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动荡与战乱
东汉末年,政府腐败,宦官当权,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大爆发。黄巾起义的领导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医学和巫术很有研究。汉灵帝年间瘟疫流行,张角带着两个弟弟深入灾区,以治病为由,开始传教活动。他们用咒语、巫术为人们治病,利用人们的迷信招收了大量弟子。不久,创建太平道,发展了几十万信徒。之后张角号召他们推翻东汉政权,以黄色头巾为标志,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东汉统治者急忙调集各地军阀镇压起义军。 破虏将军董卓奉命讨伐张角的黄巾军。而黄巾军的一部号称白波军,进攻太原郡和河东郡,并杀死了并州刺史。公元189年,因为镇压起义军有功,董卓被封为并州牧,命其镇守并州,这时人人都预见到大汉王朝即将倾覆。后来汉政府又让董卓将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拒不奉召,屯兵河东,静观其变。 不久汉灵帝死了,大将军何进联合袁绍密谋诛杀宦官,而何太后不许,于是袁绍就暗中召董卓进京,一来胁迫何太后,二来稳定京城局势。而董卓还没进京,宦官张让就设计杀了大将军何进,于是袁绍马上进宫诛杀宦官,控制朝廷,但宦官劫走了少帝刘辨以及陈留王刘协,逃出京城,正巧遇到了董卓兵马,董卓救下少帝,一同回到洛阳。这时京城大乱,董卓趁机夺取了大将军何进的兵马,又指使大将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军队,完全控制了京城的军队和局势。手握兵权的董卓,胁迫众大臣,废掉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自封相国,独揽朝政大权,并逼走了袁绍、曹操等人。 就在董卓进京之际,白波军又趁机攻占了河东郡,并联合南匈奴进攻其他地区。董卓听说后马上派部将牛辅前往镇压,击败了白波军和南匈奴。于是河东郡归董卓管辖。 公元190年,袁绍、曹操等联合各州军阀,以勤王除奸为名,举义兵讨伐董卓。董卓抵挡不住,联军兵临洛阳城下。董卓索性一把大火烧了洛阳城,带着皇帝迁都长安。联军占领了一座空城,而各军阀之间也矛盾凸显,不久联盟瓦解,各自为战。董卓在长安颐指气使、骄横跋扈,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大臣们敢怒不敢言。董卓为人残暴多疑,曾经向贴身亲信吕布扔出手戟。吕布又与董卓妾室私通,心中十分不安,于是与大臣王允合谋,设计杀死董卓,夺取了长安城。而一个月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到长安,长安孤立无援,吕布败走,长安和汉献帝又被李傕、郭汜控制。然而李傕、郭汜更加暴虐,汉献帝危险重重,真是才脱虎口,又入狼窝。 公元196年,董承、杨奉趁李傕与郭汜火并之机,带汉献帝逃出长安,路经河东,张扬派兵接应。献帝封张扬为晋阳侯。 张扬原为并州军吏,后来何进派张扬回并州募兵,张扬在上党募得士兵上千人,屯驻在上党。后来董卓之乱,张扬便依附于袁绍。汉献帝回到洛阳,见洛阳一片废墟,正赶上曹操派兵接应。于是曹操把献帝迎至许昌,曹操被封为丞相,从此挟天子已令诸侯,而并州从此开始陷入了曹操和袁绍的长期争夺战中。 董卓死后,袁绍乘势夺取了并州,派外甥高干任并州刺史。袁绍四世三公(祖上四代人都位列三公,三公是政府中权力最高的三个官员),地广势众,以青、冀、幽、并四州雄踞北方,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而占据河南地区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早有争夺天下之心,早晚要与袁绍一争高下。公元199年,袁绍举十万精兵直指许昌,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 袁绍先派优势兵力出击几个黄河险要,保证大军可以平稳渡过黄河,而曹操采取分散对方兵力的策略,分别在白马和延津击溃袁绍先锋。袁绍虽然初战告负,但凭借兵力优势,进驻官渡,与曹操主力对峙。双方对峙三个月,曹操补给困难,粮草即将耗尽。这时谋士荀彧给曹操信心,让他继续坚持等待时机。不久袁绍谋士许攸叛归曹操,建议曹操轻兵袭击袁绍屯粮的乌巢。曹操果断出击,亲率骑兵成功偷袭乌巢,烧毁了粮草。见乌巢起火,袁绍不救乌巢,却命大军进攻曹操营垒,曹军防御得当,袁军久攻不下,乌巢粮草又被烧毁,于是军心涣散。曹操乘势追击,大破袁绍。 