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的种类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的不同名称。“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定襄、忻府区、原平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古叫“爬山调”一样。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 船工号子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圪嘟嘟蒜》等;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般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规模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弹唱”。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各自的风格色彩。晋东南壶关、晋城、阳城、沁水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北河曲、保德、偏关的民歌,高亢辽阔,有塞上高原特有的雄浑憨直;晋南的民歌感情热烈;晋中祁县、太谷、寿阳、太原地区的民歌,则灵活自由、富于变化。山西的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山西民歌的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生动歌词令专业作者都赞叹不已,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 山西号称“民歌的海洋”,民歌、山歌种类多、数量大。 1978年以来,为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所收集到的民歌,就有15000余首。这浩如烟海、数以万计的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套曲、新民歌六大类。 山西的山歌,又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等不同种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一是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二是词、曲、格律均较自由,多为即兴编唱,群众的说法是“做甚唱甚,想甚唱甚,见甚唱甚”;三是无需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但由于流行在不同地区,语言、音调以及演唱方法等均有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1.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岚县、兴县、临县、离石等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带的“山曲”,都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舒展等特点,富有山野风味,尤以河曲县一带的“山曲”最为出色。这里的山曲绝大部分都是上下两句的旋律基本相同,唯有落音的一音之差为平行结构。其旋律优美,歌词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题材广泛,尤以情歌最为动人。 如流传在河曲县的《羊倌歌》:一朵朵白云天上飘,一群群白羊青草湾湾里跑。 青草湾湾杨柳叶叶摆,红丹丹阳婆桃杏花花开。 画眉眉羊羔虎头摇,柔软软绒毛绵溜溜。 一颗颗羊铃叮叮响,青山山绿水好地方。 如河曲民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不大大小青马马踢拉拉拉走,真魂魂跟在哥哥马后头。 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五十里路途来妹妹。 大红的柜子红锁子,鲜桃花配了个朽果子。 如神池民歌《割莜麦》:哥哥在山上,嘶喽嘶喽割莜麦,小妹妹在山里、洼里、岔里,咯崩咯崩掏山药。 《五哥放羊》是晋北一带家喻户晓并耳熟能详、长期流行的一首民歌: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上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单等五哥哥上工来。 二月里刮春风,我五哥在山顶。 猫耳朵朵筱面窝窝推满笼,着急不过这人等人。 三月里是清明,小妹妹爱扎红头绳。 红头绳扎绿绳根,我问一声五哥喜人不喜人。 四月里下大雨,五哥放羊在山里,山沟沟里一个流流水,多少人里就相准个你。 