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寺
龙门寺 位于平顺县东北65千米的石城镇源头村西北隅。此地山峦耸峙,峭壁如削,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寺建于此,初名法华寺,后因山得名。至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赐额龙门寺。 龙门寺始创于北齐文宣帝时期,五代至宋皆大兴土木予以重修,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60)的扩建,规模达到极盛,“殿堂寮舍数盈百间”,其后金、元、明、清各代均扩建或葺补。 寺址坐北朝南,东西宽65米,南北长78米,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布局分东、中、西三路轴线,各条轴线又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现存中轴线三进院落,东西禅堂、经舍等各成一区,布局严谨。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建于金代,清秀简洁;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前檐小八角石柱上刻有题记,为该殿建造年代之佐证;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老,为元代烧造;西配殿,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座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的孤例;燃灯佛殿,建于元代,结构简炼,配置合理;其余东配殿、禅房、厢房等均为明、清建筑,外形庄重,雕刻细腻,门窗装修较前华丽。 此外,寺内还保存有宋代石碑、宋建墓塔、宋雕观音菩萨坐像、宋雕观音石座、五代石经幢及明、清碑刻20通以及壁画多处,为研究龙门寺沿革和宋代石雕艺术提供了佐证。 龙门寺深藏太行山峡谷深处,建筑古朴秀美;它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于一寺,在中国现存庙宇建筑中极为罕见,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宝贵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