官渡之战后,曹操曾想向南讨伐刘表,荀彧劝谏:“现在袁绍刚刚失败,众叛亲离,应该乘此时平定北方。如果我们远征荆州,袁绍收拾残部偷袭我们,那样就有大麻烦了。”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屯兵黄河南岸,准备平定北方。公元202年,袁绍郁郁而终,曹操马上挥师北伐。与袁绍三子袁尚相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袁尚为了阻止曹操北上,想控制河东地区。袁尚派并州刺史高干等率军数万,并纠集南匈奴的军队攻击河东地区,同时还召关中地区的马腾、韩遂作为外援,夹击河东,形势对曹操非常不利。曹操先派钟繇围攻驻守在平阳的南匈奴部队,并切断了南匈奴与马腾的联系。钟繇又派傅干去关中游说马腾。马腾此时举棋不定,傅干见到马腾说:“自古以来是顺德者昌,逆德者王,曹操现在奉天子诏,诛杀乱臣,是顺道而行;而袁氏违抗王命,联合匈奴,危害百姓,是逆天而行。将军现在首鼠两端,将来大局一定,必然先受其害。”马腾随即改变主意,援助曹操,于是派儿子马超,率兵数万与钟繇会师平阳。接着,在汾水河畔与袁尚军交战,一战告捷,斩杀了主帅郭援。南匈奴见势也投降了曹操。 河东之战后,曹操又乘势进军,围攻黎阳,又打败袁尚、袁谭(袁绍长子)。不久,袁尚与袁谭兄弟相残,发生火并。 袁谭派使者辛毗向曹操求援,希望曹操出兵攻打袁尚。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逐个击破。曹操继续进军,夺取了尹楷守护的上党粮道,之后又攻陷袁氏的大本营邺城、占领了整个冀州。冀州陷落使并州的高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先归顺了曹操。公元205年,高干听说曹操要北上讨伐乌桓,见有机可乘,便驻军上党的壶关口(山西黎城东北的太行山口),叛变曹操。曹操派大将李典、乐进前往讨伐。此时河内、弘农的叛军也纷纷响应,形势对曹操十分危急。而关中的马腾、韩遂又开始蠢蠢欲动,暗中与高干勾结。但两家要想联合,河东就成为了必经之路,因此河东的得失对当时的局势有着重大的意义。河东太守王邑,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深得河东百姓的爱戴,但他却不是曹操的亲信,心向朝廷,不一定事事都听曹操的。于是曹操决定召回王邑,准备另派得力的将官镇守河东。曹操就河东太守的人选问题向荀彧征求意见,荀彧推荐杜畿,说他“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于是杜畿成为了河东太守。 当时汉朝的郡守权力很大,相当于是镇守一方的诸侯,原太守王邑当然不愿意被征调离职,于是他一方面,派了几千兵马,阻断黄河渡口,不让杜畿入境上任;另一方面,派部下卫固和范先,分别去找钟繇谈判,表达民意,联名要求把王邑留下来。钟繇理所当然不会同意,反而严令王邑尽快交出印符,尽快上路返回许昌,由杜畿接任。卫固等人也因此十分不满,暗中与高干勾结,想叛离曹操。王邑一气之下,自己带着印符,跑到许都找汉献帝讲理去了。 钟繇是很有手段的人,他请求曹操派夏侯惇的大兵,消灭卫固和范先的部队,为杜畿扫清障碍,并护送杜畿上任。大军还没有开拔,杜畿认为没有必要动用大军,于是他说:“河东郡有三万户居民,大家都希望安居乐业,并不是都想跟着卫固作乱。如果大兵入境,河东百姓就会被卫固胁迫,死战抵抗。 如果夏侯将军不能取胜,那河东这一带的局势就乱了,再也无法控制;如果能够取胜,那么河东的百姓就会丧失殆尽。现在卫固等人,并没有公开反对朝廷,只是打着老太守的旗号拒绝新太守,并不敢真的杀害新太守。我不带兵马,单车上任,他们不敢和朝廷翻脸,只能假意接受我。我在河东待上一个多月,就能想办法制伏他们。”于是,杜畿不等大军出动,自己绕道黄河郖津渡,进入河东境内,单车上任。 河东郡掾卫固,与杜畿是老朋友,早就认识,有几分情面在。而中郎将范先,却和杜畿没有交情,一见面就动了杀害杜畿的念头。范先对卫固说:“想当老虎,却害怕吃人肉,那算什么老虎?现在不杀杜畿,必有后患。”卫固却犹豫不决。 范先为了警告、威胁杜畿,陆续杀害了郡主簿等三十几位下属官吏,然后观察杜畿。杜畿却唯唯诺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卫固见杜畿软弱可欺,也就取消了杀心,对范先说:“杀了他,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招来世人的唾骂,说我们杀害长官。看样子,我们是能控制他的,还是留着吧。”范先同意了,于是举行上任典礼,奉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为了进一步麻痹卫固和范先,郑重地表态:“卫氏、范氏,是河东的名门望族,郡里的大小事务,全要仰仗你们二位,我只是坐享其成罢了。