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人生篇 » 丧葬祭祀

丧葬祭祀

初终即“初丧”,是治丧的开端。山西民间极讲究寿终正寝,当亡人气绝之际,以最快的速度为其穿寿衣。无论何时亡故都要以棉为主,绢为副,取“绵绵”、“眷眷”之意。寿衣有单衣、夹衣、棉衣、棉袍、马褂之分,通常里外穿五件,象征“五福”,件数喜单忌双。忌穿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      死者换下的衣服,一般生人不穿,平鲁、沁县等地讲究撂在房顶,等下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为如此可祛除不祥。      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要对死者本身加以处置,除了理发、沐浴、整容之外,山西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晋南一带要让老人左手拿上一个馍和一串纸钱,民间认为人死后要过金银桥,为防桥上狗咬小鬼缠,在过桥时把馍和纸钱一撒,在狗吃食、鬼抢钱时,死者就可顺当地过桥了;其右手拿一束桃条干草,以驱鬼避邪。雁北等地讲究在死者的袖筒里放一些纸钱和面粉与头发揉成的圆球,然后用麻绳把袖口和裤腿口扎住,五寨一带称之为“打麻伴”。晋中祁县等地则在死者左手放一串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叫“咬牙饼子”;在死者右手放一条鞭子或拂尘,把死者咽气后烧化的锡箔用纸包好,放入死者怀中;最后要给死者缠上一条麻线拧成的带子。民间认为人死后魂归地府,纸钱、锡箔作盘缠,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面球、饼子和鞭子可抵御恶狗扑咬。沁县一带称装在死者袖中的饼子为“打狗饼”。除了给死者身上带各种东西外,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叫“口含钱”,山西各地都有此俗。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就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有些地方直接在死者口中塞入饭团,称“含饭”,意在死者到阴间有饭吃,有钱花。      “停尸”亦称“停丧”,即把死者从床榻上移置到一块木板上,抬至正房中央。沁县讲究“男正女侧”,即男性仰卧,女性侧卧。尔后用一块布盖在脸上,所用布料各地有所不同,如闻喜用白布,曲沃用红布,雁北五寨则用麻布,俗称“打善面纸”。古代称蒙面纸或布为“面衣”,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吴越争霸时,吴王夫差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谏,以至国破身亡,死前甚感懊悔,觉得不好意思在阴间见到先死的伍子胥,非让人给他脸上蒙上一块绢帛子咽气。此俗沿用至今,众说不一。有的说,因死者生前做了亏心事,羞于在阴间见到先死的人;有的说,因死者面容难看,怕惊扰生人;有的说,是家人不忍再见死者之面。      在为死者穿寿衣时,山西各地都讲究不能哭。认为在死者咽气之际哭,死者灵魂会迷路而不知归宿;还有说法认为泪水落在死者身上,会出现走尸或僵尸等事故。所以一般都在为死者更衣、洗理并将其移至木板后,全家人才可放声大哭。这时,有的地方要烧纸,晋中以北叫“倒身纸”。晋南新绛、稷山以及沁县等地则在傍晚烧纸,俗称“烧黄昏纸”。有的地方从当天开始,直到入葬前一天,家人每晚都在灵前烧纸、跪拜、哭灵。五寨一带有种特殊习俗,在死者弥留之际烧纸,叫“烧回头纸”,意在用纸钱买通小鬼,让死者重返人间,烧后如死者不能复生,这才大放悲声,办理后事。      以上程序大体相当于传统葬礼中的“小殓”。小殓后,死者要在家放三、五、七、九天不等。这几天中,家人有几件事要立即办理。      一是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来后,先“出纸”,即将白纸剪成花絮状挂在大门外,出纸多少按死者年龄计。闻喜、浮山等地称为“缟门纸”或“孝门纸”,有的地方叫“岁数纸”。      晋南还有许多地方讲究在纸上用麻绳挂一个枣和一块木炭。