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 » 云冈石窟 » 话说云岗 » 千佛一窟(第十五窟)

千佛一窟(第十五窟)

“大佛洞”竣工后,接着开凿的是第十五窟,整个窟内的雕刻以千佛为主,故俗称“万佛洞”或 “千佛洞”。      第十五窟四壁有弧度,上顶较四壁小,是云冈石窟群中最特殊的一种窟形。窟内的面积不大,呈正方形,长阔约6米,高9.5米。窟中无主像,四周雕满千佛龛。相比之下,从凿窟到雕刻,工程质量非常粗糙,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孝文帝为掩盖欲迁都洛阳,施瞒天过海之计佯凿所造成的。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将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孝文帝迁都洛阳一事,颇费周折,实际上从他临朝执政开始,便有迁都之念,生此念头是由他祖母冯太后死前的一番话引起的。太和十三年(489)秋,在一次孝文帝向冯太后汇报灵岩双窟开凿已近竣工时,冯太后颇为满意,而后转了话题说:“我大病在身,随时都可能离你而去。你要记住,要想保住和拓展祖宗留下的偌大家业,我们的敌人不是北方的高车和蠕蠕,而是南朝。征服汉人统治的南朝,不能仅靠武功,必须用文治,鲜卑族只有首先接受汉人的文化,以汉化而治汉人,才能实现我大魏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    祖母死后,孝文帝哀思不已,其死前的话一直在耳边萦绕,为了加快鲜卑族的汉化步伐,他想的最多的是向南迁都。此时,有一位从南齐投奔来的名叫王肃的人,经纶满腹,韬略过人,颇得孝文帝赏识,极力支持孝文帝的迁都计划;可是朝内以柱国将军兼檀州剌史穆泰、辅国将军兼定州剌史陆睿等为首的守旧派却一直反对从平城迁都,这也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为此,王肃给孝文帝献上了 “瞒天过海之计”,其中就有“继续大规模在云冈武州山开凿石窟,以示朝廷将以平城为永久国都”这一内容,借以稳定朝局。      于是在昙曜五窟东的一处空壁上,孝文帝下令继续开凿了规模不大的两窟,是为第十五窟、第十四窟;同时又在中部区东头的一块空崖下凿了一个小窟,是为第四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个粗糙的窟中却有一幅光彩夺目的浮雕,就是在西壁南半顶形龛座下,刻着的二层浮雕。上层正中雕有摩尼宝珠,左右刻有隔着摩尼宝珠怒自相向的二狮子,面对宝珠,似有相争之意,狮子左右雕刻着水、草、鱼、鸟画式浮雕,极为生动活泼,是一幅把水、草、鱼、鸟用浮雕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杰作,为云冈石窟群中,甚至是我国现存各石窟群中惟一的浮雕画。可以想像,当时的工匠们已知朝廷无意在石窟上多用力了,但工程还得进行,于是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竟用娴适的笔法搞起了艺术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这幅精美的花鸟鱼草浮雕图来。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