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养成
在山西民间百姓心目中,添丁进口始终是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妇女怀孕为“有喜”,婴儿出生则为“添喜”。农业社会中长期流行重男轻女风俗,生了男孩人们称其为“大喜”,得了女婴称其为“小喜”。 妇女怀孕后,山西民间对于孕妇的饮食有许多讲究和禁忌。各地普遍流行“酸男辣女”的说法,以孕妇口味的偏向来判断和预测生男生女,并认为想要生男孩就禁止孕妇吃辛辣食物。民间普遍认为孕妇不宜吃兔肉,甚至不让孕妇接触兔子,因为兔子是豁嘴,所以人们认为孕妇吃了兔肉或见了兔子,生下的孩子也可能会是豁嘴。山西还有的地方禁止孕妇吃葡萄,认为孕妇吃了葡萄会产下怪胎。这些不科学的讲究和禁忌,是长期流传下来的思维习惯的表现,也是民间风俗文化中需要逐渐移风易俗的成分。 山西民间非常重视“胎教”,为了保证胎儿在孕育之始就受到良好的影响,要求孕妇的思想、视听、举动要合乎礼仪。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孕妇思想保持纯洁、精神保持愉快、举止保持端庄。 山西民间有许多“娘娘庙”,也有广泛的观世音菩萨信仰,妇女如果婚后久不怀孕,就要去“娘娘庙”求子,这种习俗存在了很长历史时间。人们认为生儿育女是出于神灵的恩赐,因而民间特别崇拜“送子娘娘”或观音菩萨。除此之外,山西各地还有许多特别的求子习俗。如晋南浮山一带,求子迫切的人家,讲究在别人结婚时,索要或偷取新房中象征男孩、女孩的面蛇娃、面兔娃。吕梁柳林等地则在正月里去多子多孙的人家“偷”面灯、面狗、面鞋和一种叫做“枣洞洞”的面食;到了八月十五,则去别人家“偷”核桃和枣。认为这么做了就会使自己早日怀孕。 过去在山西晋中、晋南一带,孕妇临近产期时要在炕上铺谷草或粟黍秆,另外再准备一捆谷草,让孕妇靠卧其上。民间叫“坐草”,古代又叫“就草”或“在草”。 这种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后来各地陆续改用棉褥,遂称“坐褥”,只有山西一些地区仍然保持着“坐草”的习俗。 山西河曲一带,从前要从黄河滩取来沙土,用箩筛过后铺在炕席下。这和铺谷草一样,其原因是这些东西既实用而又易取易弃。晋南浮山一带妇女临产前,讲究从结婚时用过的枕头里取出麦秸,铺到炕上。这些麦秸中曾放置过“面蛇”、“面兔”,民间认为,铺上它有利于婴儿平安无恙。吕梁柳林一带则讲究分娩时,婆婆和孕妇都要扎红腰带,一来驱邪,二来象征吉祥如意。 婴儿诞生后,女婿要去岳父家“报喜”,报喜的时间一般在分娩的当天,如果路远或不便,最迟也不能超过第3天。报喜时要带上各种礼物,如果是生男孩,要带上单数煮熟的红鸡蛋,生女孩则带双数;有的地方分别送公鸡或母鸡;有的地方带一壶酒,生男孩的在酒壶上拴红绳,生女孩拴红绸。 在得知女儿安全分娩的消息后,娘家要馈送各种食物。雁北一带除送小米外,还要送炒熟后用盐拌和的芝麻,供女儿喝米汤时就着吃。晋南闻喜等地是送烙饼,一般讲究女儿多大岁数,就送多少个烙饼。浮山等地是送“饽馍馍”,此外,还要特意烙一个“面合子”,专给亲家母吃,取的是婆媳合得来、能和好团圆之意。 除了去岳父家报喜外,还要去亲友家报喜讯。各家要款待报喜之人,晋中祁县一带,讲究生男孩吃饺子,生女孩则吃烙饼,同时准备小米、红糖让来人带回,意为送奶给产妇。晋南闻喜等地,亲友要送一种叫做“火胁”的发面饼,每个即用面粉3、4 斤。以前多用炉火烘烤,因体大烤不均匀,后来逐渐改为笼蒸,但当地人仍然称之为“火胁”。 产妇产后3日,在山西晋南一带,婆家要特意做“展腰面”给产妇、助产婆及亲友食用。展腰面以面条为主,佐以鸡蛋、葱花、香菜、猪油等,营养丰富,还有催奶的作用。顾名思义,“展腰面”是让产妇伸展腰。从这一天起,产妇就可以坐起来了。 产妇产后一个月,山西民间都称其为“坐月子”,在这段时间内,不让产妇出房走动,日常生活要由专人侍候。