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节日
寒衣节,山西也称“送寒衣节”。 晋南、大同等地送寒衣时,要在五色纸里夹一些棉花,意为亡者作棉衣、棉被。晋西北送寒衣时,要将五色纸分别做成衣、帽、鞋、被等,甚至要做一套房子,瓦柱门窗齐全,非常精致。送寒衣时,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房舍等,都必须烧掉,而且讲究要烧得干干净净。所以,十月一日送寒衣要十分认真细致。 烧寒衣,晋南一般要到坟地进行。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雁北一带和晋中平遥等地,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 临县旧日有竹枝词曰:“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 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吕梁一带民间家家用彩纸剪衣到坟上焚化,称“送寒衣”。山西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傍晚到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意为救济那些无人祭祀的绝户孤魂,以免他们争抢送给亲人的寒衣等物。 山西讲究服斩衰的儿女孝满三年后,于十月初一换常服。 迁坟合葬也习惯在十月初一进行。十月初一,民间妇女忌出行。山区这天兴吃荞面、莜面。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盛大节日,亦称“大开斋”、“大节”、“大年”、“大聚”。 山西境内居住着许多回族人,皆信奉回教,亦称伊斯兰教、清真教,教徒通称为穆斯林,习惯采用回历纪年。回历的十月一日,回民要欢度开斋节。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九月为教徒戒斋的月份,称“斋月”。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即开斋,为开斋节。如未见月,继续开斋,开斋节顺沿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斋月期间,每天于日出前吃好封斋饭,直到日落,这段时间里不准吃任何东西。抽烟者要戒烟,人人要谨言慎行,克制一切私欲,以表示笃信真主安拉。 期满则可开斋。 回民将开斋节视为年节,就像汉族过年一样隆重热闹。 节前每个家庭都要向穷人发放“开斋揖”,粉刷房屋,打扫院落,并把清真寺装饰一新。同时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早上,成年男子都要沐浴净身,身着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或由阿訇率领集体游坟扫墓,或各家自行游坟扫墓,为死者祈祷,在墓碑刻字上描红,整墓培土。随后互相拜节,互赠礼品,宴请宾客。 开斋节与古尔邦节、圣纪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也是山西回民的隆重节日。山西回民一般不过汉族的节日,但年节、端午、中秋则与汉民一样也吃羊肉饺子、素粽子与月饼。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那时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民间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 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 冬至节,山西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 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将石片立于地(即称岗),另一方手持石片在规定距离瞄准击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可继续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扔沙包。 冬至节,旧俗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先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 过去雇人佣工,习惯在冬至节结算工钱。字号商铺东家要按传统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事宜。今天,在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中还保留此俗。 冬至节,山西大部分地方习惯吃饺子,山区也有吃糕的传统。晋南地区时兴喝油菜根米汤,有的地方则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十二月初八日,称为腊八节。 腊八节的渊源,应为上古时代的蜡(音榨zha)祭。我国自古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就要举行盛大的报谢仪式,称为大蜡。《郊特牲》记载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用新产的黍糜作粥,大伙儿聚餐,欢度佳节。 佛教传入我国后,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习俗,演绎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其大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遂坐在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与其他果物煮粥,届时供佛,称为“腊八粥”。