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礼制特色
中国是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礼一直是古代社会中全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框架,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制约着社会秩序的发展,成为中国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时代的嬗递,平遥古城“执着”地继承了传统礼制中的许多形式和行为规范,经过不断地演化变革,广泛地融合在了各种习俗中,并以不同的方式,保持着对“礼制”的诠释,虽然残留有一些迷信荒诞和封建陋习,但却丝毫没有掩遮其精神内涵。 “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完全反映以明清时期为主的汉族历史文化特色”(郑孝燮、任致远)。 平遥古城以“礼”为本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城池的建造方面。城池是一座城市的防御工事,“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便说明了它设险防卫的基本功能,它的选址和营造,往往渗透着古代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理论和制度。 中国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均有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序标准,不能逾越。《周礼·考古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阐述了“王城”规划布局的模式,这种理想模式对后世的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是城市建设等级的具体描述。平遥古城周长“十二里八分四厘”,略呈方形,直边约长“三里二分一厘”,正合乎传统的礼序等级。古制最高等级的国都方九里,诸侯都城或后来的郡府城,大的城方七里,小的为五里,县城为城方三里(注:方九里,即纵横九里,指的是边长)。 另外,平遥古城的城池布局、院落民居无不渗透着“辨方正位”思想,“辨方正位”源于《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是中国古代关于都城规划建设、管理的总纲。这样的建置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选择、理解,最终完善起来的。“辨方正位”由最初的测定方位法,经过社会观念的渗透、积淀,成为建筑朝向与空间布局的必要条件,更衍化为宗法礼制和世俗观念的追求。具体而言就是(1)强调建筑物的布局朝向和群落组合;(2)择中观,轴线对称,封闭规整;(3)讲究风水、意象等。 平遥整座古城池坐北朝南,略偏东,既遵循“面南遵北”的原则,又选择了最佳的采光角度。城池平面略呈方形,东、西、北墙俱直立无依,惟南墙蜿蜒,封闭、规整而富于变化。惠济河、中都河环绕在城之东、南两侧,形成了城池防卫系统中的两道天然屏障,既是对“负阴抢阳”(背山面水)思想的继承,又是“因地制宜,以险制塞”的灵活运用。这样的布局环境,古人也有他们独特的理解方式,据《平遥县志》记载是:“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把城垣比作了千年寿龟,表达出对古城的美好祝愿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祈盼,于是“平遥城是龟城”的说法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平遥古城城区建筑的布局秩序,几乎可以说是《周礼》中“国都”的缩影。城中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小巷构成了经纬交织、主次分明的格局,全城以市楼为中心,南大街为轴线,对称、有序地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公共设施,体现出“文武”、“阴阳”、“中外”的礼俗观念。依据“礼制”的配置是“左文右武”(文东武西),儒学的崇高殿堂——平遥文庙位于城区东南,而武圣人关羽的庙址——武庙相应地坐落在城区西南。县衙署——地方行政中心,是阳世的法定管理机构,居西;城隍——阴间城池的守护神,其庙址居东,在此基础上,作为“官府”,其建筑群也表现着“森严、肃穆”的法度,中轴明显,院落重重,厅堂迭进,廊庑对称,内部功能设置再次显示了“文东武西”、“前朝后寝”的特色,因此,从纵向上严格遵守、传承着从中央到地方的等级与职司,横向上实现了“阴阳对称”、“神人共治”的封建伦理。另外,平遥城中还有“东观”、“西寺”,即:清虚观与集福寺(现已不存)也是对称的格局,同时显示了邑人的本土为上的观念。道教是地道的“国产”信仰,占了尊贵地位(东),佛教是外来宗教,故而居其次。由此看来,古城区的建筑布局是遵守传统礼制的。 古城之中即使是小至一座的四合院落,也无不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古人认为住宅是“人之本”,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序》)。古城由城墙、坊堡、院落构成了层层的封闭空间,而在“庭院深深”的小天地里也维系着“尊卑有别,主从有序”的人伦关系。高大的正房一般由中老年或辈份高的长辈居住,儿孙们按辈份高低,分别住东西房,并从里院向外有序排列,大户人家的看家护院和杂役分别住在最外院的耳房或偏院内。而这些四合宅院营造中的“讲究”与“忌讳”要繁缛得多,诸如宅门的位置、门户的大小、明堂的宽窄、厕所的方位、火灶与土坑的尺寸以及起建的日期,甚至树种的选择等等,都要在“知名的风水先生”指点下进行。许多宅院中的风水墙、楼、影壁、石雕、木刻,无不存在着“风水”的影子,这种作法至今仍然留存于民间。其实,阳宅风水是古代建造理论与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占卜吉凶的大杂烩,摒除其浓重的巫术成分,便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反映了人们在自然的统一体中寻求安全、丰足、协调的生存环境的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在传统礼制等级秩序下有计划地营造居住地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下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