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平遥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古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城墙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城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历史建筑。据平遥县志记载:“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周宣王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可见此城墙是周代时创建的,其目的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虽然我国周代已有了砖的使用,但大量的砖用于建筑尚未开始,所以周代的城墙是土城墙。2000多年后的明朝,同样也存在着外族侵扰的威胁,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为了实现军事上的目的,在原来周代的旧址上重新进行了城墙的扩建,不过明朝的城墙已经改土为砖了,有关文献记载,城墙在明清时曾先后维修过26次,现存的城墙保持着明代的风格。 城墙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筑,城墙的平面附和着“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风水观念,而现实中的南城墙随中都河委曲蜿蜒,很像缩头的乌龟,故平遥城又有“乌龟城”之称。城墙绕平遥古城一周,总长6.4千米,墙高12米,平均厚度3.5米。城外的护城河深、宽各4米,加之12米高的城墙,如果用固若金汤形容古城应当是准确的。 城墙的四周开有六道城门,东西城墙各为二道,南北各为一道,六道城门均设有吊桥,城墙内设马道。为了更有效地防守,明朝的军事家在东西城墙外,又巧妙地构筑了瓮城。城门上的城门楼、城墙四角的角楼和城墙上相隔50米的城台,共计94座。城墙顶部内墙为女儿墙,外墙就是士兵作战的垛口,72座小敌楼与3000垛口,传说是为象征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而建造的。明嘉靖年间,外族南侵太原,接着继续南下,直逼介休,平遥城凭借坚固的城墙,幸免于战火的涂炭。 平遥城墙不仅是研究军事防御的实物资料,也是考证古建筑历史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