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称霸
自骊姬之乱后,重耳逃离蒲城,率领狐偃(也称子犯,重耳的舅父)、赵衰等亲信一直居住在母亲的娘家——狄国,狄国人一直保护着重耳。后来狄国人攻打一个小国,俘虏了国君的两个女儿,并把他们献给了重耳。重耳娶了妹妹,让赵衰娶了姐姐,于是生下了赵盾。 后来里克请重耳回国,重耳认为国难局势未定,回绝了里克的请求。接着夷吾继位,赐死了里克,然后又派人刺杀重耳以绝后患。虽然刺杀没有成功,但重耳已经感受到,狄国势弱,又靠近晋国,已经不可久居了,于是决定离开狄国。离开狄国时,重耳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如果不回来,你就改嫁。”妻子笑着回答:“我已经二十五岁了,等到二十五年后,我坟上的柏树都长大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会等着你的。”于是率领部下离开了居住十二年的狄国,向齐国进发,开始了流亡之旅。 重耳一行先到达了卫国,卫国君没有礼遇他们,经过五鹿时,干粮吃尽,无奈向村民讨饭,村民把土放在碗里献给他们,重耳很生气,狐偃却说:“这是上天的赏赐啊。民众献土表示顺服,对此我们还别有什么可求的呢?上天要成事必定先有某种征兆,再过十二年,我们一定会获得这片土地。”于是重耳叩拜感谢,把泥土收下装在车上。然后,他们一行人便往齐国去了。 重耳来到了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热情款待,先把宗室的女子姜氏嫁给了重耳,还赏赐了他二十辆马车(八十匹马)。 重耳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生活,然而齐桓公不久就死了,齐国的内部斗争愈演愈烈,亲信们认为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想去楚国,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巧在桑树上劳动, 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含泪说:“你还是走吧,眷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前途的。晋国内部纷争不断,百姓身处水火之中,这一切都等着你去拯救呢。”可是重耳依然舍不得走。于是姜氏与就狐偃合谋,把重耳灌醉了,用车送走。重耳酒醒后,又失落又愤怒,拿起长戈就追杀狐偃,狐偃一边逃一边说:“杀死我成就您的大业,那是我的心愿。”重耳说:“如果大业不成功,我就是吃了舅舅你的肉,也不于事无补啊!” 狐偃回答说:“假如大业不成,我还不知道死在哪里呢,谁又能与豺狼争着吃我的肉呢?假如大业成功的话,那么公子就会拥有晋国最美味的食物,都是你爱吃的。我狐偃的肉腥臊难闻,又怎么能吃呢?”重耳无奈,只好跟随他们启程上路。 重耳一行路过曹国,又受到了曹国国君的冷遇,曹公听说重耳的肋骨相连为一块,非常好奇,于是乘重耳洗澡的时候,隔着帷帐偷偷地看重耳的裸体,被后世传为一笑谈。曹国大夫僖负羁不受重用,认为重耳以后一定可以成大业,到时候一定会因为曹公的无礼向曹国兴兵,于是想向重耳示好,就给重耳送去了美食,其中还藏了一块宝玉,但重耳接受了美食,却退还了宝玉。 后来重耳一行又到达了宋国,宋襄公刚在弘水吃了楚军的败仗,便效仿齐桓公也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表示友好。之后重耳又经过郑国来到了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重耳认为自己只是流亡公子不敢接受,赵衰说:“这是天意,公子还是接受了吧。”于是重耳也以诸侯之礼还之。一次宴会上,成王对重耳说:“您将来回国后,准备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都产自楚国,散落到晋国的都是楚国余下的,还能拿什么宝物回报您呢?。”成王说:“虽然如此,我还是想听听你到底如何回报我。”重耳说:“假使有一天,不得已与您在平原湖沼兵戎相见,我将率我军为您的军队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我只好拿弓带箭与您较量一先了。”楚国大将子玉生气地说:“君王如此礼遇重耳,今天他却出言不逊,我请求杀了他。”