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根据地
华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全面出击,从日寇手中收复了大量失地,这样将业已建立起来的华北10个战略区,向具有独立抗战能力的敌后根据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晋察冀、晋冀豫、晋西北、晋西、山东5大根据地,成为整个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的中坚。 晋察冀边区,是由之前建立的晋察冀(含北岳、冀中两区)根据地和平西、冀东游击区及晋察绥边游击区一部(察省桑干河流域及晋省恒山山脉北段地区)连接而成。在聂荣臻率领下,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分为晋察冀、冀察热辽两个战略区。 晋西北根据地,是在之前建立的晋西根据地和晋绥游击区一部(雁北、绥东)以及以后建立的大青山根据地所形成的。由贺龙、关向应领导创建。为晋西北(含雁北)、大青山(阴山)两块根据地和绥中游击区。东与晋察冀边区毗连,西与陕甘宁边区相接。 晋冀豫根据地,是由之前建立的晋东南根据地和冀西、豫北、冀南游击区以及以后开辟的冀鲁豫边区形成的。西迄同蒲,东临渤海,南衔黄河,北接正太(铁路)、石德(公路)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