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以与腊八相吻合,意喻吉利。主料以豆米为大宗。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梁米等。 晋南地区多数农家选用“五豆、三米”做腊八粥,常见者为红豆、绿豆、黄豆、豇豆、扁豆五种豆子加小米、小麦、玉米。晋北许多地方不喜欢用扁豆、小麦及玉米,改用莲豆、黄米及高梁米。也有选用其他豆、米的。 山西民间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一些地方的百姓习惯在腊八粥里熬煮一些蔬菜。但在晋东南地区,腊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枣、栗子、榛子、杏仁等干果制成。 近年来,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宝粥代替传统的腊八粥。将蒸熟的糯米饭拌上油及桂花,装入盛有莲子、红枣、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内揿平,再蒸制后扣在盘内,挂上糖卤汁而成。 许多地方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吃腊八粥,吃饭时,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树上抹一些,然后用斧头或木棍敲打树干三下,口中唱道:“管你结枣不结枣,年年打你三斧脑”、“看你结杏不结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称之为“祭树”。 娄烦县等地,麻雀曾对农作物为害不小,当地人习惯腊八节“吃捂麻雀饽饽”、“打麻雀面”。具体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捞出来,在院里撒一点儿,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灭麻雀。当年成婚的小伙子要到井边抢挑头一担水,俗以为“明年可以生个胖娃娃”;孩子们则喜欢到河里打冰块,在冰上滑冰。 晋北许多地方,腊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块,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内溶化,以备次日早晨做“腊八粥”使用。 而南部地区则习惯腊月初一日炒豆子,腊月初五日吃五豆饭。 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是进入了年节,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摊煎饼、赶集置办年货等,忙乎起来。山西儿歌唱道:“腊八到,过年了;爷爷好喝老白烧,奶奶爱吃胡花椒,妈妈要扯花布料,娃娃要响大麻炮,乐得爸爸哈哈笑。”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当日还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灶王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神,起源于人类对火的崇拜,但它的地位却远远高过火神(阏伯、祝融等),是民间百姓男女老少都曾长期膜拜的神袛。 人类发现火的功用可追溯至原始人类的旧石器时代。山西南部西侯度文化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测定年代为距今180万年。在遗存发现的动物化石中,有被火烧过的痕迹,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先民们在居住地燃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烧制陶器、吓退猛兽,这种多功用的火堆就是最原始的灶。先民们为了感激火的恩惠,同时对火怀着种种敬畏心理,遂产生了祭火祭灶的行为。在母系氏族中,灶由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因此最初流传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说“灶有髻”,晋人司马彪注:“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而后来道家则说灶神是昆仑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灶神奶奶的说法由此而来,即使后世灶神变成了灶王爷,这位灶王奶奶也常相伴其右,共享糖瓜。 灶王爷的由来,历来众说不一,古代典籍中即有多种说法,一说为黄帝,《淮南子?微旨》:“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礼记?礼器》中有“燔柴于奥”的记载,汉代郑玄说奥即灶,唐代孔颖达说奥即灶神。此外还有说灶神为天上星宿,因犯过失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人间当灶神,号“东厨司命”。 民间传说灶王爷本姓张,名单,字子郭(也有不少地方称其为姓张名郭),他生来喜爱搜集一家一户的隐私,然后向玉皇大帝汇报,是个令人讨厌、专门打小报告的家伙。山西民间传说中张郭是个负情浪子,发了财喜新厌旧休掉前妻,后因天灾又变成穷光蛋,讨饭时因羞见其前妻而钻入灶内变成了灶神。过去,山西晋北民间有“女不祭灶”风习,据说就是为躲避这位风流神君。 民间百姓对于灶王爷是谁并不十分在意,在意的却是灶王爷爱打小报告的德性。不管灶王是谁,反正他那驻家特务的角色让人敬畏有加,《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损寿一百日。