在雁北、忻州等地,侍候女儿坐月子是母亲的义务。在临产前,母亲就守在女儿身边,直到外孙满月为止。 “坐月子”期间,产妇在饮食上有许多讲究。山西从南到北,都要求产妇要喝一个月“清得照见人影”的稀米汤。有的地方,产妇忌食辛辣调料,怕的是把奶水“逼”回去。 山西各地都有“忌门”的习俗,即产妇坐月子期间忌讳外人来访。民间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生人冲克,同时产房的血气对于外人也有不利之嫌。因此,产妇坐月子的房屋门外要有所标志,提醒外人。晋中祁县等地要在产房门帘上用红布条交叉成十字,中间缝一“嘉庆通宝”铜钱。灵石一带是在窗台上放一炭块,生男竖放,生女横放。晋南浮山是在产房窗户上边显眼的地方挂一张筛面用的箩,箩底上贴一块红纸,取的是围罗婴儿易养好活之意。隰县一带则把稻草秆插在门上,男二女一。 忻州河曲等地要在门口贴“喜帖”,生男孩贴红纸剪成两个葫芦,生女孩则贴一张2寸见方的红纸。忻州定襄一带则有“挂红字”、又叫“看葫芦” 的习俗,一般是把带根的秀谷与红布连接,扎成一束悬挂在产房门口。生男孩,“红字”上佩以弓箭和大蒜;生女孩,则只有大蒜。形形色色的“门标”,既可以提示外人避免进人;同时还作为一种符咒和象征,在民间信仰中被赋予驱邪避恶、防止婴儿生病夭折的功用。 旧时山西各地讲究孕妇不能回娘家生孩子。这一习俗非常古老,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已有记载,说是孕妇在娘家生孩产,母子身体都不会好。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怕娘家人以女婴掉换所生的男孩。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男子与传宗接代有重大关系,男孩的降生便表示血缘、家业有所继承,不能不受到家庭以及整个家族的高度重视。由此看来,后一种担心才是不让孕妇回娘家分娩的主要原因。 “三朝”,是婴儿诞生第三天所举行的礼仪。山西许多地方和全国各地一样,在这一天要给婴儿洗浴,所以又叫“洗三”。人们在热水中放入艾草、槐枝、花椒等中草药。然后由婴儿的父母或接生婆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还要念诵祝辞。洗完以后,用红布将婴儿浑身擦干。并用姜片、艾草团涂擦关节之处。有的地方还要用葱轻轻打三下,取“葱”和聪明伶俐的“聪”谐音,以示祝福。这一习俗起源很早,远在唐代即已盛行。民间认为“洗三”能给婴儿去“风”,并驱恶避邪。由于它具有清洁卫生的作用,至今在农村仍广为流行。 “三朝”这一天,亲友都要前来祝贺。吕梁柳林一带,外祖父除带鸡蛋、小被褥等物品外,还必须给外孙扯3至7尺花红布。晋南河津等地,外祖父则要带来一个很大的圆馍,当地人称为“槎窗厚楦”,放在婴儿住房的窗台上,据说能够驱避邪恶。其他亲友以及邻里乡亲,按照地域的不同,有送鸡蛋、挂面的,有送小米、红糖的,也有送鸡、猪肘肉的。这一习俗叫“下奶”,意在慰问产妇,祝她早下乳汁。 在产妇的奶汁末下来时,山西好多地方都讲究让婴儿先吃别人的奶。一般是男孩要吃生女孩妇女的奶,女孩要吃生男孩妇女的奶,称为“开奶”。在吃奶之前,有的地方还要让婴儿“尝五味”,舔食醋、盐、黄连、糖等。意思是,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困苦,在尝尽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后,才能苦尽甜来,获得幸福。以此祝愿婴儿平安长大成人。 在产妇的奶刚下来时,晋南等地讲究先挤一点奶汁和面做个小小的“面馉(gu 古)拦”,用红布缝裹好挂在产妇身上,意思是把奶都拦圈住了。这个“面馉拦”一直要带到“百天”才能去掉。 “洗三”这天要设筵款待来贺的亲友,民间认为吃面条有祝贺长寿之意,许多地方都讲究以面条为主食款待亲友。 