枣是劝死者早些与活人断绝往来,炭是劝死者淡忘了阳间生活。      每晚家人烧纸哭献时要撕下一些花絮纸烧掉,到入葬时烧完。      二是贴“门状”。由阴阳先生写一个讣告,贴于门外,写明死者生卒年月日与殡葬安排等事项。晋中要在门上糊白纸,如死者年长是户主,街门全糊白纸;如不满60岁,夫妇有一方健在,只糊一扇门,一般是男左女右;死者如是小辈,双亲尚在,则只能在门额垂贴一张白纸。      三是报丧,多由儿子向亲戚家报告噩耗,报丧人到亲戚家先磕头后讲话,亲戚得知后,在当天下午天快黑时来烧纸、吊孝,同时问候安慰生者,家人要把封棺日期、出殡时间一并告知亲戚。寿阳一带报丧时,要给来人象征性吃些食物,不使其空着肚子走。临汾等地报丧者出门遇见的第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幼,报丧者都要立即下跪,然后起身赶路。      四是择坟地。阴阳先生到地里去给死者选坟地,晋南叫“辟阴宅”。各地讲究亦不同,新绛一带讲究“头枕峨嵋岭,脚蹬汾河湾”。墓的方向一般都头朝正南。坟地看好后,在地里用刀砍干草三次,看其利落与否,以判定吉利不吉利。如果是新立祖坟,先得券砖,砖形必须四面分明,在砖面写上死者买此为业的文字,将此阴宅据为己有。      五是出七单。古俗以为人死后要经七个阎王审讯,每七天审一次,根据其生前罪过大小,决定其升天入地和服刑轻重,因此每次审讯日时,家人都要祭祀,故谓之七祭。阴阳先生的七单就是开七个祭祀的日子,同时七单上要写明死者生卒、月、日、封棺日期和死者的百日。民间传说五阎王性恶心狠,不轻易放死者去,因此“五七”时子女都非常悲伤,痛哭不止,目的在于感动五阎王放死者过去。      六是点“指路灯”,又叫“引魂灯”、“路灯”、“长明灯”。民间认为阴曹地府漆黑一团,死者的亡灵要借助灯光才能看清道路,故小殓后要在死者头前、脚后处点油灯或蜡烛。      小殓后,大同许多地方还要烧纸,并把纸灰装在瓦罐内,入葬时与棺木一起埋在墓室里,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俗谓“烧倒头纸”。同时,死者身边还要放一个瓦罐,入殓后放在棺木旁,每次祭奠时往里面放些酒食,入葬时放入墓窟中,供死者阴间饮用,俗谓“倒头饭”。      以上六件事是小殓后山西各地普遍风俗。此外,个别地方尚有一些别的讲究。如大同、沁县等地在死者咽气的当天夜里,要往土地庙、城隍庙或五道庙举行一些仪式,沁县叫“压魂”,岢岚叫“告庙”,意为向阴间报到。在鼓乐声中,孝子用盘端一张纸,进庙叩头后,把纸放入香炉内,称“纳纸”。      大同一带烧化纸钱名“送盘缠”。翼城是在死后第二天深夜鸡鸣时才化纸哭泣,称“烧鸡鸣楮”。定襄称“上望乡台”,民间认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介休一带则讲究在死后第二天夜里家人要绕街行走,边走边哭,称之“知化”或“异魂”。乡宁要在大门外设奠烧纸,当地叫“隔夜幡送魂”。浮山则在院中土地龛前设香案,烧化纸钱和焚烧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名为“点化纸”。      山西各地在停尸期间,讲究要有人在房守护,严防猫狗等跳跃尸体,以为如有猫狗跃尸者,会出现死者突然坐立的现象。如在夏季,还要防雷鸣电闪,恐其“惊尸”、“炸尸”,故民间多在死者身边放些镇物以避之。鬼神迷信在这些程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也叫“入棺”、“入木”、“大殓”。      山西各地入殓时间不一,大多在当天,也有放3天、7天的。山西民间受传统文化影响,对棺木要求较高。讲究棺木木质坚硬,以柏、樟为上等,松、楸、桐次之,杨、柳则为贫寒人家用。      晋中、晋南等地认为无论用什么木材,棺前挡板必须用柏木,至少也要镶嵌一条,据说柏木能防虫蛀。棺木以厚为好,最厚为六寸,四寸次之,至少也要2.5寸。棺木以整块为好,上下左右均为一块者,称“独幅棺”。若干块拼合的以其所拼块数称为“×块头”。棺形为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      各地都十分讲究棺木的油漆装饰,死者50岁以下,多油朱漆,称“红棺”;50岁以上涂黑色或金黄色,分别称“黑棺”、“金棺”。 无论底色为何种颜色,都要在上面另加装饰。前头正面书写“×××之灵柩”。