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魔岩
秘魔岩,又名秘魔寺,因其位于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东北维屏山中的秘魔岩上而得名。 秘魔寺创于唐垂拱年间(685—688),宋时予以重修,金皇统七年(1147),广云和尚再度拓建。清初,因刘千在此聚兵反清,寺宇被焚,后常平和尚于康熙九年(1670)重建,并流传至今。 秘魔寺坐东朝西,原为三进院落,寺内现存主体建筑大部分为1983年以来经政府拨款和僧人筹资重建的。前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厢房。其中,天王殿面阔三间,悬山顶,前出廊,内塑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大雄宝殿面宽5间,占地312平方米,内供彩塑释迦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中院正面置硬山顶文殊殿、南北配殿等。 秘魔寺最有名的地方是“龙洞”,这里不仅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而且也是一处风景奇绝、登临远眺的绝好去处,历来为佛教徒朝山必到之所。 此外,秘魔寺还有不少的文物古迹,供僧俗游客朝拜、参观。如唐代木叉祖师塔、宋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及明万历年间建造的砖塔等,这些文物无不反映了秘魔寺的悠久历史,也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文化提供了佐证。 为佛教活动形式,相对大朝台而言。历史上,宗教信仰者往往由于气候、身体、经费、时间、交通等诸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进行大朝台活动。五台山佛教界为弥补这种遗憾,在黛螺顶修建了文殊殿,也造了五尊文殊化身像。登临黛螺顶进文殊殿拜五位文殊化身像,就称为小朝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