五月里五端阳,软米粽子包上糖,红糖白糖和砂糖,偷偷地留给五哥尝。 六月里二十三,五哥放羊在草滩。 身披上蓑衣手打的伞,手里又拿着放羊铲。 七月里豆角角白,咱给五哥做上一对鞋。 做上一对牛鼻鼻鞋,得得劲劲你妹妹来。 八月里是秋天,五哥放羊在外边。 受上苦来赚不下个钱,我看见五哥他真可怜。 九月里九月正,五哥放羊在山顶。 人虽没钱心肠热,烧酒盅盅挖米也不嫌哥哥穷。 十月里立了冬,五哥放羊在村东。 不爱你的金来不爱你的银,单爱五哥他好后生。 十一月天气寒,我给五哥缝衣裳。 财主家皮袄还嫌冷,五哥的心里他热烘烘。 十二月一年正,五哥放羊下了工。 乐乐意意回家中,欢欢喜喜过光景。 又如河曲的《想亲亲想在心眼上》:蜜蜂飞在窗眼上,想亲亲想在心眼上。 稻黍开花顶顶上,操心心操在你身上。 阳婆婆一落山根底,一阵阵思想起哥哥你。 一对对胡燕绕天飞,不想别人单想你。 此外,广为流传、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人在门外心在家》、《眊你两回》、《说下实话留想头》、《在河湾》等。 2.开花调:是流行在左权、和顺、武乡等县的山歌。因其歌词的上句总是以“××开花”起兴,下句点题而得名。它以左权县为中心,其风格特点是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不是上下句变化较小的平行结构,而是变化较大的、呼应式的对比结构。在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剪刀可以开花,笤帚可以开花,门塔塔(门塔扣)也可以开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开花,石头也可以开花。总之,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而其比喻一般又都是与点题的下一句有着某种联系,如“山药蛋开花结疙瘩儿,吃蛋亲是俺的心肝瓣儿”。“开花调”的风格特点与河曲“山曲”迥然不同。如果说河曲“山曲”以其音调高亢、嘹亮、节奏比较自由见长,那么“开花调”则以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取胜。“开花调”旋律流畅、清新,曲调优美动听,抒情性较强。其中有一些3/8节拍的小曲,如《油灯开花》、《会哥哥》、《单相思》、《想情哥》、《苦相思》等,节奏明快,旋律活泼。 如左权开花调《油灯开花》:樱桃好吃树难栽,事情这好办口难开。 油灯开花一点明,小酒盅量米不嫌你穷。 锅熬层层下上米,不想旁人光想你。 山药蛋开花下了窑,因为想你上了吊。 还有一些精品,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等,也广为流行。上面这些民歌,有的将在后面专门章节中介绍与欣赏。 3.卷席片:也叫“烂席片”,是定襄、忻府区和雁北一带流传的山歌。它的节奏较为平稳,但音调婉转,旋律柔美,别具一格。歌词常用上下句排比手法,比喻贴切,颇有韵味,如《娘老子主婚害死人》等。 “号子”是人们劳动时唱的歌,所以也叫“劳动号子”。 它在劳动过程中起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的作用,节奏性很强。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夯硪号子”,其中又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两种。这种号子流布广泛,在建筑工地上。就能听到号子的歌声。二是“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地。这种号子又根据不同的劳动分工为区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蓬号子、爬山虎号子等。各种号子的音调互不相同,都无固定唱词,是在劳动过程中由领号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的。山西号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如河曲的《推船号子》、《打蓝调》,五台的《打基歌》,定襄的《打硪歌》,芮城的《拉蓬号子》等等。 流行于河曲一带的《推船号子》是较为典型的号子类民歌,歌词大致为:〔领〕黄河水长流,船儿水上走。 〔齐〕扳船(咳)撑船,每日水上游。 〔领〕嗨!众家兄弟们好好来操心,嗨!〔齐〕嗨!嗨!〔领〕哈哈哈哈嗨!嗨嗨哈哈哈嗨,推开了,推开了。 〔齐〕啊哈嗬嗬咳!大家用力一齐来,船儿推开了。 〔领〕嗨!众家兄弟们拧成一股绳,嗨!〔齐〕嗨!嗨!〔领〕哈哈哈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哈哈哈嗨!〔齐〕嗨!嗨!〔领〕推开了,推开了。 〔齐〕啊哈嗬嗬咳!大家用力一齐来,船儿推开了。 〔领〕嗨!众家兄弟们用力一齐推…… 小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吟唱的小曲,由明、清小曲演变而来。在山西的各类民歌中,小调数量最多,分布在全省各地。 