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寺
镇海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千米的山坡上,海拔1600米,寺侧有一清泉,四季常流,名叫海底泉。相传海底泉为海眼,龙王的第九子贪恋一位民女,横溢成灾,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萨为了拯救生灵,便用文殊寺的大铜锅盖住海眼,又在铜锅上建了一座覆钵式的砖塔,镇海塔之名由此而来,而这座寺院也就称为镇海寺了。 镇海寺风景秀丽,坐西向东,奇峰拥抱,青松掩映。寺前小丘,草木葱茏,小丘两旁,清流淙淙,流水之侧,又有坡路,成八字形汇于寺门前。 镇海寺创建于明,占地162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前院、后院、南院三部分,共有各种建筑100余间,皆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后的式样。天王殿内正脊坊下题记有“大清康熙四十九年岁次庚寅孟夏吉日旦,敕封清修禅师乃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鼎增监错奉旨重建,住持朋错垂旦谨志”。 前院中轴线上有三层殿宇。第一层天王殿兼山门,面宽三间,13.4米,进深7.7米,单檐硬山顶。左右配钟鼓二楼。殿内两旁是怒目凝视的四大天王,正面置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背后为精明强悍的石雕韦驮菩萨。第二层大雄宝殿,面宽三间,15.6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又为转角殿。殿内正面佛坛上供“横三世佛”,中为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像通高1.7米,均为木雕,一色金妆,背饰圆光,顶结螺髻,眉显白毫,两耳垂肩,面相方圆,眼观鼻,鼻观心,超脱了喜怒哀乐,摒弃了七情六欲,凝神入定,妙相庄严。释迦牟尼佛身旁塑有其两大弟子阿难、迦叶。三世佛背面塑送子观音,高1.8米,两旁为善财、龙女。第三层观音殿,亦称三大士殿,面宽五间,19.2米,进深10.8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外悬木匾一块,上书“性目净果”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悬木匾两块,一块上书“金光轮藏”,为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书。一块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匾,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下旬为镇海寺写的四首七绝。殿内正面佛坛中间塑观音菩萨,左边塑文殊菩萨,右边塑普贤菩萨。这三尊塑像,通高1.9米,顶有螺髻,鼻下有浓郁的胡须,一副年高历深之态,好像是在山中修行多时,而终于得道的形象。这种塑像表示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资历深远、性格稳重刚毅。另外,左边还塑有绿度母。 “度母”为藏传佛教女神名,传说为观音菩萨本尊,以颜色区分,现为二十一相,以白度母、绿度母最为常见。右边塑白文殊菩萨,塑形别致,左腿下垂,右腿上盘,横坐于卧狮背上,除菩萨之冠、坐狮尾巴和肩膀两侧之花外,通体白色。 后院居高,院门脚下前有照壁、木构牌楼。院内并列两殿,南面是宣教殿,现已破烂不堪。北面的殿也已破烂,内有砖砌地窟。 南院又称永乐院,由于院内有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灵塔,所以又称塔院。整座灵塔由塔基、须弥座、覆钵式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由大型石条叠成,呈四方形,高约1.3米。在塔基上矗立着汉白玉砌成的灵塔,塔身通高9米。灵塔的须弥座为八角形,须弥座的下部雕刻着假山与波浪。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着“八相图”:下天入胎、太子降生、四门出游、逾城出走、修法成道、初转法轮、战胜魔军和涅槃示寂。这八幅浮雕图案从塔身南面始,从右侧绕塔一周。在这八相图浮雕中,释迦牟尼及弟子、摩耶夫人、侍女、卫士、牧牛女、魔军和各种动物,形象生动,雕刻精细,具有中国化的风格,为清代石雕艺术精品。在须弥座束腰转角处,雕刻着四尊托塔金刚力士,袒胸露腹,呈半蹲式,有的一手撑腰,一手高举,有的双手高举,一起承托着塔台。他们胳膊上和脸上的肌肉高凸,显出一种朴实、威武的气势,且具有蒙藏风格。须弥上枋,还雕刻着祥云和花卉图案。塔身底部还雕刻着金刚圈、念珠和一层仰莲。塔身正面中间,雕有一个佛龛,龛中以高浮雕手法雕刻着三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姿势,中间一尊佛像的左手为禅定印,右手为触地印,当为释迦牟尼。左边佛像双手作禅定印,可能是金刚藏佛。右边佛像左手在胸前托着一个宝瓶,右手作触地印,可能是宝光佛。在佛龛周围还刻着著蒙藏式菩萨装的八大菩萨:文殊、观音、弥勒、金刚手、虚空藏、除障盖、普贤和地藏菩萨。塔刹下部为亚字形刹座,上面是十三级相轮,上安由覆莲和宝莲组成的铜制鎏金塔刹。相轮两侧镶有铜制鎏金垂带,上铸祥云图案。 三世章嘉灵塔,结构严谨和谐,气魄庄严高洁,雕刻精美生动,是一融汉、蒙、藏和印度风格为一体的汉白玉的覆钵式灵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名叫若必多吉,甘肃凉州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被确认为二世章嘉转世灵童,成为章嘉呼图克图三世。三世章嘉在乾隆十五年(1750)以后的36年间,差不多每年4月至8月到五台山闭关静坐。起初,住在上善财洞、金刚窟、菩萨顶,以后就住在镇海寺,弘法著书,为清廷诵经祈愿、延寿禳灾。在五台山卓锡其间,曾4次陪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三世章嘉在五台山圆寂后,乾隆皇帝以7000两黄金制造了一座镶嵌无数珍宝的金塔,把章嘉国师的灵骨安放于塔瓶内,置入地下石窟,而在别外建了供后人瞻仰的汉白玉灵塔。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中,五台山是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文殊道场。汉地佛教僧人多穿青色衣服,因此称为“青衣僧”,青衣僧居住和管理的寺庙便称为“青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在我国西藏地区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藏传佛教最主要的流派是明代高僧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格鲁派僧人头戴黄色僧帽,故亦称其为“黄教”。五台山现在的喇嘛寺院都是属于格鲁派的黄教寺院,黄教寺院亦称黄庙。 金刚密迹,又作密迹才士、金刚力士、执金刚神,为守护佛法的夜叉神或夜叉王。以其身、口、意等速疾隐秘难知,故旧译为密迹。又以其亲近佛,乐闻佛之秘密事迹,故称为密迹。此神执金刚杵守护佛法,故又称金刚神、金刚手。一般为寺院山门两侧之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