成王说:“晋公子品行高尚,但在外遇难很久了,随从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排他要复兴晋国,我们怎么能杀了他呢?”重耳在楚住了几个月,这时晋惠公病重,晋国被扣为人质的太子圉从秦国逃跑回到了晋国。秦穆公非常愤怒,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想让重耳代替晋君,于是邀请重耳到秦国去。成王说:“楚国太远了,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晋国。秦国、晋国交界,秦国国君也很贤明,您好好去吧!”成王赠送了很多礼物给重耳,并护送他到秦国。 重耳来到秦国,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做姬妾,原来太子圉的姬妾怀嬴也是其中之一。有一次,重耳叫怀嬴服侍他浇水洗手,洗完了,便挥手叫她走开。怀嬴生气说:“秦、晋两国是同等的国家,你为什么如此轻视我?”重耳为这件事惭愧,便解去衣冠,将自己囚禁起来,听候处理。秦穆公会见重耳时,说:“我把她们给你,怀嬴是其中最有才能的。我喜爱她,但又由于她曾是公子圉的妻子,怕公子遭受不好的名声,所以我不敢用正式的婚礼把她许配于你。公子这次解衣受辱,是我的过错。如何处置她,完全听凭公子的意见。”重耳向亲信们询问对策,狐偃回答说:“你就要夺取他的国家了,娶他的妻子又有什么呢。”赵衰回答说:“礼书上说:‘要向别人请求,一定要先接受别人的请求。想要别人爱自己,一定要先爱别人。想要别人听从自己,一定要先听从别人。对别人没有恩德,却想有求于人,这是罪过。’现在你要取得秦国的支持,就要接受他们的好意以与他们相亲相爱,听从他们,使他们对你施恩德,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于是重耳就向秦国纳聘礼,缔结婚约,并且亲自迎娶怀嬴。 公元前637年冬,晋惠公病逝,太子圉即位,是为晋怀公。 然而此时的政权已经是风雨飘摇,朝内大臣听说重耳在秦国,纷纷暗中勾结重耳,很多人甘愿作为内应。第二年,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到晋国,晋君听说秦军到来,派兵抵御,晋军知道是重耳归来纷纷倒戈。重耳来到了黄河渡口,狐偃把祭祀用的玉璧交给重耳,说:“我跟随您乘车周转,在天下巡行,臣的罪过已经太多了。我自己尚且知道,何况您呢?我不忍心因此而死,请公子就此允许臣离开吧。”重耳说:“我绝对不会为难舅舅,一定跟舅舅同心同德,愿以黄河水赌咒为誓!”说着就把那块璧扔进了黄河里,来表明自己的诚信。 随着秦军的深入,晋国大部分地方官员和百姓都归降了重耳,晋怀公也被迫逃奔高梁,之后下属叛变,杀死了晋怀公,重耳长驱直入,终于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到达了国都绛都,在秦军的护卫下已经六十二岁的重耳继位为君,是为晋文公。然而晋文公的霸业从此刻才刚刚开始。 晋文公虽然初为人君,却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正是由于他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辗转八国,有机会考察了各国的政治局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还亲眼目睹了各国腐败衰落的情况,比如齐桓公病逝后齐国的内部争斗,从宋楚争霸中,了解了各方的实力和关系,都为他今后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晋文公继位之初,晋国内部依然是政局不稳,百废待兴。晋文公马上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安抚旧臣,清剿乱党,为霸业奠定了基础。 起初,晋献公曾派寺人勃鞮到蒲城去行刺公子重耳,重耳跳墙逃走,被勃鞮砍断了他的衣袖。到重耳返国即位,勃鞮来求见,晋文公拒绝接见他,派人说:“以前骊姬进谗言陷害我的时候,你在屏门内向我射箭,还到蒲城围困我,砍断了我的衣袖。又为晋惠公追赶我到渭水岸边来谋杀我,惠公命令你三天到达,可是你隔一夜就来了。你二次受献公、惠公的命令,想要杀我。我屡次遭到你的逼迫,我和你又有什么怨仇呢?你回去好好想想,改日再来见我。”勃鞮回答说:“我以为您已经懂得君臣之道,因此才返回晋国,原来您到现在还不懂得。 