山西小调富有表现力,题材、形式丰富多彩。有优美动听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送情郎》等;有感人至深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洪秀英》、《苦伶仃》等;有轻松欢快的歌,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拜大年》等;有催人泪下的悲伤的歌,如《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哭五更》、《诉苦》等;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古里怪》、《要女婿》、《高高山上一圪嘟嘟蒜》等;也有针砭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不像话》、《不相配》、《抓跳蚤》等。总之,它包罗万象,各种情调的音乐兼而有之。 小调的曲式结构也多种多样,但四句式的分节歌是基本形式,数量也最多,如《绣荷包》、《拣蓝炭》等。其次,上下句结合的两句式的小调也占较大比重,它体现了上下呼应和对称的规律,如《交城山》、《四十平川瞭不见人》等。此外,还有两句半、三句、三句半、五句、五句半、六句等结构。其歌词格式以七字句为多,其次是十字句和五字句,也有的是这三种句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总之,不管是曲式结构,还是歌词格式,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格局。有许多曲调在全国流行,如《绣荷包》、《交城山》、《观灯》、《一根扁担》等。 如流传在大同一带的《绣荷包》: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吹动杨柳梢。 三月桃花开,情人捎书来,捎书书带信信要一个荷包袋。 一绣一只船船上撑着帆,里边的意思情郎你去猜。 二绣鸳鸯鸟栖息在河边,你依依我靠靠永远不分开。 郎是年轻汉妹如花初开,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 有一部分民歌,其中有一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适于表演。各地的秧歌队,大都在名为“大场子”的集体舞表演之后,还要停下来围成圈,进行“小场子”表演,所演唱的歌,大多有一定的人物、故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民歌手和民间艺人对其不断进行加工和完善,这种歌的故事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是有的就从地摊表演搬上舞台表演,形成“歌舞小戏”,成为戏曲剧种。如:祁太秧歌、沁源秧歌、汾孝秧歌、河曲二人台、左权小花戏等皆属此类。 祁太秧歌由于广泛流行于晋中平川地区,也叫晋中秧歌。 它有近300个曲调,调式丰富、优美动听、风格别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如《绣花灯》、《送樱桃》、《卖高底》、《看秧歌》、《十家牌》、《大挑菜》、《卖元宵》、《算账》、《卖烧土》、《采棉花》、《拾麦穗》等。 沁源秧歌流行于沁源一带,它也是在小调和地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小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发挥过重大作用。沁源秧歌曲调丰富多彩,四句式结构为基本形式,有的热情、豪放,如《偏坡扭》、《大挑腔》、《嘣子调》等;有的流畅婉转,抒情性强,如《独守寒窑》、《抱琵琶》、《梳妆台》等。 二人台是流行于晋西北、雁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因表演者原来只有一旦一丑,故称“二人台”;又因最早盛行于河曲县,也称“河曲二人台”。二人台曲目丰富,曲调优美、婉转,抒情性很强,具有清新、活泼、明快的音乐风格。部分曲调在群众中颇为流行,如《走西口》、《打金钱》、《挂红灯》、《转山头》、《打樱挑》、《看病》、《小尼姑思凡》、《五哥放羊》、《送情郎》等。也正因为这些民歌有着十分感人和迷人的魅力,故流传面越来越广。 小花戏也称左权小花戏。是流行在左权、和顺一带的民歌演唱形式。小花戏曲目丰富,形式多彩,具有轻盈、秀丽的音乐风格。较流行的曲目有《摘花椒》、《卖偏食》、《放风筝》、《打秋千》、《扑蝴蝶》、《探情郎》等,旋律柔美,地方风味很浓。 风台小戏因产生于和顺县风台村得名。所唱曲调有不少是明、清以来的小曲,如《相思令》、《银扭丝》、《玉娥郎》、《剪靛花》、《四面镜》等。也有的是当地小调,如《瞭病》、《太平年》、《打尿床》等。其曲调优雅,旋律清秀,有湖光山色的韵味。 原平凤秧歌是一种集体性的歌舞表演,男、女各半,有独唱、齐唱,由一人主唱,大家帮唱。其曲调大都是较长的叙事歌。演唱时唱中有说,说中带唱,既有民歌色彩,又有曲艺味道。曲式结构的特点是主导音调反复出现,具有回旋变唱的因素。