灵岩寺石窟”也就以此洞而得名。据此,云冈石窟开凿的年代要比后世基本公认的兴安二年早了60年。      可以这样说,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从“天兴”到“正光”,而这120多年时间又几乎涵盖了整个北魏时代。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