侍奉君主忠心不二,才是人臣;不因私人好恶而改变态度,才算明君。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这是历来明确的教诲。能始终信守这一教诲的,才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明君英主。在献公、惠公的时候,你只是蒲人和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呢?铲除国君所痛恨的人,尽全力去完成,怎么能说是怀有二心呢?如今君主即位以后,难道说就没有蒲人、狄人了吗?商代的伊尹流放了太甲,终于让他成为贤明的君王。齐国的管仲射伤过齐桓公,最终使桓公称霸于诸侯。在乾时战役中,管仲用箭射中了桓公的衣带钩,衣带钩比衣袖口更接近要害,而桓公却没有怨言,任他为国相,一直到死,终于成就美名。如今天我这个罪人想告诉您一件要事,您却不见,灾祸恐怕又将降临到您头上了。”于是晋文公接见了勃鞮,原来吕甥、冀芮害怕受到文公的罪责,因此阴谋作乱,打算焚烧文公的宫殿,乘文公出来救火的时候加以杀害。勃鞮知道了这一阴谋,因此来求见晋文公。 晋文公说:“我也希望成为明君,但确实是因我怨恨在心,我愿意从此改过。”于是勃鞮就将吕甥、冀芮的阴谋告诉了文公。于是晋文公向秦穆公请求帮助。到了那天,宫殿果然起火,晋文公却早有准备,吕甥、冀芮两人没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把他们诱骗来杀了。 晋文公的改革政策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改革生产工具,鼓励生产和贸易,降低关税和赋税,降低劳动人民的负担。其二是鉴于惠公党同伐异的教训,文公大批任用旧族,同时注重选拔庶族和平民中的人才,是为“大者封邑,小者尊爵”。其三,是把社会成员等级化,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晋国由此开始重新崛起。 文公二年,周室发生内乱,周襄王的弟弟子带向周天子发难,强占了周襄王的王后,在温自立为王,周襄王逃奔郑国,然后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提升国家地位的好机会,马上发兵勤王,兵分两路,一路迎接周天子,一路直接围攻温,于是周室之乱很快被平息了。晋文公的地位和声望大大提升,于是周襄王又把中原大片的土地封给了晋国,以表彰晋文公勤王之功。 晋国从新兴发展到称霸诸侯了进程中,城濮之战成为了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正是这一战让晋文公名垂青史,也直接影响了春秋后期一直到战国的政治局势。 自从进入东周时代,周王室除了享有天子之名,已经再无实权了,周室唯一存在的意义就是组织诸侯抗击外族的入侵,保卫中原的正常秩序和生产。随着周室威信的降低,政治地位也与一般诸侯国相当了,不再能号令其他诸侯。于是诸侯国中的强者就站出来,以盟主的资格替周天子行使这项政治职能。 齐国称霸之后,齐桓公就多次作为盟主出兵抗击北戎民族,拯救了几乎颠覆的燕、卫等国。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的同盟也随着他的死亡而解体,而刚刚强大的楚国就希望以霸主的姿态接替齐国行使这项职能。但是由于楚国地处南方,又是通过征服蛮夷部落逐渐强大的,中原各国都视楚国为蛮夷之邦,认为没有主持华夏之盟的资格,依然团结在齐国身边。而另一些国家则或畏武力、或为利益的依附于楚国。其中郑国与楚国关系密切,而与宋国多有摩擦。宋国拥送齐国新君齐孝公入国后,齐国又与鲁国关系恶化,后来齐师伐鲁,鲁国向楚国求援,而后又与卫国求援钳制齐国。这样楚、鲁、卫形成了一条威胁齐、晋、宋的东方战线。而宋襄公又杀了曹君,曹国等小国也都依附楚国。后来宋襄公妄图称霸,与楚国决战于泓水,结果大败,被迫接受了楚盟。这样除了秦、晋、齐三个大国之外,楚国几乎控制了黄河以南的所有地区。 在这样的局势下,晋楚之战已成必然。但晋文公流亡时受到了楚王的礼遇,于是没有理由与楚国矛盾公开化。另外,晋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还没有达到足以抗衡楚国的程度。为了扼制楚国继续向北扩张,晋文公积极鼓励生产,扩充军事实力。在原来两军的基础上扩充为“上、中、下”三军,三军分别设置正副统帅一名,一律称之为“卿”,中军统帅为众卿之首。 