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
这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1959年发现于山西南部的芮城县西侯度村,1961年和1962年发掘,获得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和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古地磁测定的年代为距今约180万年。 西侯度处于中条山向黄河倾斜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水面约170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发现在一套河流相的含砾交错砂层里。据动物生态学的分析,当时西侯度一带的气候为四季分明的疏林草原环境。 西侯度文化的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和石器。在动物化石中,有若干颜色呈黑色、灰色和灰绿色的肋骨、马牙和鹿角,经化验证明是被火烧过的,这样,人类用火的历史便被大大提前,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西侯度文化的发现表明,远在180万年前,山西就有了人类的踪迹,它对研究人类早期历史具有重大价值,同时也证实了我国山西省是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1957年,中国科学院的一个考察队在风陵渡西北约7千米的匼河村一带发现旧石器遗址。1959年又作了调查,共发现16个地点,匼河文化的石制品共138件。原料大多数为石英岩砾石。 当时人类打制石片曾采用了三种方法:锤击法、碰砧法和投击法。用投击法生产的一件大石片,长23.5厘米、宽31.5厘米、厚7.5厘米,重5千克多,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已知最大的一件石片。这里的石球加工得比较粗糙,重量在100克以上,它是一种用于狩猎的投掷武器。上述工具的组合反映了匼河文化的主人从事着既采集又狩猎的经济生活。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汾河左岸的丁村附近,1953年发现,1954年及以后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结果在汾河沿岸约15千米范围内发现了16个地点,获得了2000余件石制品、3枚人牙化石及丰富的动物化石。1976年9月在发现人牙化石的编号为54:100地点又发现一块人类顶骨右上部化石,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6万~20万年。 丁村人的化石材料均发现于54:100地点,这是山西省境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由牙齿可以明显看出丁村人为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同时还具有现代黄种人的形态特征。 丁村遗址的石制品以石片和石核最多,石器比较少。砍砸器和厚尖状器是丁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工具,其中厚尖状器类的三棱大尖状器和鹤嘴形尖状器被称为“丁村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几乎占据了整个汾河流域,而且其原始游群是相当繁盛的,所以丁村文化也被称为“汾河文化”。在丁村人生活的时代,汾河的水流量较现在大得多,虽然有季节性变化,但仍是经常保持着一定深度的水域。附近的山上有浓密的森林,河滩冲积平原上草木丛生,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大致与今日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相似。 许家窑人和许家窑文化以其丰富的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发现于大同盆地北部阳高县许家窑村而得名。这个遗址是1974年发现的,1976年、1977年和1979年进行了多次发掘,在村东梨益沟两侧,距地表8~12米深的湖相地层里,发掘出十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3万余件石制品、大量的骨角器和动物化石。文化层的地质时代是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为距今10万~12.5万年。 许家窑文化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研究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大同盆地的西南角,有一个隶属朔州的小山庄叫峙峪村,吕梁山的余脉在这里环绕,耸立于西侧的叫黑驼山,源于此山的峙峪河缓缓流向东南注入桑干河谷。1963年,考古工作者就在峙峪河第二级阶地底部的杂色亚砂土中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物、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大量动物碎骨和用火而遗留下来的灰烬层,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据C-14测试,峙峪遗址的绝对年代约为距今28000年。 峙峪文化的实物资料非常丰富。石制品约15000余件,石料是脉石英、石英石、硅质灰岩、燧石和火成岩等。这些都表明远在28000年前,钻孔和磨制技术已经在中国出现。 此外,扇形石核、斧形小石刀和石镞的存在标志着典型细石器雏形和复合工具的诞生。 峙峪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鸵鸟、刺猬、鬣狗、虎、赤鹿、河套大角鹿、普氏小羚羊、野牛、水牛、披毛犀、野马、野驴等,均为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动物种类。马类动物又占食草类的90%以上,4000余枚马类牙齿化石至少代表了130匹野马和90头野驴。如此众多的马类猎获物发现于面积不大的发掘范围内,实为旧石器遗址所罕见,所以峙峪人被誉为“猎马人”。当时,峙峪一带为山前广阔的草原地带,草原上奔驰着成群的野马、野驴、羚羊、鸵鸟和鹿类,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获这些草原动物,从事着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从而创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最为出色的猎马人文化。 下川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文化,也是中国最具代表的几个细石文化之一。它是由近20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散布于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山间盆地边缘,因沁水县下川附近发现最为丰富而被命名为“下川文化”。文化层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C-14年代测试,距今约23000~16000年。 下川文化的文化遗物包括细小石器和粗大石器两大类,但文化的主体是以黑色燧石制造的大批类型复杂的细石器,代表了下川文化先进的石器工艺。结合石镞、扁底三棱尖状器的发现,证明下川文化的主人已经普遍使用复合工具,从而促进了原始生产力的发展。 下川文化既有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细小石器传统所共有的一些特点,又以其进步的技术和精美的产品达到了典型细石器工艺水准,它为研究中国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内涵、特色和分布,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当时人类从事的经济生活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除了上述文化遗址之外,山西还有一些重要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是黄河岸边的旧石器晚期文化。这一类型的文化分布于吕梁山西麓的黄河东岸地区,先后发现了偏关县清水河一带旧石器地点,蒲县薛关和吉县柿子滩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