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杂戏(临猗县)
锣鼓杂戏(临猗县)锣鼓杂戏又名“铙鼓杂戏”,主要流传于晋南河东一带,与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临猗县龙岩寺唐代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 锣鼓杂戏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如“越调”、“官调”、“油葫芦”等。伴奏无弦乐,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同时承担乐队指挥之责,基本鼓点有擂鼓、战鼓、走鼓、刹鼓、列儿鼓、跌场鼓、行营鼓等八种。锣鼓杂戏表演程式化,动作台步亦有固定程式。演员扮演的脚色固定,家族世袭。脚色均为男性,每剧数十人。锣鼓杂戏演出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三国戏”尤多,流传至今的有《伐西歧》、《乐毅伐齐》、《三请诸葛》等百余种。现存有手抄本锣鼓杂戏剧目《铜雀台》等十余本,其中的《会洛阳》系乾隆十二年抄本。 锣鼓杂戏的音乐唱腔、表演、乐器设置及演出程式保留了宋金、元杂剧的形态,对认识了解戏曲的原生形态、了解戏曲史及其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