宋国地处鲁、郑、曹、卫之间,本来就与晋国关系友好,却被武力胁迫加入了楚盟,公元634年,宋国毅然的叛离楚国依附晋国,楚国发动四国联军,包围了宋国国都商丘,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便有了出师之名,晋楚之战一触即发。 但晋国不愿与楚国正面交锋,于是晋文公听从狐偃的建议,以流亡时期遭到曹、卫两国的冷遇为口实,向曹、卫两国军队发起进攻,楚国救援曹、卫,则宋国之围自解。第二年,晋文公派出三军向卫国借道讨伐曹国,但卫国不许,于是晋军绕道渡过黄河,分兵两路,一路攻取曹国,一路攻取卫国。鲁国派公子买率兵救援卫国,被晋军打败。晋军攻占了五鹿,晋文公与齐昭公在卫国的敛盂会盟。卫君向晋文公求和,文公不同意,结果内部发生叛乱,国人为向晋文公示好,赶走了卫君,另立新君,卫国从此背离了楚国而依附于晋国。鲁国也撤回了军队,杀死了公子买,向晋国赔罪。 另一路晋军包围了曹都陶丘,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曹人把晋军士兵的尸体摆在城头上以威慑晋军,晋军也不是好欺负的,马上挖开曹人的祖坟作为回应。曹人只好把尸体收殓送出城外,晋军乘势攻入城池,活捉曹共公交给了宋国,以激怒楚国。 楚国的两位盟友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接连被晋国所灭,楚国马上发兵再次包围了宋国,宋国再次向晋国求援。这时晋文公认为自己孤军与楚军正面交锋难有胜算,于是举棋不定,向大臣们询问:“宋国告急,我们如果丢下宋国不管,那么宋国就会与我国断交。如果请求楚国退兵解围,楚国也一定不会答应。联合他国的话,我愿意与楚军交锋,而齐、秦两国却未必愿意,你们看怎么办?”先轸说:“我们可以让齐、秦两国都去怨恨楚国。”文公说:“这样行吗?”先轸回答说:“让宋国用大量财物贿赂齐国和秦国,通过齐、秦去请求楚国退兵。我们可以将曹、卫二国的部分土地补偿给宋国。楚国想要保全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必定不会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 这样齐、秦两国的请求被拒绝,必然会因此怨恨楚国,然后我们再联合齐、秦两国参战,两国就不会不愿意了。”晋文公听了很高兴,就按先轸的策略行事了。楚成王果然不接受秦、齐两国的调解。于是齐、秦两国由中立,变成了晋国的盟友。楚成王为保周全率大军先退回方城,只留令尹子玉继续围困宋国,并下令不可与晋军交战。子玉却刚愎自用,急于与晋军决战,于是派使宛春向晋文公传话,说:“如果你们恢复卫侯的君位,并把土地退还曹国,我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大怒说:“子玉真无礼啊!他用两个条件向我们交换一个条件,一定要攻打他。”先轸却对晋文公说:“您应该接受他的条件。我们如果不答应他的条件,等于不帮助宋国解除包围,宋国如果投降了楚国,楚国的军力不是更强大了吗?这样,楚国一句话对三个国家施了恩,而我们一句话却招来了三个国家的怨恨。积怨多了,战争就难以打下去了。倒不如暂时允许恢复曹、卫两国,以离间他们,然后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等与楚军交战之后再作打算。”晋文公很高兴,于是同意了子玉的条件,并把使者宛春囚禁在了卫国。令尹子玉被晋文公激怒了,终于撤出了对宋国的包围,把兵锋指向了晋军。 楚军摆开战阵之后,晋文公却下令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将士请求说:“作为国君却避开敌国的臣子,是一种耻辱。而且楚军已经疲劳,必然战败,我军为什么要撤退呢?”狐偃说:“你们都忘记了以前晋文公在流亡楚国时所作的诺言了吗?我狐偃听说过,用兵作战,理直才会气壮,理曲士气就会低落。我们尚未报答以前楚国对文公的恩惠,而来救宋国,这是我方理曲而楚国理直,楚军士气就旺盛,不可认为他们已经疲劳不堪。如果我方做到以国君避开臣子,而楚军还不撤退,那对方也就理曲了。”于是晋军就后撤九十里,避开楚军。楚军将士都主张停止战事,子玉不肯,继续深入追击,于是两军又在城濮对峙。晋军在秦、齐军声援下配置为上、中、下三军;而楚军以陈、蔡军为右军,申、息两军为左军,主力精锐为中军。晋军统帅先轸下令首先攻击较弱的楚右军,于是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右军发起进攻,右军顿时惊慌失措,一击便溃。