正面两侧写上“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和怀念对联。两侧画有百鸟图、二十四孝图、万字不断头、花鸟鱼草等。棺木内多用松香、桐油或黄纸裱糊,意为“黄金入柜”、“遗泽子孙”。棺内还要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雁北、晋中等地还在棺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七星隔板”,希望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祁县讲究在板底铺石灰、五色绸、线、五谷,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然后铺上褥子。五寨民间在棺底放谷草,取落草而生、坐草而归之意。中条山以南,平陆、芮城则不油棺板,而是在白茬棺木上雕以各式花纹。      入殓时,家人要请人把棺材抬进正屋门内中央,抬至门口时,家人要拿一只碗扣在棺材头上,表示死者一生完了。邻里来帮忙时都要在身上系块红布条以避邪。入殓时,孝子们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净面。一般都用棉球沾酒,象征性地在死者脸上擦拭一下。净面后,亲属要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入殓形式,各地讲究不一。晋东南沁县,讲究把死者头部用红布围上,然后由其长子抬头,另外6人或 9人抬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屋外用毡子或伞遮阳;浮山也有此俗,谓之“上不见天”。入棺时,死者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有的地方这时在死者手中放上鞭子和馒头,俗谓之“打狗鞭”、“打狗干粮”。襄汾用白布束死者身,入殓后把白布取出,分给儿孙束腰,名为“留后代”。晋中祁县等地,在死者头部枕一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绘日月山川与花卉图案,枕中填充线香、五谷等。死者身上要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俗谓之“铺儿盖女”。晋南讲究给死者铺黄色褥子、盖银色被子,俗谓之“铺金盖银”。临汾则讲究做一雄鸡枕头让死者枕上,意为在阴间每日啼鸣,叫醒死者。      铺盖以后,棺内还要放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后来放笔、本子、手电筒等,但忌放毛织品。五寨还讲究放一些驴蹄甲片和生铁片,生铁片最好是用犁铧碎片,取的是“入土开路”之意。      封棺,又称盖棺,一般在第三天,也有当天的。入殓完毕以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留有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封棺前揭去死者脸上所盖白布,取下给家人裱一双鞋面。山西大多数地方讲究父母死,封棺时需等儿女都到齐。死者如是女性,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然后正式盖棺楔钉,家人、亲友跪拜告别。晋中祁县一带,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盖的红布由脚部往下拉,露出颜面,然后顺势把红布撕下一条,迅速合盖落木锁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钉棺,一侧用钉七枚,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垫上一小块。钉棺时,全家回避不动哭声,只有死者的儿子立在棺旁口喊“躲钉”。参加钉棺的邻里、朋友都要身系红布条,并要给钉棺的人赏封,称“喜钱”。盖棺以后,沁县一带,死者的子女还要手拍棺木数次,俗称“叫醒”。襄汾等地,死者的儿女要做“撅片面”供献于灵前,然后由参加入殓的人分吃,表示从此与死者永诀了。      沁县等地讲究在入殓的第二天半夜,置备纸马素车、香炉锡箔和纸人,由死者的子女哭送至出殡时必经的十字路口烧化,谓之“送魂”。