但是,国家有国家的规矩,上下级的礼节不能废弃,有什么事,大家要一起商量才是。”卫固和范先都表示同意,杜畿于是给他们正式的任命,以卫固为都督,兼任郡丞和功曹;而全郡三千多名将校士兵,全由中郎将范先统领。这等于是把全郡的实权,全都给了卫固和范先。这两人放了心,便不再提防杜畿。 卫固、范先既然掌握了河东的实际权力,为了自己以后的安全,也为了在乱世中有所作为,他们就必须扩大军队。杜畿呢,不能公开反对,就用了一个阴损的招数,对卫固和范先说:“如果你们想干大事,就必须争取民心,让百姓支持你们。现在公开征兵,百姓们肯定认为快要打仗了,心里害怕。 兵还没有征到,百姓们就先逃亡了。不如动用钱财,不动声色地,陆续招募士兵。百姓们谁想要钱,谁就来当兵。”卫固、范先两个大家族,都是很有钱的,就同意了这个办法。招兵时,各处的将校,为了多吃空饷,都大肆舞弊,多报名,少招兵。结果卫固和范先花了许多钱,实际上没有征到多少兵。接着,杜畿又给卫固出了一个歪主意,他说:“人都是最顾家的,咱们手下这些将校掾吏,平时回不了家,心里都很埋怨。 不如给他们放放假,有事时再召集,也不会太困难。这是团结人心的一个办法。”糊涂的卫固为了收买人心,又同意了。 这样,卫固和范先的心腹爪牙,就被杜畿成功遣散了,而杜畿本人,私下里又做了许多游说工作,悄悄组建了一支自己的力量。 不久,河东郡周边地区的战乱就开始了。东垣(今山西垣曲县)的张白骑起义,高干军进入濩泽(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各郡的情况都比较糟,上党郡,各县长吏被杀;弘农郡,太守被囚禁。而在河东郡,卫固等人准备起兵响应高干,但将校已散,匆忙之间召集不起来。太守杜畿羽翼丰满,知道各县会支持自己,便带领亲信数十骑,逃离郡城,组织四千人的军队,找了一处城前坚固的县城拒守。卫固和范先带着自己的兵,伙同高干和张晟的部队,进攻杜畿,屡攻不下,又跑到各县抢掠,也没有什么收获。不久,曹操派张既到关中征讨马腾,亲自率领大兵围攻卫固等人的叛军,结果曹操大胜。高干和张晟败走,卫固、范先和张琰被杀。在杜畿的建议下,卫固和范先的党羽被曹操赦免,回家各操旧业。河东郡的局势,就算是平定了。河东郡没有经历太严重的战乱,早早地安定下来,人口、财产损失都不大。杜畿便开始行使其太守的权力,带领百姓恢复生产。 公元206年,曹操率大军越过太行山,进攻高干扼守的壶关城。城外三十里是壶关口,关口两峰相持,形似壶口。这时正是正月,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曹操行军到此,感叹路途艰险,写下了悲壮感人的名篇《苦寒行》。诗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旧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自古有道是:上党为天下之脊,壶关为上党之脊。上党倚太原,跨河朔,是河东地区的屏障,壶关则为河朔之地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曹操不惜用重兵夺取上党,倾全力围攻壶关城。高干知道壶关城难以久守,于是留部将守城,自己逃奔南匈奴。南匈奴单于不接受他,又去投奔荆州刘表,在途中被曹操人马所杀。壶关被围困三个月,孤立无援,官兵便打开城门投降曹操。从此河东、并州全境被曹操完全控制。 河东和并州的平定为曹操最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同时高干的消灭结束了山西地区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山西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平稳发展的大好时期。 河东和并州平定后,曹操正式委任杜畿为河东太守,梁习为并州刺史。梁习和杜畿治理并州期间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最好的发展时期。他们的政绩受到当时山西人民的交口称赞。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父亲杜延年曾任御史大夫,杜畿年轻时曾任京兆的功曹,后因断狱公子,被提拔为汉中府丞。天下大乱之时,杜畿归隐荆州,后来投奔曹操。被荀彧推荐当了河东太守,帮助曹操平定了河东叛乱。 战乱后的河东市镇荒凉,村落凋零,到处是残垣断壁,饥民四野。杜畿看到这些情况,采取了以宽为政、以德化民的政策,实行无为而治,来安抚百姓,治疗战争带来的创伤。百姓中有了矛盾,来诉讼打官司的,杜畿不用严酷的刑法,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给百姓讲道理,劝说百姓回家反思,自己寻求调解的方法。