然后晋上军与楚军主力交锋,主将狐毛下令前队撤退,并在战车后拖拽树枝,扬起尘土,造成了全军溃退的假象,以诱使楚左军出击。 子玉果然上当,下令左翼追击,结果晋中军斜刺杀出,横击楚军左翼,同时切断退路,佯装溃逃的上军也开始回军反击,与中军合力将楚军重重包围,楚左翼很快便被消灭。子玉见大势已去,及时收住兵力,脱出战场,保全中军。楚军退至连谷时,饱受指挥失利指责的子玉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宣告结束。这一战开创了以少胜多战役的先河,成为被后世传颂的经典战例,其中避实击虚、诱敌深入、分敌逐歼的军事策略也成为被后世兵家学习的楷模。 战后各诸侯国纷纷与晋国结交表示友好,晋文公把俘获的楚军献给了周天子,周天子宣布晋文公为霸主,并赐予晋文公金饰的马车,以及弓箭、玉器、勇士等等,象征文公有资格代替天子讨伐不忠的诸侯。之后晋文公又与王子虎在郑国的践土会盟诸侯,建立了以晋国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晋文公由此正式接替齐桓公称霸诸侯,晋国也由此获得霸主的地位,步入了巅峰时代。 后来晋文公又恢复了曹、卫两国国君的地位,并以割让土地作为战败国的处罚。之后又联合秦国包围了郑国,郑国被迫派烛之武劝退了秦军,并立亲晋的公子兰为新君。自此,楚盟的中坚力量被逐一瓦解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巩固。 晋国历史出现过晋文侯、晋武公、晋献公以及后来的景公、悼公等有作为的君王,但没有一个能同晋文公重耳相提并论。晋文公统治晋国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年,但却是他一生中大放光彩的时期。在他统治时期,晋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又以晋国方兴之兵大败楚国素饱之众,继齐桓公之后完成了霸业,使晋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秦国地处西北,多年以来一直不断努力向中原扩张。晋国与秦国邻近,然而迅速崛起的晋国由开始的秦国盟友逐渐变为了秦国东进的阻碍。“秦晋之好”的联姻政策虽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一旦触及到双方核心的利益一样会剑拔弩张。 秦穆公曾经三置晋君,目的就是希望能控制晋国以图霸中原,然而每次都失败,结果反倒让晋文公称霸诸侯。晋文公时期一直与秦国保持着良好稳定的关系,秦国也一直没有机会染指关东。直到晋文公死后,不安分的秦国开始蠢蠢欲动。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晋襄公即位,与此同时郑文公也死了,西方虎视眈眈的秦国希望借两国国丧之际向中原地区扩张。在郑国的秦国大夫回报说他暗中控制了郑国国都的北门,于是秦穆公派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百里”为姓,“孟明”为字,“视”为名)统兵,与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一起突袭郑国。 当秦军到达了滑国时,碰巧遇到了郑国的商人弦高,弦高一面假称是郑君派来犒军的,一面派人火速向郑国报信。孟明视以为偷袭败露,郑国已经知晓秦军到此一定早有防备,只好灭掉了滑国,灰溜溜的往回走。 晋国听说了秦军的行动,先轸说:“秦国贪得无厌,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呀。况且一日纵敌,数世为患。一定要攻击秦军!”于是晋襄公下令崤山设伏。劳师远征又没占到便宜的秦军,正垂头丧气地路过晋国的崤山附近没有丝毫的防备,晋军突然杀出,结果秦军大败,秦军三员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被抓获。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前面提到过的重耳在秦国娶的妻子)听说后,向晋襄公求情,说:“他们的确是破坏了我们秦晋两国的友谊。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家伙,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接受惩罚,满足秦穆公的心愿,这样不好吗?”