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 » 总论 » 山西古建筑概说 » 山西木构建筑

山西木构建筑

3.山西木构建筑山西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多达9 000多处,不仅数量多,而且自唐迄清连绵不断,代有精品。特别是现在山西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占到全国现存同期建筑的70%以上,举世闻名。      唐、五代时期山西省内唐、五代时期木构建筑现存7座,即五台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平顺天台庵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平顺大云院大雄宝殿和龙门寺西配殿。      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距今 1 200多年,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为中国现存唐代建筑的代表作。镇国寺万佛殿檐柱较短,斗拱总高超过了柱高的2/3,在同期建筑中颇为罕见。      宋辽金时期山西现存的宋代建筑十分丰富,其数量名列全国之首。她不但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而且忠实地实践着《营造法式》的的规定,不过这种忠实又显示出不少创新了的艺术。因此,她既是程式的,也是特色的。山西曾是女真人契丹人统治的地区,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点缀在三晋大地上的辽金时代建筑,则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宋辽金时期143座木构古建筑中,有宋代建筑55座,辽金建筑88座。这些木构建筑除官式作法外,不少建筑具有地方特色,极富研究和欣赏价值。这一时代代表性的建筑有太原晋祠圣母殿(宋)、高平崇明寺中殿(宋)、大同华严寺(辽金)、应县木塔(辽)、朔城区崇福寺(金)等。      山西宋辽金木构建筑中体现的营建技术特点,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庙宇建造技术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特征。其共性特点是:梁架结构整洁,结构考究,形制高雅。其个性特点是:结构简洁明快,建筑风格形制朴质。太谷安禅寺藏经殿及榆次永寿寺雨华宫(已毁)托脚结构继承了唐代做法,为梯形式构架。晋祠圣母殿平梁与四椽栿之间托脚下移撑于平梁头下部,其他部位托角上移捧戗于平槫外侧,较上几座遗构形成明显差别。晋祠献殿之托角雷同圣母殿,而阳曲县不二寺三圣殿,脊部襻间斗拱施以丁华抹颏拱及双叉手。从时间上看这些结构差异,反映了山西中部地区区域性营建技术的变化和发展。      元代时期元代木构建筑约有300多座,代表性建筑有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柳林香岩寺、榆次城隍庙、五台广济寺、高平定林寺、浑源永安寺、长治府城隍庙,第一章 木构建筑以及霍州、新绛、临猗的3座元代大堂,临汾、翼城、沁水、永济的7座元代戏台等。      省略构件,粗犷简约,疏于雕饰,至真至朴,是山西元代建筑突出的风格。      明清时期明清两代,中国的传统建筑出现了最后一次发展高峰,在这个时代,建筑技术和建筑用材进一步标准化了,同时也出现了建筑材料浪费和结构保守的趋势,而建筑也愈加华丽壮观,装饰意义更加突出。      山西明清时期的木构建筑遍布全省各地,有8 200多处,占现存历代木构建筑的90%,重要的有平遥双林寺、万荣东岳庙和后土祠、解州关帝庙、介休后土庙、太原崇善寺、浑源恒山建筑群、五台山寺庙群等。      山西东南部古建筑遗存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元以前的建筑70%集中在山西,山西又有70%集中在东南部的长治、晋城两市。雄浑壮美的唐、五代、辽建筑,严谨端丽的宋、金建筑,朴实豪放的元代建筑和精巧繁縟的明清建筑同样集中在晋东南地区。      晋东南地区复杂多变的地域环境,既阻碍了交通路网的建设,又抑制了山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给这一地区构筑了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因而,大量古代建筑得益于这种封闭的环境,长久、完好地保存下来。此外,除了因帝王而起的“会昌灭法”之类的强制行动外,山西东南部在唐宋以后很少有大规模的战事纷乱。这些特点无形中保护了分布于穷乡僻壤间的古迹免遭人为破坏,留存千年,为中国古建筑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佐证。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