这样就激发了百姓的良知,都自责道:“有这样爱民的好太守,我们为什么不听他的教诲呢?”于是百姓之间的纠纷、矛盾,父老乡亲们都能自相规劝,诉讼越来越少,社会也安定了。在此基础上杜畿又制定了一套发展生产的措施,鼓励百姓发展畜牧业,多养牛马,并对牛马的管理立有章程。河东的生产秩序逐渐恢复,经济迅速发展,百姓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官府也积攒了一定量的钱粮。 人民富足了就要兴办教育,因为处在乱世,除了文化教育,还得重视军事培训。于是杜畿在冬天农闲时,召集青壮年男子搞军训。另外又开设学校,亲自担任教授,传授儒家经典,在整个河东郡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转变。当时很多名士也都出自河东,当时有“豪杰之士,皆出幽并”的说法,有名的经学博士乐详就是出自河东。这都是杜畿兴办教育、教化民风的功劳。杜畿不仅爱民如子,为政有道,而且不畏权贵,品德高尚。当时平虏将军刘勋,是曹操的亲信,朝廷大臣没有人不怕他,纷纷趋奉于他。刘勋知道河东富足,又盛产大枣,就写信叫杜畿送他一些枣,杜畿在回信中婉言拒绝。后来,刘勋犯法被诛,家也被抄了,曹操看到了杜畿给刘勋的回信,感叹道:“杜畿可谓‘不媚于灶’者也。”(“不媚于灶”典故出于《论语》,指不阿谀权贵。)河东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曹操的统一事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河东成为了曹操平定北方最重要的后方基地。 曹操西征韩遂、马腾时,驻军蒲坂,与敌军相持多日,军粮全部由河东郡供给。等曹操削平叛乱,得胜班师时,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曹操因此大为表彰杜畿。曹操征汉中张鲁时,从河东调派五千人运输军用物资,但是路途艰险,他们就在路上自相鼓励说:“人生有一死,不可负我府君!”千里运粮,艰苦转战,五千人从始至终没有一人逃亡。由此可见杜畿教化民风,深得民心。后来曹操特意嘉奖杜畿,并把河东作为股肱郡(股肱,股是大腿,肱是手臂,用来比喻得力和重要的)。 后来魏文帝曹丕登基继位。在战乱年代,人口稀少,妇女便成了重要的资源。魏国曾经下令,要求各郡征集寡妇,分派到妇女少的地区,婚配生育。各郡的太守们,为了在文帝面前表现政绩,就尽可能多地征集本地寡妇。有些寡妇已经再婚了,他们也要把人家拆散。一时间,妇女们背井离乡,怨声载道。 杜畿在河东,也必须遵守朝廷的法令,但他只征集那些真正的寡妇,所以每年都送得很少。后来,杜畿升官到朝廷,赵俨继任河东太守,送的寡妇一下子就多了起来,魏文帝曹丕责问杜畿:“以前你送得那么少,我还以为河东没有寡妇。现在为什么又多了起来?”杜畿正颜厉色回答道:“我以前征集的寡妇,都是死人妻。现在赵俨征集的,都是活人妻!”曹丕和周围的人一听,脸色大变了。后来文帝曹丕派杜畿制造御楼船,杜畿亲自在淘河试船时,不幸遇到风暴,船沉人亡,杜畿享年62岁。杜畿在河东郡,共当了十六年太守,史书评价其政绩为“常为天下最”。 梁习字子虞,陈郡人(今河南柘城县)。公元207年,被曹操正式任命为并州刺史。当时刚刚平定高干叛乱,土地荒芜,生产废滞,而并州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匈奴和鲜卑的侵扰,北部军民忌惮匈奴势力,纷纷前往依附。并州境内豪强乡绅拥兵自重,修建城堡据点,割据一方,肆虐百姓,横行乡里。梁习到任后,看到形势不容乐观,首先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对于地方豪强一面打击一面拉拢。把顺从的豪强军队召集起来,改编整顿,组建成并州军,并让豪强在其中担任职务。对那些罪大恶极,拒不从命的,就用武力严厉镇压。对于匈奴、鲜卑的势力,梁习在没有足够力量用武力征服的情况下,采取了怀柔抚慰的政策。在此政策下,鲜卑首领育延主动要求通商互市,梁习特意开放一座空城作为商城,提供贸易场所,但又恐鲜卑骑兵会危害百姓,便命令各郡县做好防务工作,然后自己与州治中等官吏率领军队前往交易商城,维护贸易公平,保障两族人民的利益。这时负责管理市场的官吏将一个鲜卑士兵抓了起来。育延得知后大惊,以为汉人突然变卦,命令所以鲜卑骑兵搭箭弯弓,将梁习的州府包围起来,要求释放鲜卑士兵,当场的吏民一时惶怖不知所措。梁习则缓缓地把负责管理的官吏叫来,问其抓捕鲜卑士兵的原因,官吏禀报该鲜卑士兵强行抢夺百姓财物。于是梁习招育延出来谈判,梁习当场责骂道:“你们胡人自己先犯法,官吏却不曾侵犯你们,你怎么敢命令骑兵来恐吓我方?”之后竟将犯罪的鲜卑士兵当场斩杀,其余鲜卑人都大惊失色不敢乱动。