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 » 云冈石窟 » 话说云岗 » 佛籁相和(第十二窟)

佛籁相和(第十二窟)

第十二窟与“昙曜五窟”的形制大不相同,窟分前后室,窟前有四列柱,只是两个边柱大部已崩掉,颇像古罗马宫殿的廊柱。前室与后室皆为四方形平面、平顶,一改最初期的那种穹窿顶窟形的样式,这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工程中的一大特点。      先说前室。      整个窟顶作长方形,正中为八方格,每一格中刻宝状莲花,花外雕出斗四式藻井,井外有纵横的枋条,井深40厘米;井的四边每边各刻二身紧那罗歌舞神,四周共8个歌舞神。纵横的枋条交叉处刻三莲花,窟顶四周刻八大夜叉像,这八大夜叉的故事也有来源,是见之于《大日经疏》上的,经上说:“次于北门当置毗沙门天王,于其左右置夜叉八大将”。      前室的南面开4个龛,东西各二个,龛内刻佛本行或本生的故事像。      由东往西数,第一龛残破,不能辨识。第二龛雕出着通肩大衣、双手托钵、结跏趺坐的佛像和胁侍二菩萨像,这是佛乞食归林静坐的本行故事。第三个龛中,雕出上身裸露,肋骨显凸,半结跏趺坐的释迦苦行僧像。这也是佛本行故事。按《过去现在因果经》上说,佛在出家前为太子,其后,他毅然弃掉荣华富贵,来到伽山的苦行林中,与其他5人一块在尼连禅河畔修行养道。他为了求证真道,净心守戒,一日只食一粒麻一颗米,于是身形消瘦,如若枯木。就这样,他一直苦行了6载。第三龛中所雕刻的内容,就是佛出家苦行的故事。      最西面一龛,也就是第四龛中,雕出半结跏趺坐的佛像,龛东下层刻二人袒胸作长跪状,西侧刻菩萨装的二个人,亦作跪状;上层刻四众及紧那罗舞神。这也是一个佛教故事:当时王舍城中有两个婆罗门教的教徒,很聪敏且有智慧,于诸经书都达到了会通贯达,一个名叫舍利弗,一个名叫目犍罗夜那,他们两人各有100弟子,均为王舍城人们所敬仰。舍利弗和目犍罗夜那二人交往很亲密,他们俩共同发出誓言:“无论谁先参通妙法,都要互相交流开悟。”不久,舍利弗和目犍罗夜那共同发现,佛法之妙更甚于婆罗门教,便相商至佛那儿皈依佛教。行前,他们把其弟子叫到跟前说:“我们俩已从佛教里尝到甘露,通悟到只有佛法,才是出世道。我们决定求佛出家,你们认为如何?”众弟子各自回答其师说:“老师如出家,我们都愿随从其行。”于是舍利弗和目犍罗夜那带着他们的弟子们来到佛修行的竹园,一起落发着袈裟,皆成沙门。该龛东下的二人,即是舍利弗和目犍罗夜那;西侧两菩萨,是代表200弟子共同出家的形象。      前室南壁的龛与龛之间,又刻出7身“剔地起突”高浮雕的乾闼婆伎乐神像。这样的伎乐神像,是在云冈石窟中惟一的创作。      前室北壁上开明窗,下开窟门通后室。      明窗内东侧 ,南半边刻树下比丘修道像,北半边刻尖拱龛,龛内有一佛像,龛下刻供养人像;明窗内西侧,南半边所刻与东侧相同,北半边亦有尖拱龛,内刻释迦、多宝说法像。明窗顶正中刻大莲花,北半部刻两紧那罗舞神托一大摩尼珠,南半部亦刻两紧那罗舞神。明窗外缘四周作斜坡式,上边正中刻一坐佛,最为称奇的是其周围刻着的17身乾闼婆伎乐神,如一个大型乐队,他们手中的乐器有箜篌、五弦、弹筝、排箫、琵琶、胡笳等,场面宏大,阵容壮观。      前室明窗之东,壁上刻一中型尖拱龛,龛内刻一身半结跏趺坐的佛像,佛座前刻三法轮,左右刻二鹿,龛下东列5身男供养人像,西列5比丘尼像,这组雕刻的内容是释迦牟尼成道时,在婆罗捺国鹿野苑的说法像,佛前的三个法轮,代表佛、法、僧三宝,左右的两只鹿,代表在鹿野苑中。      前室明窗之西,上层东龛内刻一捧钵的佛像,左右各刻二天王捧钵的跪像。龛外是二夜叉托一角龙头龛,龛顶正中有10佛像。      明窗下是窟门,为圆拱形,两端刻凤鸟头,拱门顶刻二龙王,门内两侧刻深目高鼻、颈露筋骨、头戴高冠的胡人形状的金刚密迹力士像。这个窟前后室之间的拱门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其内外满刻着乾闼婆伎乐神像、坐佛和紧那罗歌舞神像,这些被称为舞神和乐神的“天女”们,组成了一支恢弘庞大的歌乐团,在云冈古武州塞的石窟内或婆娑起舞,或纵情放歌,或管弦齐鸣,或铙歌鼓唱。