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产与特产 » 物产与特产 » 名优特产 » 太谷饼

太谷饼

太谷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得名。太谷饼原初名叫“甘饼”,以香、酥、甜、软而得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在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一家由襄垣人开的“饼面铺”,生产的面饼深受远近百姓欢迎,后来由当地老字号“文成堂”继承了这一制饼技艺,渐闻名于省内外,后将此饼改名为“太谷饼”。      关于太谷饼,民间有许多传奇故事,以下是广为流传的两则。      传奇一:相传在明末清初,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太太,爱吃面饼,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那么到哪里去买太太喜欢吃的饼子呢?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 2厘米,中间厚约3 厘米, 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果然,富太太吃到这种饼子后心花怒放,大加赞赏。从此,太谷饼便广为流行起来,并保持了其“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太谷城内最早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是南街的“文成堂”,后来又有东关的“义源生”和南街的“同义恒”也生产销售。这些店铺都是后院生产,前店出售,设备简陋,厂房狭窄,产量很低。当时,太谷饼价格相对昂贵,只是巨商大贾才能享用得到。其实太谷的饼类食品不仅仅是“太谷饼”一种,据称在太谷县城仅饼类食品就多达30多种,透过这些丰富的饮食产品,我们仍可想象到当年晋商生活的豪华精致。      传奇二:民国23年(1934),蒋介石来到太谷探亲,看望他的大姐夫孔祥熙。相传,孔祥熙为了迎接他的连襟,买了一座宅院,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一番修葺,不仅古色古香,还有地方特色。      山西,在蒋介石的印象中,是个穷乡僻壤,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然而,当孔祥熙请他品尝家乡特产太谷饼时,太谷饼甜而不腻、酥软爽口的口感使蒋介石大为惊讶,他摸着光头,连声说,想不到山西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于是他便想将太谷饼面点铺渡江南迁到金陵。孔祥熙看出了连襟的意思,没等他开口,采取了先声夺人之法,讲起古话来。说慈禧于庚子年逃难长安,途经太谷吃了太谷饼也说好,回京途中,慈禧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随驾进京,没想到小小的太谷饼面点铺不愿离开故土,居然抗旨不愿随驾进京。太谷巨贾曹家,闻听此事,在慈禧面前给太谷饼面点铺讲了个情,慈禧给了曹家面子。孔祥熙讲这个古话的意思,是告诉蒋介石你虽有和慈禧一样有权力,但你免开尊口,别打太谷饼的主意。别说太谷饼不愿意跟你走,你姐夫我孔祥熙,也不愿意把我故乡这块金字招牌挂到金陵城里去。蒋介石早已心领神会大姐夫讲古的用意,两个人都会心地笑了。后来,孔家定居台湾之前,凭着孔家和太谷饼面点铺掌柜的情谊,派了一名年轻厨师,在太谷饼铺学了一手制作太谷饼的手艺。该厨师随孔家到了台湾后,制作的太谷饼专供孔家享用,也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太谷饼走出孔家门,它独特的风味,在台湾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凡和孔家有点关系,都登门讨要,孔家大方,没多有少都叫他们满意而归。当时,在台湾能吃到太谷饼,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太谷饼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更是让太谷饼的美名传遍天下。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在清末时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谷饼逐步走出小作坊低端发展的困境,成立了太谷饼行业协会,使原年生产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现在年生产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产量从2006年前的0.8万吨增加到10多万吨。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