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社火篇 » 晋北社火

晋北社火

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份儿秧歌”,是流行于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      凤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分为“过街”、“踩圈”、“开轱辘”三大部分。      过街,主要用于街头进行和广场打场子时表演。整个队伍由11至15人表演,由疯公子和野太医领头,后随四至六对男女青年和丑婆。男角身背腰鼓,头戴尖顶竹圈草帽,上面用细竹条盘成螺旋形长条,长竹条末端缀红绒球。随着身体摆动,竹圈有弹性地伸、缩、晃、摆、绕圈,女角随着身体或仰或俯,扭腰出胯,舞姿翩跹,与男角交错向前。      踩圈,是“过街”以后的定场表演,当地俗称“踩圈秧歌”。演唱者头戴白毡帽,身穿敞怀长衫,手持折扇演唱。男角是踩圈表演的指挥,并担负领唱,将绕圈的女角一个一个地“点”出来,进入圆圈中,做“整冠”、“撩裙”、“整衣”等动作,之后跑场子,接下来转成圆圈边走边唱。      开轱辘,亦称“轱辘秧歌”、“出儿秧歌”。演唱具有角色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如《过大年》等。此外也有从戏曲中截取的片断,如《血手印》、《真假刘成精》等。      踢鼓秧歌又称“耍故事”、“跑场秧歌”、“土滩子秧歌”、“过街秧歌”等。它流行于雁门关外的朔州、怀仁、平鲁、大同、山阴、应县、左云、右玉、偏关、神池等地以及内蒙古靠近山西的部分地区。      踢鼓秧歌因舞者手腕系小鼓以脚踢之而得名。男角称为“鼓子”,女称为“拉花”或“花子”。它因流传地域不同,在参加表演人数、人物扮相、所用道具及伴奏乐器等方面都不一样。朔州、平鲁表演人数最少16名,多则不超过108名,均扮作梁山好汉,男角赤手空拳,动作刚劲挺拔,女角右手持扇,左手拿绢,动作轻柔飘逸,此外,鼓子与拉花对舞的“交手场”,颇似武术中的双人对打。一踢一转,一扑一闪,动作协调,配合默契。伴奏乐器有唢呐、锣鼓、大号等,锣鼓点变化较多,怀仁和大同一带表演人数一般为17人左右。      踢鼓秧歌的表演活动主要有“过街场子”、“大场子”、“小场子”、“对耍”、“摆字”和“盘礓”等几种形式。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风格特点和成套固定的表演程式。      小秧歌流传在宁武县东山地区,也叫斗嗓子秧歌,这是因其演唱时,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很累嗓子;也因为秧歌队常汇聚一起进行演唱比赛,“斗”就有竞赛和亮嗓的含义。小秧歌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其表演形式有一男一女和一男多女及两男三女等。一般一男一女或二女的称之为“开出秧歌”,类似二人台中的小节目;一男多女的为“玩儿秧歌”,多是男角领唱上句,女角应和下句的对唱形式。广场表演时,火炮齐鸣,在打击乐曲中,男角出场“走场”,再将女角一个一个地叫出场,绕“8”字形或走“圆场”,边歌边舞。      小秧歌的演出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二月初二。以往,各村活动前先由村里的七至九人组成“纠首”,再推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当“灯官”,群众尊称其为“登烛府官”,也就是当年的活动总管。之后,由灯官指定三个年轻小伙子分别担任“书班”、“背印架的”和“背圣旨的”。活动开始后,灯官和三个小伙骑马前行,先后到村里的庙宇行香敬纸。秧歌队随后,在锣鼓声中边舞边行边唱,依次在院内进行歌舞表演。下午,秧歌队在街地上摆开大圈子演唱。同时被邀请来的邻村秧歌队也在大圈内轮流交替歌舞献艺,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天黑。晚饭后,灯官便开始视察各家“旺火”。查完旺火,各秧歌队就在当街依次表演,尽情歌舞,直到深夜。      八大角秧歌是流传在神池县的一种集说唱、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它主要由4名“丑花”和4名“丑鼓”共8个角色表演而得名。      据说八大角秧歌产生于元代末期,农民为了反搞压迫剥削,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装扮成各种人物,怀揣短小兵器,以化了妆的“鞑子”引路,混入县城,里应外合,攻下城池。以后根据故事形成了这种表演形式。      八大角秧歌除丑鼓和丑花的舞蹈动作花哨一些外,其余的多以变队形图案取胜。其活动方式除“过街”、“踢场”与其他秧歌相似外,还有一种“会班”的表演形式,“会班”表演形式有三种:一是几处秧歌班在同一个大圆圈中按照各自的曲牌,踩出各自的场图,如同唱对戏一样。二是同在一个圆圈内,各自推出唱曲艺人,进行“四六”句的即兴唱曲比赛,双方或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或相互出题,既想难住对方,又不能伤了两家的和气,还要赢得围观者的掌声和喝彩。民间称此为“赛演”。三是全体秧歌班会合在一起共同踩一个队形图案,如“五马破曹”,多时需用几百人一起表演,少时也需六十多人。      灵丘县的云彩灯,初时只有四对小方灯,灯上绘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曹国舅、韩湘子八位大仙。后又增加八对灯,顺应了24个节气,也表达了人们祈盼月月平安、年年风调雨顺的愿望。后来,根据闰年又增加了一对代表阴阳昼夜的日、月灯。表演时,舞者双手持云彩灯随队形变换,使彩灯缥缥缈缈,似行云流水,扑朔迷离。      云彩灯的伴奏以道情音乐为主,其速度较平稳,音程跳跃不大,自始至终都有伴唱和之,但伴唱与灯舞无多大联系。在整个活动中,云彩灯的表演多为压轴戏,所以当地人也称它为“收尾灯”。      流行在大同口泉一带的小车舞中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小车会社火形式,小车道具颇像生活中的独轮车,四周上下装饰华丽的图案。大同小车会表现内容有三:一是表现新中国成立前家贫走口外,一家人逃荒的情景,姑娘坐车,老太太拉车,老头儿推车。二是表现娶亲的新郎拉车,新娘坐车,老头推车,小叔子、媒婆帮车。三是赶庙会的,老太太拉车,老头儿推车,姑娘坐车,两男青年(一丑扮,一俊小生)帮车,舞蹈在进行中不时有打情骂俏和插科打诨的对话。      口泉小车会伴奏乐器中的鼓为两只罕见的瓦盆鼓,音高相差五度。其中一只音色清脆,另一只音色高亢,发出的声音既突出又和谐。此鼓以红色瓦盆面(直径40厘米)上蒙牛皮,瓦盆两侧凿孔系红绸,挎于脖颈用两根上穿算盘珠的竹筷敲击,鼓声清脆悦耳。这种鼓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      “杠箱”是仅流传于原平市下薛孤村的一种民间舞蹈。      据传,古时候西域回族每岁来京朝见,年年进贡皇帝两箱金银财宝,由一个二品官和两个卫士护送。大约在清代,人们依此传说加工而成《杠箱》。也有说是表现一个在外做官的人,带有两箱金银财宝,由卫士护送返乡的故事。      “杠箱”原来由九名演员表演。由于独龙杠是一个人坐在一根杠上由两个人抬着,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跌伤,所以,到抗日战争时期,独龙杠被淘汰,只剩下四名抬箱的表演了。      《杠箱》除在本村表演外,也应邀出村外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