所以,后来有些学者为这个第十二窟另命名曰“佛籁洞”。      前室的东西壁各开两层龛,东壁上层是屋形龛,龛正中刻莲花跏趺坐菩萨像,在两脚相交的下面,有一个坚牢地神像,和第十三窟门楣上正中莲花跏趺坐菩萨足下的坚牢地神像相同。      西壁上层屋形龛的柱头斗拱作狮子拱,补间铺作刻人字拱,拱上刻饕餮纹,人字拱上的饕餮纹,无疑是汉民族雕造的风格;虽然波斯建筑的柱头上也有双兽,但那是柱上的装饰,如希腊的依欧尼亚或特林多式的柱头,并不是中国木建筑中起承托作用的斗拱。不过西壁屋形龛柱头的狮子拱,受到了印度佛教对狮子崇拜的影响,是有印度痕迹的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下层开出    南北两个中型龛,南龛是“降伏火龙”佛本行故事中的神行故事。      北龛上刻华盖,华盖下刻持钵的立佛像,龛外北侧下部刻梵志的形象,这是佛收大迦叶的本行故事像。这个故事说,那时偷罗厥叉国有婆罗门教门徒,名叫迦叶,聪敏通达,但他日夜思惟,厌离世间,便遁入山林,经常口念:“诸佛如来,出家修道,我今日亦欲随佛出家。”其时如来知其当来而自思惟,观其有善根,宜度之出家。迦叶见到佛后,五体投地,顶佛足而曰:“世尊,今者是我大师,我是弟子。”如是三说,佛于是说:“你是迦叶,我是你的尊师,你是我的弟子。”此后,如来便以迦叶为弟子,并名之为大迦叶。      再看后室。后室的窟顶为平棋藻井,共分9格。南三格由东往西刻:勇猛跏趺坐的夜叉像;一头四臂手持日、月、弓、箭的阿修罗王像;高发髻,袒上身,斜披络腋、下着大裙若跪坐式的紧那罗舞神像。北二格:东方格内刻三首六臂勇猛跏趺坐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西方格内刻五首六臂勇猛跏趺坐金翅鸟的鸠摩罗天;西二格的南斜方格内刻一勇猛跏趺坐、袒上身、怒发后梳的夜叉像;北方格内的雕刻已风化;东二格的南斜格中刻像与西边斜方格的刻像相同;北方格内雕像已风化。      藻井之间有纵横枋条,刻紧那罗歌舞神,作各种歌舞状。      后室的北壁上层为顶形天幕大龛,下层为拱形龛,其龛内造像大部分已风化。      从前室进后室的窟门东壁,有一半开拱形龛,刻出结跏趺坐禅定印的释迦牟尼佛像,龛外上部刻四众像,西侧下部刻四立像及二驼,东侧刻四立像及二马。这个题材是佛本行中的二商奉食像。      第十二窟以及第十一、十、九、八、七、六、五等窟,实际是在献文帝逊位后,冯太后执掌朝政时在武州山所作,时间大约在公元471—491年之间。      这个时期,正是北魏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南北方面诸多国家频频向北魏进贡,特别是在471—499年,朝贡活动更为频繁,北魏因此而富逮他国。如文成帝于和平二年(461)曾下令制作黄金合盘12具,并刻下:“王域致贡,殊域来宾”的铭文。到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也就是在云冈石窟第五、六窟凿成前,北魏王朝仍是“时承平日久,府藏盈积”的丰裕光景。      《魏书》上记载,就是在雕凿云冈第十二、十一等窟期间,北魏朝廷把府藏珍宝陈列在平城(今大同)的店肆之中让各国来使参观,江南贡使有个叫刘缵的看到这种情形奇怪地说:“大国丰丽,一生所未见也。”并怀疑地问:“北方金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意思是说,北魏有这么多金银珠宝,又这么便宜,是不是平城这地方山川都出产这些东西?可见当时北魏财政之丰厚。所以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及后来的“太和诸窟”,均能显示出雍荣华贵,这是与北魏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因素分不开的。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