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 » 云冈石窟 » 话说云岗 » 佛母华塔(第六窟)

佛母华塔(第六窟)

第六窟分内外两室,窟前有清初重修的4座重檐楼阁,与清代修的云冈石窟山门正对着,由于至今仍以此山门为云冈石窟的正门,第六窟亦就成了云冈石窟群的中心。      第六窟以其辉煌的气势、丰富的内容、恢弘的布局、精美的雕技,堪称北魏极盛时期在云冈石窟的建凿中留下的佳作。在云冈石窟群中,最富丽堂皇的一窟,便是第六窟。      第六窟建凿于北魏太和十四年(490)至孝文帝迁都洛阳时的太和十九年(495),此际正是北魏王朝的极盛时期,亦处于孝文帝的改制时期,经济、文化相当繁荣。      太和十四年,冯太后谢世,终于在政治上得以独立的孝文帝决定给其祖母在武州山凿窟造像(所以后来亦称第六窟为佛母塔洞),在云冈石窟中为母后开窟造像,在当时确是一大创举,这不仅给云冈石窟增添了新的佛教理念,亦给云冈石窟填充了从未有过的社会内容,同时,还给中国石窟文化拓宽了新的创作思路。孝文帝此举在当时是具有相当大的魄力的,孝文帝凭借冯太后的余威和政权的稳定,成功地开创了这一先例,并且在佛教界上与政坛上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也正是由于有了第六窟的开凿,才有了北魏后来在龙门石窟“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魏书·释老志》)的举措。      为冯太后而凿下的云冈第六窟的第一斧,其响声不仅久久回荡在武州山峡谷,而且也回荡在中国历史上自北魏以来1500多年的时间隧道中。      第六窟最有特点的是后窟的中心塔柱。中心塔柱为四方形,与窟顶相齐,高约15米,塔分上下两层,各开4面大龛。      下层4面大龛均为顶形方格华绳天幕式,龛上刻檐椽、檐板、瓦当等木构建筑的构件。4面大龛内所刻为五方佛,南面龛内为跏趺坐北方微妙声佛(亦称不空成就佛,与释迦牟尼佛同体异名);龛外左右刻二声闻、二菩萨、二金刚力士、二头戴花冠菩萨、二高发髻曲膝菩萨,另有二夜叉,一共12身胁侍像,这种造像题材在云冈石窟乃至全国的石窟造像中,是绝无仅有的孤例。龛顶方格上层刻十方佛像,左右各刻4身菩萨;方格中有4个飞天和3个夜叉;内层刻成圆拱龛,龛拱外刻千佛像,像上的飞天歌舞神连结在一起;拱边缘正中有相对起舞的飞天,左右又各雕着4身飞天伎乐神,两边有迦楼罗护法像。这一龛中以北方佛为主,龛内外又有声闻、菩萨及各种护法,同时龛楣及边缘又有众多的音乐歌舞神,真像《法华经》中所描写的佛在王舍城耆崛山说法时的宏大场面。      西面龛正中刻着一尊水波纹右旋发髻、外着袈裟、结跏趺坐的东方阿佛。龛的形制与南龛大致相同,左右胁侍亦如南龛,共12身雕像。北面龛形制和南龛一样,龛正中西首为南方宝相佛,东首是中央毗卢遮那佛。左右胁侍像为8身。东面龛其形制亦如南龛,龛的主像是西方无量寿佛,左右胁侍形制和南龛所雕一样,也是同样的12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五方佛所坐的位置为什么与其所代表的位置相反呢?其实这是佛教造像中佛坐的通例,是以佛所坐之背所朝的方向而设置的。      中心塔柱的上层,四面各开交角帐天幕大龛,每龛主像为一立佛,面容丰腴慈善,体态端庄柔和,上身内着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式双领下垂大衣,由外衣内引出的双带一条下垂到腹部,一条飘甩在左腕上;其项光上刻火焰纹、莲花、坐佛;身光刻有众飞天。      上层的这四身佛像,是对应于下层龛中佛的佛母像,所谓“佛母塔洞”之来由,正源于此。      南面为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佛母,即摩耶夫人。据《佛本行集经》所载:摩耶夫人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佛母,此佛母无疑是第六窟的主尊佛母,是为象征冯太后而凿设的。西面为东方阿佛之佛母,当是般若佛母,全称“佛母般若波罗密多”。所谓“波罗密”,佛教说其为菩萨具有大行者,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之彼岸,且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事业,是女性。北面是南方宝生佛之佛母,其名号曰“孔雀佛母”,全称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据佛经中说,明王有以知慧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孔雀明王又具备“能生诸佛神变之德”,所以皆有诸佛母的意思。东面是西方阿弥陀(无量寿)佛之佛母,当为准提佛母,又称“天人丈夫观音”。《大日经疏》上说:“此菩提心从佛境界生,常在于此,能生诸佛也。”此是观音母,即莲花部主也。      中心塔柱四角各刻有八角形9层塔柱,柱下有一象身驮着塔,这是佛经中“象王供养佛”的意思。这种四角塔柱,也是云冈石窟造像独有的形象。