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社火
汾孝地秧歌因流传于汾阳市和孝义市而得名,是一种以舞见长的秧歌之一。流行之初,人们反穿羊皮袄围成圆圈敲打锣鼓,所以也叫“捣秧歌”,后来逐渐增加了舞蹈动作和场面,在宽阔的平地上边敲边舞,人们又称其为“掏场子”。 汾孝地秧歌的歌词早先有表达喜庆吉利的四六句,后来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编成秧歌小戏,甚至还移植了中路梆子的一些连台本戏。由于受群众广泛喜爱,演出场地常常拥挤不堪,于是每逢演出时,先搭一个平台,演唱者在台上表演,舞蹈者围在台下四周表演。 汾孝地秧歌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地秧歌。武场地秧歌只舞不唱,文场地秧歌只唱不舞。武场地秧歌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套路和花哨的舞蹈动作,如“飞脚”、“下叉”、“金鸡独立”、“鹰爪势”、“饿虎扑羊”、“朝天一炷香”、“黑虎拖鞭”、“兔刨土”、“猴捅马蜂”、“苏秦背剑”、“野鸭串”、“蒜辫子”、“凤凰展翅”等等。 如今,汾孝地秧歌成为人们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娱乐活动。春节时给军烈属拜年、与子弟兵联欢也都少不了它。 伞头秧歌流传在吕梁山区的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石楼等县。其中尤以临县最富有代表性。由于伞头在秧歌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手执花伞,故而得名。它是一种有歌有舞、以唱见长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形式。 每届表演,鞭炮燃过后即是秧歌队伞头和各色角色,有打鼓者、拉花者及竹马、旱船、大头娃娃、狮子、龙灯以及武术等。有人概括其为“锣鼓鞭炮、红火热闹、旗锣伞扇、花里胡消”。 临县伞头秧歌,早先有一套完整的用以祈祷神灵、攘瘟祛疫、保佑五谷丰登的礼仪和规矩。直至20世纪30年代,一些乡村在闹秧歌时,仍保留有祭神拜庙的活动,与古时的“赛社”、“赛会”等形式极为相似。至今临县高家山一带仍有人把闹秧歌称为“闹社会”。20世纪40年代初,当地还风行一种“拜社会”的习俗。即凡是刚娶过媳妇的人家,正月里必邀秧歌队来贺喜,要求新媳妇向秧歌队全体拜年,表示谢意。 岳村鈲子是流传在文水县岳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打击乐,产生于明嘉靖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 岳村鈲子由大鼓、鈲子、大铙、大钹等四种乐器组成。其中,鈲子是由岳村人特制的一种小钹。这种小钹形状独特,演奏时,能产生“呱”、“呱”的音响效果。这四种乐器各有特点,大鼓浑厚有力,鈲子激越刚脆,大铙温和清亮,大钹雄浑热烈。这套锣鼓能生动地渲染出各种自然气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主要曲目《雷鸣闪电》演奏时,人们首先听到的是一段雷雨到来之前的声响,紧接着音调由弱到强,逐步展开,犹如雷雨大作,风雨交加,愈演愈烈,使全曲达到高潮。在乐曲高潮中,响着清脆的“呱呱”之声,使听众领略到一种狂欢和快意。 每年元宵节,中阳县各乡兴办以灯火为主要特征的“小子会”,搭神棚、扎彩门、闹红火。12岁以下的孩子自制灯笼,红纸裱糊,数量为男三女二外,贴金箔剪花,悬挂庙(棚)前,以祈福。同时,各户门前均要张灯,传统灯形以白菜、西瓜、莲花、孔雀、八仙为主。至放灯时,各家携带孩童至采棚处插香挂灯,然后沿街观灯看红火。 岚县上明镇元宵社火中的龙灯十分著名,清初传入境内已流行300多年,1986年曾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化科研项目。 上明龙灯,全长三丈六尺、十二节,前有一盏蜘蛛精灯引龙戏舞,后有二十四盏牌灯伴舞,相传是对龙神和凤姑圣母恩德的一种报答。