如此厉害的灶王,教人们不得不时时提防。山西许多地方平时将灶王牌位供在灶头,一日三餐,餐餐不误,每遇节令岁时还要特意隆重照应。 人们在灶火前有许多禁忌,诸如不将刀具置灶头、不将污秽之物填入灶内燃烧、不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等等。 腊月二十三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灶日。《马邑县志》(朔州古称马邑)载:“俗以二十三日夜初,涤釜濯叠,设香楮、饴糖,又以黑豆、寸草为秣马,具祭告灶前,曰送灶君上天。”晋北民间祭灶最为繁琐,灶前神像两旁要贴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词句。供品有香三炷、纸一份、饼或馍、饧或糖、酒三盅、黑豆与干草各一把、清水一碗、鸡蛋两颗等。饧糖又甜又黏,用来黏灶君的嘴,让他少说坏话;酒也是让灶君醉后少打小报告;饼馍是灶神回天路上的干粮;黑豆干草与清水是灶君所乘之马的食粮;鸡蛋给狐狸、黄鼠狼吃,据说它们都是灶王爷的部下,叫做地精,也要打点一下。 流传于原平民间的祭灶歌唱道:“今日是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你上天,俺过光景省吃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老天天也能看见。娃儿们小害你也难免,喂下猫它就要叫喊。 免不了费点盐洒点面,灶坑有灰忘了清点,请你老人家可怜可怜,不要上了天说长道短。俺给你带了干粮盘缠,麻糖饧饭用粮食换,三盅酒还是平时积攒。神马儿吃得肚皮圆,大仙们也给煮了鸡蛋。你老上了天,玉帝面前要检点,问起好事多开言,问起坏事就说沒看见。保得俺全家平平安安,过了年俺把你天天供献。”晋南民间也流传着一首祭灶歌谣:“灶王爷你听着,灶房里你见天看过,我顿顿省吃又俭喝,抛米洒面是一时错,炉窝里脏是俺娃们多,你老人家担待看……” 这些民间祭灶歌谣十分生动地刻画了灶王爷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送走了灶王爷,人们心里踏实了许多。于是,过了二十三便认为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了,此时娶媳聘女不再像往常那样严格地选日子时辰,山西民间俗称为“赶乱婚”。直到大年初一凌晨把灶神接回来之前,人们打扫厅堂、置办年货、宴饮娱乐等等,都可以随心所欲。 灶,长期是山西人家庭活动的中心,人们对此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情思。灶王爷这位守灶之神,是山西民间信仰最普及的俗神之一而流传千年。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已发生了极大变化,然而,腊月二十三祭灶日的风俗仍然延续不止,其文化记忆仍然清晰可辨。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是春、夏、秋、冬 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这天要彻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即使平时很少光顾的犄角旮旯,也要特别认真地打扫干净。俗话说“柴有柴样,炭有炭样,清水洒街,黄土垫厕。院里院外,喜气洋洋。”吕梁地区的一些乡村,除夕这天,大人小孩要到河沟里打冰块,担回家后放在阴凉处,待到夜深人静时,把冰块砸碎如拳头状大小,满院洒开。另在院落的四角放四块大冰,意喻银子满院,人丁兴旺。 山西一些山庄小村,老人们要到泉里打水,称为“净水”。按照传统礼俗,一般用酒祭祀神灵、祖宗。以前山区贫困,只好以水代酒。如今生活富裕了,山区也开始用酒祭祀,但有些老人依然习惯水酒兼用。 这一天,要垒旺火,扎草把,糊灯笼。灯笼分大灯、小灯两种。大灯悬挂于大门外,做工精细,有玻璃宫灯、纱灯,五色纸做成的各类彩灯,一般讲究成双配对。小灯摆在院内各神位前,一般用圆木板做底,巴掌大小,红绿纸糊筒,高约三寸,灯烛置其中,俗称“灯碗碗”。大年的灯,见地方就摆,土地、井台、畜圈、鸡窝、厕所、窗台,到处是灯火通明。 这一天,要贴对联,贴字楼,贴门神。贴对联时,民间特别讲究倒贴“福” 字,春节这天拜年时,人们一进院要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取意吉利。这一天,每顿饭都要敬神敬祖。饭前要鸣炮示知,傍晚,要集中放一阵炮,并焚香、敬纸,称为“安神”,犹如人间宴会以前发请柬,邀请天地诸神。俗语有“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 山西多数地方“安神”包括了天地诸神、列祖列宗。也有些地方习惯单独迎请祖宗。 雁北乡村在初更时分,要在门外焚烧五色彩纸,称为“楮帛”,然后作出恭迎贵客的姿势,称为“请祖宗”。 安神炮响过,一般不再上街行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天说地。“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除夕,人们很少睡觉。老年人珍惜时间,不愿意在睡梦中度过两年相交的最后时刻。青年人情绪活跃,更不睡觉了。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然后交给各人保管,第二天换穿。一家人围坐,或玩牌、或闲谈。自从绝大部分人家有了电视机后,每到除夕都要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文娱节目。 这种不睡觉的活动,民间称为“熬岁”、“熬年”。除夕夜,山西民间许多地方习惯吃糕,取意“步步登高”;也吃面条,取意“长命百岁”。午夜吃几个饺子,称为“交子”。钟声敲响十二点,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新春佳节,春节的一切庆贺活动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