塔的每层均有檐,檐内为仿木结构建筑样式,有挑檐枋、椽头、瓦垅;每面为3间,即3个尖拱龛,龛内刻佛像;塔顶刻忍冬花。正中刻比丘合掌像;最下层刻4门塔式底座。      在中心塔柱下层的4面龛内外左右上角,共有16幅佛本行故事浮雕,描绘释迦牟尼从怀胎、出生到少年时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神奇故事。      在北面西侧外壁,刻有一年长仙者手捧太子,左侧有二人跪在那里的形象。这幅浮雕的意思是国王和夫人跪在阿私陀仙人面前,求他为太子占相。      在北面东侧外壁,雕刻着一个菩萨坐在象背上,前有伎乐引导,这是“太子入天祠”的雕像。      第六窟的东壁从下而上分为6层,不少雕刻已风化。      窟的南壁开明窗,凿窟门,其两侧各有6层造像。从下往上数第二层,是佛本行故事连环画式浮雕,内容和东壁的相接,是悉达太子由成年到出家入山学道的故事,共17幅。      第七幅为太子“出东门遇老人”的浮雕。据佛经说,悉达太子出东门,遇见净居天化作的老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太子由此想到:日月如流,时变岁移,老至如电,此身安得以恃,我虽富贵,岂能独免此结果?此时,太子已有出世之心。      第八幅是太子“出南门遇病人”的浮雕。此浮雕大体同第七幅,只是净居天化作一个两人挟扶的重病人。太子于是感慨地说:“这个病身者真是大苦聚。”于是归宫自坐,愁忧不乐。      第九幅是太子“出西门遇死人”的浮雕。其形式大体同第七、第八幅,只是净居天化作死人,太子略有觉悟。      第十一幅是太子“出北门遇比丘”的浮雕。这幅浮雕的内容是说太子出北门后稍歇路旁,思惟人的老、病、苦、死,忽见净居天化作的比丘手持钵来到眼前。这个比丘说了要想脱离苦海,要学佛出家,说完后腾空而没。太子于是决定修学佛道。      第十三幅雕刻的是一菩萨乘马走出城门,4个人捧马足,一人在后持伞盖。这是太子“逾城出家”的内容。      在窟门与明窗之间是第三层,共有3个大龛。      正中是一个屋形龛。龛中间有一结跏趺坐的佛像。其东侧是一身跏趺坐的文殊师利菩萨;西侧则是一身右手执麈尾跏趺坐的维摩诘像。这是维摩诘随文殊师利去见佛,听其说法的故事。“维摩诘听佛说法”浮雕龛的东边是一个两重圆拱龛,龛内有一坐佛和二胁侍菩萨;圆拱上层中间是一个手捧摩尼宝珠的天人,左右为14身飞天歌舞神像,下层正中亦是天人手持摩尼宝珠,左右有10个连成一线的夜叉,龛外又有12个或跪或立的优婆夷和优婆塞。其造像之华丽和繁缛,远胜于第七至第十二窟。西边的那一龛形制和内容大致和东龛相同。      南壁的明窗是第四层,窗东西两侧是两个龛,西侧龛是佛给车匿奇珍的佛本行故事。东侧是悉达太子在般荼婆山上的思惟浮雕。这两龛的浮雕同东、南壁连环画佛本行故事浮雕一样,都是佛本行、成年后诸神行的故事。这种故事的宣传,不但弘扬了佛法,而且为北魏统治者的统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壁第五层全壁刻坐佛像。再上雕的是飞天歌神和舞神。此窟的西壁,风化比较严重,4层中只有第三层和第四层比较清楚。      西壁第三层有3个龛,中龛雕刻的是佛“降魔成道”图,这种题材在云冈其他窟中亦不少见。南部的那个龛正中雕刻有在莲花座上结跏趺坐的菩萨及两胁侍菩萨,这种胁侍菩萨造像比较特殊,可能是专为佛母及象征冯太后而设计的。此洞中出现最多的是手托摩尼宝珠的菩萨或天女像,是否隐含着冯太后的秘闻,亦未可知。据说佛教雕刻中的摩尼宝珠暗喻男性生殖器,是一种远古图腾崇拜的遗传。      此窟的北壁有上下两层大龛,龛内造像已风化,龛两端的八角柱中刻千佛。这样的大型龛和大龛柱是前期各窟中所未见过的。      窟的4个壁顶亦如第十二窟,回绕着一片飞天所奏的佛乐之音,充斥着阵阵飞天舞姿的撩人之风。这是西天佛国世界中佛母的贴身乐队,也是借指冯太后在宫廷中的享受。      第六窟顶分为4大部分。      明窗东西的窟顶各为两部分,每部共有42个人的大型音乐歌舞队。每个歌舞队中,第一、第二人不拿任何乐器,是这一队的指挥,另4人像乐队伴舞,其余36人各持不同的乐器,在那里如醉如痴地演奏。第三部分为两部分,是西窟顶和北窟顶西半。这部分共有乐神34人、舞神4人。乐神中除第一人不拿乐器是指挥者外,其他乐神中手中所持的乐器分别是:埙、琵琶、细腰鼓、排箫、都昙鼓、铜钹、曲颈琵琶、竖笛、箫、箜篌、螺、瑟、横笛、筚篥、管、琴、阮咸等17种。第四部分为东窟顶部分,乐舞人数和第三部分相等,也是乐神34人、舞神4人,乐器也与第三部分大致相同。      这四个歌舞队加起共有伎乐舞神160人,阵容之雄壮,气势之恢弘,可与当今社会的一个大型交响乐团媲美,说它“只应天上有”,并不过分。      这些乐舞,是北魏宫廷乐队的写照。史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非常留意乐舞,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太和初,高祖(孝文帝)垂心雅古,务正音声……然方乐之制,及四夷歌舞,稍增列于大乐,金石羽旄之饰,为壮丽于往时矣。”从第六窟窟顶的大型乐团来看,说北魏“大乐” “壮丽往时”,是十分确切的。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