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鲜卑人抢夺百姓的事发生。这样恩威并施之后,并州归附朝廷的人数以万计,基本肃清了并州境内的地方豪强势力,境外也得到了安宁,并州土地上开始有了秩序,百姓安心于农桑耕作,颁布法令也都能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 公元217年,曹操攻取汉中后回师长安,留下骑兵都督太原乌桓王鲁昔,让他率军屯池阳,在卢水做好防备工作。鲁昔有爱妻住在晋阳。鲁昔十分想念妻子,又恐日后无法回去见面,于是率领五百骑兵擅离职守回到并州。到达并州后,鲁昔留下骑兵藏于山谷间,而自己单骑独入晋阳,偷偷地带其妻出城。 州郡官吏发觉后因惧怕鲁昔,不敢追击。梁习知道后命令州从事张景招募鲜卑骑士使追击鲁昔。鲁昔的坐骑负重行迟,未来得及与其部众会合,就被鲜卑骑士赶上射死。曹操先前听闻鲁昔擅离职守,十分担心他日后会成为北方的匪患;后又听说梁习已派人将其斩杀,曹操大喜,于是表彰梁习前后的功劳,封为关内侯。 公元213年,曹操称魏公,将十四州并为九州,并州并入了冀州。并州建制废纸后,曹操对并州地区的鲜卑、匈奴、乌桓等继续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南匈奴迁居内地以来,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人口繁衍的很快,迅速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曹操平定并州后,匈奴归顺曹操。曹操将他们编入户籍,分为五部,各自为治。其目的是为了让匈奴固有的政治体系瓦解分而治之。这个政策废除了匈奴一百多年来的单于王侯系统,改变了单于部落军事贵族首领的性质。但是五部的设置并没有从根本上瓦解南匈奴的民族共同体,南匈奴本身还是有相当大的凝聚力。五部之中北部有四千余户,居住在新兴郡(今山西忻州),首领为匈奴左贤王刘豹。刘豹死后,儿子刘渊继承了父亲左贤王的职位。刘渊字元海,自幼喜爱读书,以当时的名士崔游为师,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常对人们说:“一物之不知者,周君子之所耻也。”后来司马炎已经代替曹魏登基为帝,是为晋武帝,定国号为晋。司马炎封刘渊为匈奴北部都尉。司马氏虽然趋于统一全国,但是四方并不安定,叛乱时有发生。这时,刘渊自称冒顿单于的后人,因为当初高祖刘邦曾与冒顿单于结为兄弟,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冒顿单于,而匈奴人遂母姓,因此自己姓刘。随后统帅匈奴五部,势力不断壮大。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各地贵族官僚纷纷卷入到混战之中,而此时成都王司马颖与东海王司马越把这场战争推向了高峰,于是北方各少数民族势力迅速分成了两大派,以匈奴刘渊、羯族石勒为代表的支持司马颖,而以鲜卑拓跋、乌桓为代表的支持司马越。司马颖封刘渊为冠军将军。此时,中原征战不断,并州的汉族百姓逐渐向江南迁徙,改变了并州胡汉势力的分布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匈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刘渊趁此机会与宗族开始策划“兴邦复业”,举兵反晋。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对其族人说:“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轩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宗族都表示赞同。 不久,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安北将军王浚联合进攻司马颖。 司马颖想以匈奴为外援,遂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事。刘渊托称要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于是返回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区)。刘渊回到离石后,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二旬之间,拥众五万。 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立妻呼廷氏为王后。