闻喜一带,在死者去世的第三天,家人要到城隍庙、土地庙叩拜,往返要故意绕远,回家后哭奠烧纸,名为“烧上路纸”。偏关等地,在第三日、五日或七日之夜,家人要去城隍庙哭叫,呼唤亲人回家,俗称“叫夜”。      大同一带封棺后,出殡前三日请僧道诵经,吹鼓手吹打,要另立“佛堂”,晚上要“放焰口”向饿鬼施食,使其超度。      道士诵经并做法事。道士先扎一纸做“莲池”,饰以纸花,晚间,道士铙钹齐鸣,绕“莲池”旋转,兴尽焚“莲池”了结,目的亦在于超度亡灵。      吊祭即“吊孝”,也叫“吊唁”,是生者对死者悼念的一种重要形式。旧时山西各地一般在出殡前一天进行吊祭,民国以来许多地方都在出殡的当天举行。吊祭时,一般要在院中或在院外搭灵棚,将棺材移于灵棚中,名为“移灵”。望族或富裕之家还在灵棚前搭牌坊,灵棚内悬挂幔帐或竹帘,前面设灵堂,灵堂前摆供桌,桌前围白桌罩,桌上供牌位、供品、香炉、蜡台、长明灯以及各式干果、糕点、灵花和死者遗像。棺材下放陶罐,名叫“发米罐”。每次祭奠后要将祭品往罐里倒些。两侧摆放各样纸扎和陪葬品,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      开吊后,亲友陆续前来吊唁,许多地方结伴而来。死者子孙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棒,跪在灵堂后棺材两侧的谷草上,名为“坐草”、“守灵”,沁县称为“跪草”。哭丧棒又叫“孝棍”,手拄孝棍者表示不忘根本之意。亲友吊唁时,身着白衣,在司仪的唱名声中入灵棚,献挽幛,摆供品,上香奠酒,磕头,跪而哭灵;孝子们要陪哭,此时乐队奏乐。吊唁者起立后,孝子们要上前磕头,谓之“谢灵”。      古代吊唁大致有三种形式。即吊、奠、赙(fd付)。讲究奠用香炉、酒果;赙用钱帛、金币;奠后再烧纸为吊。祭品有三牲祭、五牲祭、八八式祭和十二式祭。物品真假参半,至亲者如儿女亲家,总有真的祭品如猪头、羊头,一般亲友则常以面捏猪头、羊头等代之。山西各地变通行事,有用三牲祭的,也有用赙祭的。赙祭称为“上祭礼”、“送干礼”。大部分地方都是奠赙两兼,有的地方则是奠吊两兼。祭是至亲抬食箩,远亲担扇盒,食箩里摆放三牲及馍,扇盒内多为凉菜及馍。有些地方吊唁时不带食品只烧纸,如五寨等地亲友来时,只烧三张纸,当地有“三张麻纸一骡驮”的俗谚,意思是烧三张麻纸,所得的冥钱须一匹骡子来驮。      岚县有一种乡里互助的丧葬习俗,叫“管炕”,即邻里帮助死者家里招待宾客食宿。一般是死者家人先备水酒邀请邻里前来商量,确定帮助事主招待远亲住宿吃饭事宜。远亲祭祀结束之后,由总管分配名单,各邻里即“炕主”便将亲友接回自己家中以烟酒茶饭招待。晚上炕主多以面条招待,取亲友来往不断之意。第二天,吃完出殡饭,炕主亦将宾客接到自己家稍事休息,尔后亲友散去,管炕义务完成。葬后第二天死者家人设酒席酬谢炕主,酬谢毕,“管炕”活动结束。管炕有“干”、“湿”两种形式,管吃又管住叫“湿炕”,事后主家要酬谢;只管住不管吃称“干炕”,事后死者家人也不必酬谢。      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山西各地都有不同的吊唁活动。五寨一带有“叫庙”的习俗,民间认为亡魂从绝气时就入附近寺庙庵观栖身。于是,在出殡前一天晚上,家人和亲友要抱着牌位,打着引魂幡,提着灯笼,吹打着鼓乐到附近寺庙庵观或其遗址招魂。设祭之后,家人大呼死者名字,一路放声大哭回家。      临猗、闻喜、翼城一带在出殡头天晚上还有“暖窑”的习俗。家人要带着香、烛、纸钱和酒到墓穴中祭奠,要在墓穴的四角点火,表示把炕烧热了,死者可以安睡。从坟地回来后,还要到本村的四门请祖宗,做法是:孝子孝孙跟办事人到村外敬两炷香、烧一卷纸,由原路返回,到家门口时,家中女儿、媳妇等边哭边迎出门,随即与孝子孝孙返回灵前磕头,算是请回了祖先。      这天晚上,兴县一带讲究“伴灵”,亲友会集灵堂,饮宴通宵。五寨一带由死者的子女、孙子和外孙哭着守灵,称为“哭灵”。太原等地亲友要带香烛、纸钱和果盒到灵前祭拜,名为“辞灵”。      山西大多地区出殡头天晚上有“送行”的习俗。五寨一带,在天蒙蒙亮时,由死者的长子出门,烧化纸车纸马、“家奴”、“院工”以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当地称“送乌明头纸”。之后,提一罐红豆稀饭,在天亮前由家门一直撒到坟地。闻喜则是家人、亲友一齐到村外大路口依次拜奠后,把写有死者姓名的牌位插到纸马上点燃烧掉,意为死者骑马而去,送行时要哭,回来时不准哭。      