龙灯舞蹈由十几人手擎布龙,相互配合形成上下弯曲、左右盘旋舞姿。 其舞法分为“激龙”、“蛛精作乱”、“蛟龙出海”、“环林噙珠”、“泰山压顶”5个段落,起伏跌宕、盘旋多形。 其装饰不断改进,由原来单一的四角排灯定点,龙舞圆场擒珠,改为牌灯顶端喷烟火,舞姿日趋丰富、欢腾。 挑椅子又名“悬空椅”,是流传在孝义市关西庄的一种民间舞蹈。据说,早先关西庄有一武姓人家,为求门当户对,令其长子娶其表妹为妻,过门后生一蠢厮(孝义方言,意为傻小子)。当蠢厮儿还未成年时,父母便给他娶一童养媳。二人均系孩童,根本不懂男女情爱,只知每日里一起玩耍。有时,小媳妇坐在椅子上,蠢厮儿抱椅嬉戏。久而久之,便有了这种蠢厮儿戏耍的“挑椅子”形式。初时,多是逢年过节闹红火时,一小姐(男扮)坐在“椅子”上,一蠢厮用竹片或柳条一端高挑椅子,边走边与小姐嬉戏逗乐,引得沿街观者哄笑取乐。没有规范的舞步和表演内容,音乐也只是用简单的锣鼓伴奏,完全是一种即兴的自由表演形式。 1986年,孝义市文化馆对其“椅子”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革和大胆的设计,使之更加富有当地民俗气息。在内容上也改编为憨厚的山区青年农民挑椅送媳妇回娘家,一路上有说有笑,并有穿林过桥、下坡过河等情节,表现出小夫妻俩相互关心体贴、纯真质朴的爱情。在人物造型上借鉴了一些皮影造型的表演和碗碗腔音乐的伴奏,使这一形式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据此加工改编的《送妻回娘家》舞蹈,曾于1988、1989年先后赴日本、北欧表演,获国际民间艺术特别奖。 “九曲黄河灯”亦名“九曲黄河阵”、“串黄河”、“灯游会”以及“地灯”、“平安灯”、“九曲阵”、“迷魂阵”等等。因其路线三回九转,喻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而得名。 这一形式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晋西北沿黄河一带的九曲黄河灯会比较原始古朴,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夜举行。 摆阵的茭杆桩子,按平年和闰年的月日数而定,一日一桩。桩顶装小灯碗,内置麻油和灯捻,或将胡萝卜掏空内置油捻燃之;还有用山药蛋雕而成,置棉麻芨芨草为捻,点胡麻油等(现多为电灯)。然后用绳网罗成九曲通道,中央设一根老杆,杆顶插旌旗。在出入口处搭松柏彩牌楼。牌楼前设一祭坛。此形式不活动则已,要活动就要连续摆三年。 传统的“灯游会”在人们游阵之前,先由“灯官”巡视检查一番,吉时一到,一声号令全场点灯。然后“灯官”在祭坛前敬香、焚纸、拜祭,随着三声铁炮声,鼓乐齐鸣,秧歌队、高跷、龙灯、狮子以及男女老少相继入阵,载歌载舞地在灯海中盘旋回转。 在转灯会的过程中,有的老人游至老杆处要摸一摸、摇一摇,喻意能长寿。有的要拔一根茭杆带回家,称其为长寿杆。 也有女子结婚几年没孩子,便悄然拿回一小盏灯,供于神堂,若来年得子,将以数倍的胡油或钱财资助于灯游会。还有人为讨一年的通顺吉利,在神坛前布施一定数量的钱财。“转九曲”如入迷宫一般,能顺利出阵者,取一年通顺、万事如意之意。 在柳林县境内一些村庄长期流行“盘子”这种独有的社火形式,至今最少已有百年多历史。所谓“盘子”,有人形象地比喻为“放大了的神龛,缩小了的庙宇”。每年正月十五前,村民们便把各自保存的盘子装饰一新,抬运至广场热闹处向外人展示。 据当地人讲,过去只有较大的村子或大户人家才置办一个盘子,请木匠精心制作,样式基本固定为廊柱式一厅两厢结构,高二米多、宽约三四米,深约二米。闹社火时,盘子内要张灯结彩,陈列各种枣山、花馍以及花卉。一来表达祭祖酬神之意,二来展示当地的饮食习俗中的面塑手艺精品。伴随盘子活动而演唱的“弹唱”亦成为当地特有的曲艺形式。在盘子活动期间,长期盛行“偷鸡儿”和“送灯”的民间习俗。凡婚后媳妇多年不生育者都要去盘子会上“偷”面塑鸡儿,讲究“偷”后不准回头直奔回家;若生育后则必定要“送灯”还愿。近年来,柳林县每年举办盘子文化节活动,于每年正月展示盘子、弹唱与秧歌,形成柳林民间社火中一道奇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