署置百官,以从祖父刘宣为丞相,恩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为太尉,建立汉国。并州刺史司马腾闻讯,忙率兵前往镇压,部将聂玄与刘渊战于大陵(今山西文水),聂玄大败,司马腾大为恐惧,遂率并州三万余户下山东。刘渊乘胜进军,接连攻下法氏(今山西高平)、屯留(今山西长子)、中都(今山西平遥)等地。 西晋永兴二年(305),司马腾再次出兵讨伐刘渊、部将司马瑜、周良等驻军汾阳,刘渊派武牙将军刘钦等前往阻击,前后四战四捷,刘钦大胜而还。这年离石发生大饥荒,刘渊派太尉刘宏、护军马景等驻守离石,自率大军开赴上党壶关。永嘉元年(307),司马越为太傅,进表原并州刺史司马腾为东燕王,以刘琨为并州刺史。由于饥荒与战争,此地百姓难以生存,吏民万余人由李恽等率领,随司马腾流亡冀州,组成“乞活军”。刘琨到并州后,留居并州的汉族居民不足两万。刘琨只好到上党组织军队,受到刘渊部将刘景的攻击,在上党无法立足,遂转战至晋阳。其时,侍中刘殷、王育等向刘渊进言说:“殿下自起兵以来,已历数载,但仍偏守一方,王威未震。如能集四方兵力,并力一战,拿下河东,建立帝号,再挥师西南,攻克长安,然后以此为都城,征发关中之兵,取洛阳,灭西晋则易知翻掌了。这也正是高祖皇帝创立基业的方略。”刘渊听了大喜,遂发兵攻克了蒲阪(今山西永济)、平阳据有河东全境。这时,中原起义的汲桑、王弥、石勒及鲜卑陆逐延等都纷纷归降刘渊,迅速在并州形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晋的巨大浪潮。 永嘉二年(308),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国号为汉。 宗室刘氏以亲疏远近为等级,都封郡县王,异姓以功勋谋略为等级,封为郡县公、侯。以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刘和为大司马,刘欢乐为大司徒,呼延翼为大司空,呼延攸为宗正。 从刘汉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实际组成来看,政权无疑是建立在刘氏宗族和五部贵族基础上的。但从刘汉政权的建国纲领和政权建制上看,体现了匈奴长期与汉民族人民共处,汉匈融合的许多特征。 三国魏末年,司马氏独揽大权,并州的太原、上党、乐平、西河、新兴、雁门以及司州的河东、平阳等八个郡被封给了晋公司马昭。后来司马昭又升为晋王,并州之地从此成为司马氏的心腹之地。永嘉元年(307),原并州刺史司马腾升任车骑将军,于是刘琨接任并州刺史兼领振武将军、匈奴中郎将。 此时并州境内匈奴、鲜卑争相割据,并州南部以及河东、平阳上党等地已经完全被匈奴汉国所控制,北部雁门、新兴等地被鲜卑控制。刘琨所管辖的只有晋阳一地。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今河北定县)。刘琨出身名门,传说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祖父做过相国参军,父亲做过光禄大夫。刘琨少年时就才知出众,胸怀大志。曾经与好友祖逖(东晋北伐名将)一起生活,探讨国家大事每次都慷慨激昂。传说他们为了报效国家,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舞剑练功,十分刻苦,由此引出了“闻鸡起舞”的佳话。二十六岁便做了司隶从事,与当时的名士文人交往,他的辞赋文采常被这些名流称赞。 接任的刘琨从壶关进入并州,沿途见到百姓流离失所,扶老携幼地准备离开并州,逃离战乱,心里十分感慨,决心要平定并州战乱。刘琨在上党招募军队,得到了一千多人,然后辗转进入晋阳。此时的晋阳城已经是一座空城,尸骨遍地,一片狼藉。并州的百姓由于饥荒和瘟疫大多追随司马腾迁往冀州了,剩下的不到两万户。而并州各地被少数民族势力割据,刘琨几乎是四面临敌。在这种情况下,刘琨一面上书朝廷请求调拨粮食、棉花等补给品来安抚百姓,一面带领军民除掉杂草,开垦土地,埋葬尸骨,进行生产自救。在刘琨的治理下,百姓生产基本得到恢复,原本满目疮痍的并州大地上又出现了生机。 当时并州周围的军事形势更为复杂,南面的匈奴汉国刘渊和羯族石勒是主要的敌对势力;东面是幽州刺史王浚,王浚早有二心,但是还没有公开反叛西晋,因此处于中立;只有北面的鲜卑首领拓跋猗卢与刘渊等敌对,是刘琨可以利用的力量。 但刘琨正处于刘渊和石勒前后夹攻之下,处境极为不利。 公元308年,刘渊对平阳、上党、晋阳等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刘渊派儿子刘聪驻守太行山,自率大军进攻平阳,平阳太守兵败出逃,于是平阳被刘渊占领,并迁都于此。而河东太守全力抵抗,最终战死沙场,河东也落入刘渊手中。这时割据上郡的鲜卑人也投降了刘渊,刘渊一时间军势大震。刘琨于是调集军队,联合鲜卑猗卢进攻壶关,随后取得。