从入殓到出殡,死者除享有吊祭外,家人要一日三餐叩献,每次供奉时,家人都要致哀,直到出殡,死者才算离家而去,吊唁方为结束。      古礼3日而殡,3月而葬。近代山西各地停丧日期不等,民间一般为3、5、7、9、11天,离石等地有停放一个半月的。出殡日期定于哪天,由阴阳先生算定。个别人家有特殊原因的,有停丧百日甚至三年的。      山西有的地方,如柳林、临县、离石一带,出殡前要请先生,即礼生来诵唱。一般要请四位先生,分别为统赞先生、引赞先生、读文先生、礼毕先生,其任务是写祭文、念唱礼歌、主持丧礼仪式,故亦称“礼生”。      晋南出殡与吊唁在同一天举行,吊唁完毕,吉时一到立即出殡。出殡时由村里懂礼仪的长者主持,亦有礼生主持的。      一般由抬棺者将灵柩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出灵时,一人在前扛棺头,称“材头”,一人在后托棺尾,两旁各有数人扶抬,将灵柩抬出灵堂,放到预先准备的架子上。架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几种形式。五寨一带要在灵柩前放上供桌,摆供品,家人扛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灵柩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叫“绕灵大起丧”。山西各地普遍流行“摔盆”习俗,出灵时在灵柩后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五寨称之为“斩殃”,意为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万荣县地方由一老妇执白公鸡,用桃条打鸡,谓之“打殃”。很多地方要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以后家中再也没人生病用药罐了。晋中祁县民间起灵前,孝子们要举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即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溢为止,最上面用一只馒头盖压,用一双筷子竖立扎在上面, 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随灵下葬。寿阳一带称其为“衣饭钵”,认为罐中食物摁得越实,亡者到阴间后食物便越富裕。      灵柩放在架子上后,罩上棺罩,罩为长形轿体,上有葫芦状金顶,男性死者棺罩四角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披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图案。      抬棺者少则16人、24人,多则32人,俗称32杠。棺材抬起后不歇气,一路小跑到坟地,因此抬棺人手众多,前呼后拥。      晋南一些地方讲究灵柩出村后,由孝子加入抬棺者抬一段路,以表孝心。      忻州、定襄一带也讲究“摔丧子盆”。起灵前,孝子跪拜,手捧烧纸钱的瓦盆,失声痛哭,然后用力把瓦盆摔破。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使用了。万荣将灰盆摔于棺盖上,也有将灰盆顶在长子长孙头上,成坟后放在坟头,仍供盛灰用。顶灰盆者往往与继承遗产相联系,过继者,如顶了灵盆,就有了继承资格。摔过丧子盆后,便开始出殡。      出殡时灵柩头朝方向各地讲究不一,稷山讲究灵柩倒行,脚在前,头在后,表示站着行走;新绛讲究头朝前,脚在后,表示一路前进,早奔西天。晋南许多地方起灵前,由一老人担“发米罐”先行,沿途撤纸钱,求恶鬼不要拦路,罐中放发酵水、核桃、枣儿,谐音早发家,下葬时与长明灯一起放入墓穴。      司仪看吉时一到便喊“起灵”,仪仗依次而行。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对白旗,其中一执旗者臂挎小篮,内放爆竹,启行时点燃鞭炮。后跟香幡、纸幡、花幡、钱幡、元宝幡、金山、银山、金斗、银斗、聚宝盆、摇钱树、九莲灯、车马轿、白鹤等;后随鼓乐、僧道、灵柩、孝子、亲友等,鼓乐齐鸣,哭声载道,边走边祭。名门望族还要设路祭,古代由亲友、邻里设祭,近代多为家人设祭。在十字路口或庙前人多处,设供桌摆祭品进行祭奠。