于是晋襄公答应就了她。 先轸上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非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那妇人顷刻之间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我看亡国没有几天了!”晋襄公也觉得后悔,马上派阳处父去追那三个人,一直追到黄河边,可是他们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马上解下战车的马,说襄公怕你们赶路辛苦,特命我来赠送你们马匹,快回来取吧。孟明视在船上叩谢说:“襄公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接受惩罚,如果我们国君遵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一定来拜谢晋君的恩赐!”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后,秦穆公非但没有惩罚他们,反而向他们谢罪,连连称是自己的罪过,并继续让他执掌兵权。于是孟明视十分感激,努力操演兵马,准备一雪前耻。 第二年,孟明视认为秦国军队已具有打败晋军的实力了。 于是向秦穆公请示,率兵讨伐晋国。秦穆公同意后,继续由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带兵出征。而晋国也料定秦国不会甘心,也积极备战。秦军杀到,两军对垒,孟明视原以为这次可以取胜,没想到再次失败。回到秦国,更没想秦穆公依然没有怪罪他,继续让他带兵。这次孟明视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变卖掉自己的家产,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亲自训练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 第三年,依然由孟明视挂帅,秦穆公亲自随军,再次向晋国进发。这一次的秦军兵精粮足,士气高昂。渡过黄河后,孟明视下令烧掉渡船,对将士们说:“我们如果打败了就没有脸面渡河回去了,如果胜了咱们还愁找不到渡船吗?”于是士兵们群情激奋,个个背水一战,有进无退。秦军所向披靡,晋军闻风丧胆,全都据守不出,不敢出城迎战。于是秦军在晋国的土地上随意驰骋,晋襄公只好与秦穆公讲和,并承认秦国为西方霸主。秦军收复了失地之后,孟明视和秦穆公又回到当年崤山大败的地方,在那里封山祭奠当年战死的将士。 之后的秦晋之战双方各有得失,秦国虽然给晋国的霸业带来了危机,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而在连年的征战中,晋国的三军统帅——六卿却逐渐的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病重,当年晋文公的老臣赵衰、狐偃、栾枝、胥臣都已去世,晋襄公只好向赵衰的儿子赵盾托孤。赵盾继承父亲的功勋,又得到襄公的垂青,轻而易举便位列上卿,成为晋国中军的统帅。晋襄公死后,赵盾便主持朝政。在与众卿讨论继承人问题中,赵盾认为太子年幼,难以理政,建议改立为人忠厚善良襄公的弟弟雍。于是派人接雍回国,秦国人支持雍,于是也像当年秦穆公派士卫护送晋文公一样派士卫护送雍回国。 就在雍还没到的时候,太子的母亲就抱着太子跑到赵盾的住所,泣不成声地说:“先君把这个孩子嘱托给您,曾说过‘这孩子成了材,我就是受了您的赐予,不成材,我就怨恨你’。现在先君刚刚去世,话还响在耳边回响,您却要废掉太子,您把先君置于何地呢?”赵盾无奈和大臣们再次商量,只好决定改变主意,放弃迎纳雍,立太子夷皋为君,这就是晋灵公。 这时秦国护卫的公子雍也快到了,赵盾又亲自挂帅击败秦军卫队。这时的晋国行使国君权利的实际上是赵盾,后来他又驱逐了对手狐氏,并以卿大夫的身份与宋、齐、卫、曹等国主持诸侯盟会,镇压了五大夫叛乱,亲自任命六卿,一时间权倾朝野。 晋灵公长大成人后,便开始向百姓强征暴敛,来满足他奢侈的生活,成为了十足的无道之君。