次年,刘聪又命令石勒为帅,全力争夺壶关。刘琨部署防御,司马越也急忙派大军增援,与刘聪部队在长平遭遇,被刘聪打败。于是刘聪率兵长驱直入,连破屯留、长子,壶关守军陷入孤立无援,于是举城投降。 此时新兴的匈奴也向刘渊投降,刘聪腹背受敌,形势极为严重,刘琨留一定部队守卫晋阳,亲自率领军队前往新兴镇抚。刘聪趁机派兵袭击晋阳,但被晋阳守军击溃,刘琨此时也回到晋阳,于是刘聪数万大军包围了晋阳。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军硬拼,必然兵败城破,于是一面严密防守,一面修书请求援军。过了七天援军还未到,城内粮草不济、兵士恐慌万状。刘琨登上城楼,俯眺城外敌营,冥思苦想对策。 刘琨精通音律,忽然他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下令会吹卷叶胡笳的军士全部到帐下报到,很快组成了一个胡笳乐队,朝着敌营那边吹起了《胡笳五弄》。乐队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个个思乡心切,军心浮动。刘聪见士兵个个无心征战,而此时,刘渊正急着进攻洛阳,调刘聪军队南下助阵,于是带兵撤离,解除了对晋阳的围攻。 公元310年,刘渊病逝,太子刘和继位,而四子刘聪杀死刘和,自立为帝。刘聪自幼好学,少年时已经通晓经史百家,又对对孙吴兵法尤为精熟,而且武艺过人,善于骑射,是难得的文武全才。同年,鲜卑一部投降了匈奴汉国,刘琨为了稳定并州局势,与鲜卑拓跋猗卢部联合,进攻鲜卑降部。之后刘琨正式确立与拓跋猗卢的联盟关系,并上书朝廷,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代郡公,鲜卑代国从此建立。而刚刚称帝的刘聪任命石勒为并州刺史,于是在并州境内出现了两个刺史长期对峙割据的局面。 这年十月,石勒军队长驱进入洛川,直逼洛阳。刘琨请求司马越出兵一同讨伐石勒。而当时司马越正在进行内部兼并的战争,无暇兼顾。不久,石勒率兵渡过黄河,进军洛阳,而西晋朝廷诸王正联合进攻司马越。抵御刘聪的官军战败十二次,西晋形势急转直下,刘聪和石勒军兵临洛阳城下。拓跋猗卢此时乘机要挟,要求取得并州北部的土地,刘琨不得已答应。不久刘聪、石勒联合攻破洛阳,杀死了三万多人,俘虏了晋怀帝,将他迁到平阳。西晋政府奉秦王司马业为太子,并迁都长安。听说洛阳陷落,中原的部分士族南下江南,拥护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了政权。而刘琨等人没有南下,仍然作为并州刺史留守晋阳,继续抵抗匈奴汉国。但是,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了匈奴汉国的控制中,于是刘聪紧接着就展开了对晋阳的进攻。 刘琨出身士族,本性奢豪放纵,声色犬马,积习很深,但不善用人,史书称他“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归降的不少,但是离开他的也不少。当时刘琨属下有名叫徐润的,精通音乐,因此受到刘琨的赏识,署他为晋阳令。徐润得宠后骄横放纵,常常干预政事。奋威将军令狐盛生性耿直,常因为此事劝谏刘琨,但刘琨不听。徐润因此对令狐盛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在刘琨面前诋毁令狐盛,说他要劝刘琨称帝。忠心耿耿的刘琨哪容得下令狐盛这样说,大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令狐盛杀了。刘琨因此铸成大错。令狐盛被无端杀害后,其子令狐泥便投奔刘聪,此时刘聪正组织兵力准备进攻晋阳,马上以令狐泥为向导,命儿子刘粲、刘曜率大军进攻晋阳。刘琨闻讯后,急忙派部队阻击,又向拓跋猗卢请求发兵增援,猗卢虽派出了援兵,但还没有赶到晋阳,阻击部队已经战败,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韦已举城投降了汉国。刘琨父母也被令狐泥杀死了。刘琨率领残部逃奔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南)。 刘聪取得了晋阳重镇后。冬季,拓跋猗卢命令儿子拓跋六修和侄子拓跋普根率领先头部队进攻晋阳,接着拓跋猗卢又亲自率兵二十万与刘琨会兵围攻晋阳。拓跋六修在汾河东岸一战大败刘曜,刘曜坠马受伤,被部下所救,从蒙山逃亡平阳。而后拓跋猗卢又在蓝谷(今山西寿阳县境内)大败汉军,生擒了晋阳太守刘丰,杀敌三千多,收复了晋阳。拓跋猗卢又赠送了大量的牲畜给刘琨,让他用来安抚晋阳的百姓,并留下部将帮助刘琨镇守晋阳,自己率大军返回代郡。 公元313年,刘聪在平阳杀害晋怀帝司马炽。