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大堂(含三楼)
绛州大堂(含三楼)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平方米。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高大宽阔,巍峨壮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彰显元代建筑风貌。现今,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绎州大堂”是其中的佼佼者。 所谓绛州“三楼”,指的是位于新绛县城西南角的乐楼、鼓楼和钟楼。三座楼阁在2001年“打包”,以绛州三楼的名目归并到绛州大堂。其实单凭这三座楼阁,虽然年代晚了些,直接进国保也不是不可能。他们并不是绛州大堂的一部分,归并到绛州大堂里反而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 鼓楼座西朝东,砖石台基。东西向辟有券洞。底层面阔五间,周身回廊。上面为重檐歇山顶。 钟楼建于宋乾德元年,元至元三十一年重修。明代时已残破不堪,明弘治元年知州董宁重建。万历三十八年及清均有修葺。钟楼左北朝南,方形楼基,十字歇山顶,四向辟门。 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梁架为明代遗构。坐北朝南,二层楼阁。下层四坡顶,上层悬山顶。前设二层抱厦,传说可上下二层同时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