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民居

平遥古民居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民居布局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建筑艺术价值。      平遥城由于票号兴盛,居民富庶,因而民居建造精良。平遥古民居的风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为四合院形式,中间多以矮墙、垂花门分隔,平面呈“曰”字形二进院、“目”字形三进院。这些深宅,外观封闭,内部俊秀,充分反应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礼制观念。      (2)砖砌为“拱”的窑洞建筑形式同木构砖瓦式房屋的有机组合是平遥古民居独有的特色。通常在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绘等,门窗通常做木棂花格,呈“灯笼锦”等式样。豪富之家的窗户,在清末民初还用上氟化山水花鸟画和书法的玻璃,说明平遥这座古城并不封闭,一些建筑造型和装饰也都带上了西方建筑的色彩。      (3)垂花门楼是平遥古民居中的又一大特色。精巧的设计和颇具风采的匾额显示了院主人宣传忠朴家风、表达心愿、激人上进的思想境界。      (4)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影壁是平遥古民居——尤其是高、中档民居——几乎家家都有的建筑附加物,目的是消灾祈富。不少的宅院内还建有门神龛、土地龛和门前的影壁(即照壁)以及上马石、拴马柱、石狮等。古城如酒,愈陈愈醇。深幽的巷道、破旧的房屋以及路边聊天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市井生活画卷。      平遥传统民居在封建礼制观念的束缚中,承袭着早期的营造思想和手法,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至今保持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源于华夏民族先民们在黄土高原创造的“凿石为窑”的住宅文化,平遥城内传统宅院里的主体建筑,往往以砖窑洞为主并在窑洞前加廊,甚至在窑顶再筑木构楼房。无论居家庭院,还是市曹店铺,每座主体建筑,多为抬梁式木构架,屋面覆瓦封顶,单双坡瓦顶并存,屋身砌墙。在绝大多数的屋顶上檐前加有插飞,它保证了屋檐有伸展,为屋内的采光提供了条件。      平遥民居的结构与造型在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城里是见不到的,而与明清时皇家的室宇框架却有几分相近。难怪人说平遥是“小北京”,看来建筑物便是证据之一。      在房屋建造中,凭借举架的巧妙处理,在屋面上形成了秀丽的反曲线,创造这一美感的古代平遥的建筑师们,比起别处甚至京城中的建筑师似乎也技高一筹。平遥四季温差较大,传统的房舍都筑有厚墙,以御寒暑;另外里墙用土坯垒成,外墙用青砖砌筑,谓之“里生外熟”,这样的墙壁更加保温。      由于当地盛产烟煤而缺无烟煤,传统宅院的居室里都筑有土炕,通炕有灶火,兼供造饭和冬季取暖。受长期以来世俗观念的影响,古时每个家庭的住所多为若干单位建筑,以供数世同堂。每个建筑群体,往往向纵深排列,形成了纵长方形、且布局上严谨对称的院落——深宅大院。内向的民族性格,使人们都喜欢具有层次渐进的数道宅门,从街道到房间,逐步过渡,逐步形成一个小气候,最后获得自我的天地,那就是人常说的“家”,平遥人则一向称为“眷舍”或“居室”。      城内院落多为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四合院,厢房间的距离小于正房的通面阔,院落的建筑又总是向纵向发展。房屋的紧凑,正好减弱了风沙的侵袭;房间之间距离的缩小,又方便了族人间、邻里间的来往,从而增强人与人的凝聚力。封建易学理论在平遥的民间建筑中远不是添加物,而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民居建筑上的每一个构件,几乎无一不加装饰,凡是装饰品又无不具有功能性。商业性的店铺建筑与居家庭院建筑同源于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文化,建筑物以正中为尊,以左首为上,在房舍的配置与使用上主从有序,尊卑分明。      至今,平遥古城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古店铺仍有3700处之多,它们在2.25平方千米的古城池内泰然处之,人们居住其间,无不感到爽朗、舒展、如意、安详。

侯王宾故居外景 小巷深处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