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邺即位为愍帝,大封百官,并决定对匈奴汉国发动总攻势,收复中原。愍帝命琅琊王司马睿主持陕东诸军事,诏发三路大军进攻汉国,东路由司马睿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洛阳,西路由司马保率秦、梁、雍三州大军三十万人进攻长安外围,北路发幽、并二州十万大军进攻平阳。这年六月,北路刘琨与鲜卑猗卢会兵晋阳,决定依诏进攻平阳,于是兵分两路,一部由刘琨亲自率军循西河(黄河南北流向)南上进攻西平(今山西临汾市西),一部由猗卢率领直捣平阳。刘聪闻讯后,急调主力防守平阳,命汉国大将军刘粲阻击刘琨,骠骑将军刘易阻击猗卢,荡晋将军兰阳助守西平。刘琨、猗卢两支北路军在汉国军队的严密防备下,推进受阻,被迫退兵。晋愍帝的东、西两路大军的进攻也因司马睿拒绝出兵也被迫中止。西晋从此再也无法组织对匈奴汉国的大规模进攻了。 中原地区的王浚和刘琨是石勒的主要对手。但自洛阳被匈奴攻陷后,王浚势力正在积极策划另立朝廷。而王浚的这种行为必然为刘琨所不容,因此,刘琨无法与王浚形成坚固的联盟,共同对付石勒,使石勒有机可乘。 石勒想吞并王浚,但又摄于其实力,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采纳谋士张宾的计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于是派使者携带了大量珍宝财物,谦辞致书王浚,推尊王浚为天子,并表示愿意臣服于他,请求王浚封他并州牧。王浚昏庸,不辨真伪,还拒不接受部下的规劝对石勒的话深信不疑,解除了对石勒的防备。同时,石勒又利用王浚和刘琨之间的矛盾,派使者送信给刘琨,说过去得罪于晋朝,现在王浚有不臣之心,希望与刘琨结盟,共同讨伐王浚来赎罪。刘琨看后大喜过望,遣散了与拓跋猗卢正在集结准备讨伐石勒的部队,使刘琨不但不助王浚,反而给予石勒以进军的便利。 石勒见稳住了刘琨,一切准备就绪,就在公元314年三月,陈兵易水(今河北易县),亲自前往拜见王浚,假装是来奉王浚称帝的,王浚部下劝王浚应该设兵防守,王浚不听,还设宴款待石勒。席间石勒在众目之下与王浚妻子并肩而坐,并当众斥责王浚,随即突然发难,派士卫抓了王浚,将他斩于襄国,并迅速占领幽州。王浚军群龙无首,被石勒军斩杀了上万人,王浚在冀州、幽州的地盘也全部落入石勒手中,王浚势力随之瓦解。石勒一路凯歌相继夺取了青、豫、兖三州,这样并州的刘琨成为了西晋政权在北方的最后一个堡垒,处于四面夹击的形势下。 公元316年,鲜卑拓跋猗卢内部发生王位争夺,拓跋猗卢被其长子六修所杀,不久六修又被普根消灭,拓跋猗卢的旧部归顺刘琨。同年,平阳又发生了大蝗灾,灾民有许多流入了晋阳。这两件事的发生本来应该增大刘琨的势力,利于他在并州的立足,但由于他处置失当,反而陷入了困境。首先刘琨对流亡到晋阳的百姓没有采取招纳安抚的政策,而当时石勒却在并州范围内招纳流民二十多万。 不久,石勒围攻刘琨下属的乐平(今山西昔阳县沾城),太守韩据向刘琨求援,刘琨准备率领新归附的猗卢旧部进攻石勒。当时将领箕澹劝刘琨说,这些部众有的是鲜卑人,有的是晋人,但皆久沦异域,未习明公之恩信,恐怕现在难以使用。 不如暂且收谷积粮,闭关守险,积蓄实力,待这些人服化感义后再用之。但刘琨不听,尽其全部兵力倾巢而出,命箕澹率步骑两万为前锋,自己则率大军屯驻于广牧(今山西天镇)。 石勒派孔苌为先锋,自己率领主力事先在山上设下了两处伏兵,孔苌率轻骑与箕澹军接战后。战不多时,便诈败退兵。 箕澹不知有诈,纵兵追击。待其部队进入埋伏圈后,石勒大军自两侧山上呼啸而下,与孔苌前后夹击箕澹。最终箕澹军大败,箕澹率残部逃往了代郡。这时,韩据也弃城而逃,长史刘弘投降了石勒。刘琨进退失据,便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 同年,刘聪攻克了长安,灭掉了西晋。但刘聪生性残暴荒淫,很快就被奢华的宫廷生活所腐蚀,且刘聪又不能完全控制石勒等割据一方的部下,其政权的实际统治区域十分有限,集团内部吏治败坏,纲纪不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凸显,匈奴汉国从此迅速走向了衰败。 第二年,司马睿在江南进王位,段匹磾和刘琨闻讯后,联盟拥戴东晋王朝。不久段匹磾内部发生叛乱,叛将段末柸想拉拢刘琨,但书信被段匹磾截获,段匹磾怕刘琨同意或者乘他们内部叛乱时将自己兼并,于是将刘琨囚禁起来。不久将刘琨及其子侄一同杀害,时年四十八岁。 公元318年,刘聪也死了,其子继位后,内部开始分裂。各方势力互相攻伐,刘汉政权被迫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不久割据中原的石勒也在襄国称帝,国号也为赵,史称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