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社火篇 » 晋南社火

晋南社火

威风锣鼓以鼓、锣、铙、钹四种打击乐器齐奏。鼓声威武雄壮,震天动地;铙、钹清脆响亮,加花伴和;大锣雄浑深沉,富有感召力。威风锣鼓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汾西、浮山、襄汾一带。凡是大村,几乎都有锣鼓队。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支队伍由原来的十余人逐渐扩大为百余人以至几百人,表演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威风”的特色更加突出。      威风锣鼓的曲牌有200余首,有的以历史故事命名,有的以花草命名,有的模拟生活和自然声响,还有的以鼓点击鼓和曲牌顺序命名等,曲牌的结构复杂多变,往往在一曲中既表现出单拍子、复拍子,又表现出混合拍子。在表演技巧上,有其他锣鼓音乐所没有的“钹花”、“铙花”、“锣槌花”、“鼓槌花”等多种击打技巧,并且把服饰、舞姿、造型、节奏、感情紧密地结合,融为一体,做到以节奏献技,以对打传情,以队形摆图案,以舞蹈造型,使观赏者激动振奋,赏心悦目。      曲沃任庄扇鼓,是集傩祭、傩舞、傩戏于一体的较古老的活动形式,早先此活动仅限于任庄许氏家族。      任庄扇鼓为传统的祭坛活动,仪式隆重,规模宏大,在邻近各村颇有影响。活动前,首先召集神头、社首、乡约和族长来“议定”,假若元宵节要打扇鼓的话,当场就明确分工,谁负责摆坛,谁负责排练,以及“神家”需要更换人选等问题均需征得族长的认可,才能变更。到腊月二十三,“神家”就开始集中起来排练,来年正月初十,由乡约、族长检查验收。      任庄扇鼓的活动是在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表演以“十二神家”(村民扮)为主。他们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黑长袍,翻穿羊皮袄、红裤,每人手拿扇鼓,边走边敲。无论表演哪段,扇鼓始终不离身。      花敲鼓流行于新绛县,也称绛州鼓乐。它以竹、木乐器为主,俗称“干鼓”,有鼓24面,代表着24个节令,演奏时,中间四人手捧拍板(俗称夹板)、梆子作舞,象征牛、虎、狮子、麒麟。这种鼓乐,近似于宋代鼓板,据说古时演奏者都戴有面具。      《秦王点兵》是花敲鼓精彩的传统曲目。它是一种模拟古代军队大场面的集体演奏形式,由绛州“花庆鼓”等民间鼓乐综合演变而成。相传,李世民率唐军大破刘武周,收復并州、汾州两地,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演奏《奏王破阵乐》,请当时著名乐师吕才教练乐工120人,身披银甲,手中持戟,三折四阵,往来击刺,歌者相和。又命魏征、虞世南改制歌词,更名为《七德舞》。每逢元旦、朝贺时,与《九功舞》同时表演,九功为文舞,七德为武舞,乐以鼓为主,声势高昂,后曾一度改名为《神功破阵乐》。武则天以后,再没在宫廷演奏,而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尤其是明清两代,绛州鼓乐进入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绛州鼓乐进一步发展壮大,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整理出了《秦王点兵》、《厦坡滚核桃》等精彩曲目。1988年元月,绛州鼓乐团代表山西省到北京参加“全国龙年音乐周”演出,演奏《厦坡滚核桃》、《秦王点兵》等曲目获得成功。      花鼓是流传山西南部万荣、河津、浮山、闻喜、稷山、临猗、绛县、翼城、沁水等地的一种鼓舞,亦称晋南花鼓。      花鼓的唱腔多为当地民歌小调,由花鼓手和女苗子领唱,众人齐唱,不用乐队伴奏。调高低由领唱者掌握,唱时不舞,舞时不唱,演唱内容视情况而定。      “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这是流传在群众中的民谣。据1984年调查,在万荣县17个镇中有14个乡镇的380个村有花鼓队。可谓之村村皆有,巷巷俱闹,人人会敲,鼓手比比皆是。打花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定亲、娶亲、回门时要打花鼓;生了孩子、做满月、过百日要打花鼓;盖新房、迁居前要先请花鼓队去“踩院”;给老人祝寿也要请花鼓队助兴;逢年过节赶庙会、商号开张、戏台落成、立木上梁等均少不了打花鼓。      金鼓乐是集吹奏、敲击、舞蹈于一体的鼓吹乐。流行于洪洞县一带。      相传,洪洞金鼓乐由春秋时期晋国典乐太宰师旷始创。后成为民间婚、丧、祝寿贺礼和迎神祈雨时一种表演形式。      金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路行鼓”、“坐场鼓”、“转场鼓”三种。“路行鼓”,主要用于迎亲、送葬、大型文艺活动的游行表演等,以吹打为主。“坐场鼓”分为两种:一种以敲击为主,用于拜堂、迎客、祭奠;另一种是以吹奏大型套曲为主,用于宴客堂前。而“转场鼓”是以舞蹈表演为主,伴以简单的鼓点,念白和吹奏小曲,主要用于观赏性表演。      转身鼓是襄汾县令柏村和夏梁村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鼓舞。由8名鼓手分成4对,分别围绕四面扁鼓击打表演,动作以转身击鼓为主,因此得名。      新中国成立前,转身鼓是专为迎神祭祀活动表演的。建国后,打破了8年一次只为“娘娘”表演的老规矩和一些陈规陋习,除逢年过节、庆祝丰收为广大群众表演外,还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群众称此为“翻身鼓”。      花篮灯又称“跑灯”。流传在运城市龙居镇赵村和安邑镇固家坡一带。主要活动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      花篮灯以竹篾或铁丝编织而成,外糊色纸或彩绸。篮正面贴各种剪纸和彩绘花卉。篮底沿周垂黄色丝穗,篮把上系红绸花,篮中插蜡烛。      表演时,12位女子手挽花篮灯在似流水的“圆场步”中,变换出“二龙出水”、“白菜心”、“三盏灯”等队形。并用花篮灯编成“篱笆”,搭起“彩门”,或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大字。      花篮灯的伴奏乐器有大唢呐、鼓、锣、铙等。在唢呐吹奏的同时,打击乐随旋律敲打,可即兴发挥。二者交替进行,有张有弛,使舞蹈节奏有起有伏,悠扬舒展亦紧凑热烈。      七巧灯是一种以七盏彩灯巧妙地构成各种象形图案的彩灯舞蹈。流行在临猗县太范村,一般在农历七月七和春节期间表演。表演时,七位姑娘头梳度辫,鬓插红花,穿红绸大襟袄、红彩裤,腰系黑围裙。七人各执一盏花灯,在打击乐的伴奏下,碎步轻歌曼舞,不断地变换队形。其表演风格独特,图形变化多样,是一种极为独特的民间社火。      转灯流传于河津市的马家堡、李家堡和刘家堡。传说始于商代。清道光年间,民间艺人利用风车原理制作为圆形转灯。      转灯适宜于夜间表演,人数可视灯架而定。他们口衔一哨,身着红衣,领头人与压尾人身挂一个大马铃,其余均挂一串小马铃。表演时,一个或二人手举灯架,快速碎步小跑,利用风力使彩灯欢转,与清脆响亮的铃声、哨声彼此呼应,气氛颇为热烈。与此同时,还有40人的锣鼓伴奏助兴。乐声震天,灯火相映,场面宏大,十分壮观。      流传于运城市贵家营一带的龙灯魔女舞,农历二月二这天,同其他社火形式一起边舞边行至神师庙门前,舞龙者将龙盘旋于彩门前,待梵香烧表三叩首后,方开始表演。龙灯魔女舞有舞龙者9人,龙女2人,魔女16人组成。男举一条九节长龙,翻腾于云海之中,龙女身披彩带,魔女手提如意彩灯翩翩起舞,好像天仙下凡;魔女头顶鱼、龟、虾、蚌、龙,手提彩灯,彩衣长裙飘忽不定,气氛热烈欢快。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