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寺
龙门寺龙门寺在山西省平顺县东北40千米处,坐落于该县石城镇的源头村北,最初的寺名叫法华寺,该寺院始建于北齐年间,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山名为龙门,改称为龙门寺。现存大殿为北宋绍圣年间所建,西配殿为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的遗构。北宋年间的扩建,使得龙门寺“殿堂寮舍数盈百间”,香火极盛,金、元、明、清历代皆有修建。 龙门寺整个寺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全寺分三条轴线,在三条轴线上分别为前院、中院和后院等二进或三进院落,建筑地形高低错落,变化有致,既突出主要建筑的位置,又有次要建筑的陪衬。 中轴线上分前院和后院建筑,前院依次排列有山门、东西廊房、东西配殿、经幢、大雄宝殿、东侧钟楼,后院有东西僧舍、后殿(燃灯佛殿);西轴线上有前后两组四合院僧舍;东轴线建有圣僧堂五间、水陆殿七间以及禅堂、僧舍、马厩等附属建筑。整个寺院为四合院布局,颇具民居风格。另外,在寺院西沟有宋、元、明、清各代墓塔10多座。从龙门寺的建筑规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年的佛事活动的频繁和建筑工程的浩大,由于该寺内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同时存在,对我们系统地鉴赏和研究我国的建筑艺术与建筑历史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式屋顶,虽然西配殿建筑规模不大,但在全寺院中是最古老的建筑,是山西现存的第三座五代遗物。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窗,西次间为直棂窗,殿内不设柱子,通长四椽栿架构,在平梁上有一驼峰和侏儒柱,这种做法是山西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也是此座建筑的特点。柱头间仅用阑额连接,无普拍枋,阑额不出头,仅有柱头斗拱,无补间辅作,柱头上坐栌斗并承托一个小拱头,小拱头出华拱一跳,为四铺作斗拱形制,栌斗的斗 较深。建筑所处的台基十分低矮,梁架举折平缓,整座殿宇构造简洁,其造型非常古朴,具有唐代遗风。 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四椽栿后接乳栿,大殿使用木柱和石柱二种,方形抹角石柱上刻有创修和施主题记。梁架结构保持了宋代建筑的做法,明间石柱上的北宋绍圣五年字样,为此座建筑的年代提供了佐证。 其它建筑如山门为金代遗构,燃灯佛殿梁架构造不受宋代法式约束,突出了元代建筑的特征,其余的配殿、僧舍等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