代表性曲目是《过大年》,此外还有《白茂林卖画》、《祝英台下山》等。 临县伞头秧歌由秧歌队中手持花伞的带头人担任主唱,众人配合。所唱曲调大都是当地秧歌或小调,如《上川调》、《下川调》、《西首调》、《招贤调》等。其唱词都是由“伞头”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地即兴唱出的,颇有吸引力。 此外,山西各地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秧歌音乐,如祁县“过街秧歌”、五寨“八大角秧歌”、“曲沃秧歌”、昔阳“拉花”、“对口秧歌”、“单口秧歌”等各种秧歌调;有“九莲灯”、“花篮灯”等各种灯歌调,以及各种“花鼓调”与“旱船调”等。真可谓百花争艳,五彩缤纷。音乐的共同特点是欢快、热烈、幽默而风趣。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根据内容的需要,把不同的曲调加以连缀、组合而形成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声乐套曲,主要有三种。 左权“大腔”,曲调优雅、婉转,结构严谨。其中有序曲,称“蒜疙瘩”;正曲,称“劈破玉”;尾声,称“大岔”。序曲和尾声相对稳定,在各套曲目中变化不大,中间的正曲变化莫测,有着多样的回旋变唱。其整体结构与宋代的“唱赚”有相似之处;演唱形式为“坐唱”;伴奏为笛子、三弦、四胡等丝竹乐乐器。主要曲目有《奇怪》、《小大姐骑毛驴》、《小二姐梦梦》、《张生游寺》、《红娘采花》等。其音乐风格别致,具有典雅、风趣的韵味。 兴县“昆曲”,明末清初就流行在兴县一带。其结构同元代的“散套”相近。所唱曲调大都为明、清以来的小曲,如《江心月》、《跌断桥》、《南荷色》、《跌落金钱》、《银扭丝》等。主要流行在当地城镇居民中间,演唱者是贫苦文人组成的“子弟班”,也称“穷秀才班”。其“坐唱”形式,有独唱、齐唱,或分别担任不同角色演唱,近似民间“清唱剧”。伴奏乐器有笛子、三弦、四胡等。原来曲目很多,由于歌词典雅难懂,流传不开,故大都失传。现搜集到的只有《连环扣》、《李逵磨斧》、《莲花落》三套曲谱。其音乐优雅、古朴。 离石“弹唱”,流行在离石、柳林、方山、中阳一带,相传形成于清代中叶。在清代修撰的《水宁州志》中,有关于《审录·唤妹子》、《放牛·贴对子》的记载,这就是“弹唱”较流行的曲目。在民间有“东秧歌、西道惰,小曲出在离石城”的谣谚,这里的小曲就是指“弹唱”。“弹唱”所用乐器有三弦、扬琴、四音子(四胡)、笛子、管子、笙、四块瓦等,因伴奏以弹拨乐器为主,故也称“小曲弹唱”。“弹唱”的曲调和曲目都很丰富,民间艺人说有“四大景”、“八小景”、“七十二个闹五更”、“九湾十八调”等。其演唱形式是乐队坐成一字或八字形,前面一男一女(通常为以男扮女)手持彩扇边舞边唱。以对唱为主,兼有独唱和帮唱,中间还有少量插白。最有代表性的曲目是《审录》,演唱王金龙与苏三的爱情故事。还有《关公桃袍》、《金钱莲花落》、《赶舟》、《唤妹子》、《借顺顺》等。其内容丰富,演唱形式活泼,音乐的乡土风味浓郁。 民歌的内容和歌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山西民歌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新民歌,如《歌唱义和团》、《闹盐粮》、《打土豪劣绅》等。 1936年红军抗日先锋军由陕北渡河东征,大宁县一带就出现了这样一首新民歌: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了民族英雄们。 威风凛凛是那个?我们的铁红军。 ……沿河堡垒一扫尽,吓掉汉奸魂。 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新的斗争生活为民歌增添了新的内容,开拓了新的题材,使民歌获得了新的生命。 这一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涌现出成千上万的新民歌。 其中有歌唱党和领袖的,如《感谢共产党》、《党的恩情说不尽》、《一心向着毛泽东》、《左权将军》、《贺司令员到俺家》等;有歌颂革命战争的,如《百团大战》、《黄崖洞大胜利》、《红都炮台》、《围困蒲阁寨》、《游击战》、《反扫荡》等;有反映战时社会生活的《送郎参军》、《送子弟兵上前线》、《除奸歌》、《儿童放哨》等;有表现生产劳动的,如《开展大生产》、《开荒》、《纺线线》、《互助生产》、《互助好》等;有歌唱反封建斗争的,如《减租减息好》、《土地还家》、《自由结婚》、《自己的对象自己找》、《娘老子主婚害死人》、《破除迷信》等;有歌唱解放区幸福生活的,如《十唱解放区》、《上民校》、《选村长》、《庆丰收》、《庆新年》等;也有揭露敌人残暴和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如《逃难》、《大惨案》等。这些新民歌是历史的写照,是革命的颂歌,是新生活的赞歌,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新中国成立以后,山西人民又用自己编创的大量新民歌,歌唱新中国,歌唱中国共产党,歌唱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