路祭时,灵柩不落地,只能放在预先备好的板凳上。      灵柩出村后,送葬亲朋好友止步,孝子“谢孝”。尔后取下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和至亲携纸扎、祭品随灵往坟地。晋中一带,灵柩入墓后,阴阳先生要摆罗盘定方位,大体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沁县一带则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儿子下墓察看,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视为阴间锁和钥匙。      坟堆成形后,五寨一带死者儿孙所持的“哭杖”和“引魂幡”要插在坟头,接着烧化纸扎,家人亲属哭祭一番,然后悄然退出返回。闻喜、新绛、万荣一带临走时要绕坟左转三匝、右转三匝。往回走时,孝子走在最后,手提一把壶,边走边洒水,不得回头看,民间俗信恐将死者灵魂引回。到家后,在神主前敬香、磕头、洒水,出殡仪式结束。      山西各地在出殡之后还有一些祭祀活动。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到墓前浇奠。翼城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整理坟丘,名为“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大部分地区则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到新坟添土、奠纸,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们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要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      “一七”,丧家设灵堂,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丧者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引亡灵回家。      “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要回家“省亲”,丧家除举行祭奠外,还要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纸旗,纸旗以谷草杆穿扎,一路从家门口插至坟地。      “七七”,丧家要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第一百天,俗称“百日”。古代有百日守灵尽孝之俗,父母丧,百日之内杜门谢客,不问世事。百日之后,方能到亲戚家登门叩谢。百日祭祀也较隆重,祭后脱重孝,改穿常孝,一般鞋上挂白即可。      人死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烧周年”。古代一周年称“小祥”,两周年称“大祥”,第三年禫祭,行释服礼。民间十分重视三周年祭祀,此时家人及至亲都要到坟地祭奠。三周年后,子女等可脱去孝服,从此不再守孝,以后死者不再享受特殊祭祀,改为与其他祖先一样,逢年过节或冥三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时祭祀。至此,丧葬礼俗才算全部结束。      以上丧葬礼俗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淡化。一是社会提倡火葬,城镇及周边地方改革土葬习俗取得明显社会效果。二是简化丧事,提倡追悼会形式,一些繁琐冗长的礼仪过程逐渐消亡。山西农村虽至今仍普遍存在土葬,但是大办丧事已被社会舆论所不容。其耗资耗力和神鬼迷信的糟粕,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唾弃,“送死重于奉生”的观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摒弃。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