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
崇福寺崇福寺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街,当地人称之为大寺庙。朝南,地寺院坐北势平坦,整个寺院占地23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气势颇为壮观。寺院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两侧建筑烘托陪衬,组合成五进院落。寺中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与观音殿,配殿为钟鼓二楼、文殊堂、地藏阁等,其中弥陀殿和观音殿为金代遗构,其余建筑均为明清时期的作品。 弥陀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因供奉的主像为弥陀佛,所以取名弥陀殿,这座由金代开国侯翟昭度出资建造的佛殿,自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创建到现在,已有86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经过多次的维修,但主要梁架、主要构件和艺术饰品以及附属文物等,仍为金代原物,其保存的完整程度,在现存所有的金代建筑中是最好的,为研究和欣赏金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信息和实物资料。 弥陀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建筑总面积1839平方米,是全国现存金代建筑中的巨构宏制。大殿建在高2.5米的高大台基上,大殿前设月台,此种做法在山西北部的辽金建筑中比较常见。殿内柱网采用移柱和减柱的方法,扩大了室内的面积,殿内的空间也更加敞朗了。大殿的斗拱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前檐的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制作成45°斜拱,突出了金代的建筑特点。殿内的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梁枋下有墨迹:“维皇统三年癸亥……拾肆日己酉之时特建”和“贞元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记,朔州定襄军……”,这两处题记进一步证实了弥陀殿的创建年代,题记中的金代两个年份相差有10年,说明弥陀殿的施工工期在10年之久。单檐歇山式的屋顶上,灰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两只高3.2米的鸱吻矗立在正脊的两端,整座大殿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弥陀殿的格扇门。这些格扇门上的雕刻图案,玲珑剔透,镌刻精美,图案内容十分丰富,有三角纹、古钱纹、挑白球纹等棂花纹饰,挑白球纹与《营造法式》中的纹样很相似,说明金代与宋代在建筑上的继承关系,格扇图案多达15种,极具装饰效果,门窗图案之多在全国的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 弥陀殿内的佛坛上,塑有三尊高大的佛像,中尊为弥陀佛,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三尊塑像在佛经中称为“西方三圣”。殿内四壁绘满了壁画,壁画内容以释迦说法为主,壁画面积327平方米,这些附属于殿内的壁画艺术品,虽为金代作品,但尚存宋代的风格,据分析,此画的作者可能就是汉人。 寺内的另一座金代建筑观音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前也设有月台,单檐歇山顶,其建筑结构和建筑手法表现出金代的时代特征。观音殿内的佛坛上也塑有三尊佛像,中尊观音,右为普贤,左为文殊,佛学上称之为“三大士”。这三尊佛像的塑造晚于建筑物的建筑年代,从塑造技法和艺术风格上分析,应是明代的作品。 崇福寺内还保存有文物价值很高的唐、辽、金各代的石雕造像和为数不少的出土文物。寺内原有一座石雕小塔,高1.8米,可惜这一北魏艺术珍品,只留下了塔刹,塔身在抗日战争时期,被人盗走。有关资料表明,残损的塔身先是在日本东京的博物馆陈列,后转至台北的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