他最喜欢做的事就从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然后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有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堂。赵盾和大臣们看见露出的尸体,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感到忧虑。赵盾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不如让我先去,如果他不接受,您再接着去劝。”于是士季去见晋灵公。晋灵公一见到他就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正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呢,犯了错误能够及时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而且赵盾在朝中位高权重,威胁到了君权,晋灵公便派杀手去刺杀赵盾。杀手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赵盾家中非常简朴,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他正和衣坐着打盹儿。杀手又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福气啊。杀害忠臣,就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就是失信。违背那条都是不义,只好去死!”于是,杀手一头撞撞死在槐树上。 后来晋灵公宴请赵盾,埋伏好士兵准备杀死他。宴会中,一位厨师上前悄悄劝说赵盾:“君王赏赐您酒,只喝三杯就可以了。”赵盾准备离去时,一条恶狗突然冲出,扑咬赵盾,这时那位厨子再次冲出来与狗搏杀,这时伏兵又杀出,他又与赵盾一起抵挡伏兵,最终保护赵盾逃脱。赵盾问他为什么要救自己,厨子说:“我就是桑树下的那个饿汉。”原来当年赵盾外出狩猎,在树下遇到一个快饿死的人,赵盾就把食物分给了他,那是那人只吃了一半,赵盾问其原因,饿汉回答自己家里还有老母亲,要留些食物回去。于是赵盾就让他吃完,然后又给了他一些食物让他带回去。后来这个饿汉做了晋灵公的厨师,得以保护赵盾逃脱。 赵盾逃出国都,准备流亡他国,还没来得及出国境,赵盾的弟弟赵穿就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然后迎赵盾回来,赵盾又恢复了此前的地位。晋国的史官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自己的国君。”赵盾说:“杀死国君的是赵穿,我没罪。”太史说:“你是正卿,你逃跑了但没有逃出晋国国境,你回来也没有杀死作乱的人,不是你又是谁?”后来孔子听说这件事,都为赵盾感到惋惜,说:“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官,据法直书面毫不隐瞒。赵盾是优秀的大夫,为遵守法制甘愿承受坏名声,可惜呀,如果赵盾逃出国境,也就免除罪名了。”后来赵盾立晋文公的小儿子为君,是为晋成公。成公虽然年长,但害怕赵盾,于是把朝政全权交给赵盾处理。赵盾便继续经营着晋文公的霸业,后来多次与楚庄王在郑国的土地上对垒,以维护晋国在中原的霸主权利。直到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郤缺被赵盾选为了正卿接班。晋景公继位后,把国都迁到了新城(今山西侯马)。公元前583年,晋景公听信谗言,以当年赵盾弑君之罪责难赵氏,围攻赵氏公室,杀尽赵氏族人,只有一个遗孤躲过此劫,这就是赵盾之孙赵武。而赵氏的这场劫难史称下宫之役,戏曲中的传奇故事赵氏孤儿说的就是这件事。后来赵武长大成人,被晋悼公恢复爵位,位列六卿,赵氏才由此复兴。 从赵盾开始,晋国的政权逐渐落入了卿大夫和贵族的手中,晋国当权的贵族中除了赵氏,还有郤氏、中行氏、范氏、魏氏和韩氏,六卿也逐渐被这几大家族所垄断。晋国的霸业也一直被卿大夫们苦心经营着,晋国先后击败秦、齐、楚等大国,维护着霸主的地位,并以卿大夫的身份会盟诸侯,控制其他诸侯国。后来南方的吴国雄起,击败了楚国,跃居成为南方霸主,与北方的晋国分庭抗礼。由此晋国的霸业走向了衰落,而大国争霸这种政治形势也逐渐退出了中原地区,晋国内部的各大家族正酝酿着一场更大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