在婴儿诞生3天和9天时,晋中一带,家人要在原产婴处进行供献祭祀。在婴儿诞生12天时,忻州河曲等地则要做“小满月”,家人要邀请同族长辈和孩子的外祖家来吃油炸糕和豆面条,取谐音“高”和寓意“长”,祝孩子步步登高,快快长大成人。在这一天,旧时山西各地都要敬神,特别是“送子娘娘”。祭献的物品除了面桃、面石榴外,还要用一整张红纸给“送子娘娘”剪许多双鞋,以慰问她往来奔波给人们送子的辛劳。一般按当年的月份数为12双,如果有闰月则为13双。同时还要糊一个针线包和针线轱辘,以便于“送子娘娘”缝连补绽,继续为人们送子。这些纸糊的鞋子、针线包和针线轱辘,在去娘娘庙祭献时都要烧掉,唯独留下一把纸糊的锁子,意思是把婴儿锁住了,再不会夭折。 在婴儿诞生15天,即半个月时,晋南河津等地,亲友要前往祝贺,称为“走 月”。姥姥把送给小外孙的小衣、小袄缝缀在一卷黑布上带来,当众展览,当地人叫做“看月活”。 “满月”,指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为孩子办满月酒,即“做满月”、又称“祝满月”,是汉族的一种育儿礼仪,流行于山西大部分地区。满月的庆贺日,晋中一带讲究男孩比实际满一月早一天,女孩则晚一天。做满月时,来祝贺的亲友要携带各种礼物,除食物外,大抵为小儿衣服、 鞋、帽,贵重些的有银饰品,如银锁、银项圈、银手镯一类。 忻州代县一带,姥姥家除送衣褥、饰物外,还要带一篮子馒头。其中一定要有两个“奶头馍馍”,状如乳房,里面包糖,上面捏7个小面人,表示“五男二女”、“七子团圆”之意,据说吃了能下奶。晋中等地,姥姥家要蒸一个8斤面的大馍,同时送一外裹红布的银项圈,上连银锁。 孩子带上银项圈,每年加裹一层红布,直到十二岁为止。晋南襄汾一带,姥姥则必备7斤面大饼一对,俗称“旋子”,半斤面小饼数十,俗称“圪拦”。闻喜等地,流行舅舅家送3尺红绸或红布,生的是男孩,上面便写“弄璋之喜”、“栋梁之材”、“后生可畏”等字;生的是女孩,上面便写“丹桂生枝”、“巾帼英雄”、“祖国花朵”等字,钉到大门上,称为“挂旗”。婴儿的姥姥家还要带去一束谷草,分为数小把,交叉用黄泥粘固在门楣墙上,中间再钉上一柄木勺、一双筷子和一个瓷碗,称为 “潎(pie撇)草”。曲沃一带,在做满月或“小满月”时,姥姥家要给外孙“插竹子,竹子是青竹一对,外加幼竹,俗称 “子竹”一株,上面悬挂红布旗、红布条、圆镜、铜铃和枣、核桃、桂圆等各式干果,竖立在大门两旁。门头也讲究钉瓷碗、红筷。 忻州保德、偏关等地,孩子满月时,姑姑、姨姨要给孩子做狮虎帽、狮虎鞋,蒸面老虎、面狮子。民间认为狮虎能驱避邪恶,穿戴上狮虎鞋帽,吃上面狮虎,就能使孩子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婴儿满月当天,雁北、晋中以及晋东南等地,还有“出行”的习俗。家人请一位儿女双全的长辈抱着孩子出门,如果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本人有妻子或丈夫的“全人”,这个人就要接过孩子,抱回家重新送给婴儿的母亲,主人以红包相酬。这一习俗又叫“撞喜”,人们以此祝愿孩子也能像他碰见的“全人”一样,在成年之后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婴儿满月以后,家人要选择吉日给孩子剃头,称为“剃胎发”。有的地方还要把剃下的胎发揉成圆团,装入布囊,缝在婴儿的背心上。民间认为血为精气之本,毛发则为血余,佩带在身,可以消灾避难。剃胎发的时候,山西好多地方都讲究在婴儿前脑门上留1~2寸见方的胎毛。“毛”、“髦”同音,所谓“髦”常用来指英俊杰出的人。留胎毛,表达了家人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做过满月以后,在雁北、晋东南的一些地方,婴儿就可以随母亲一块回姥姥家了。姥姥除给外孙戴银锁外,还要捏制小兔、小猫、小狗、蝴蝶、葫芦、菊花、梅花、海棠、菱角等形状的面馍,蒸熟后让女儿带回。有的地方还要把这些小巧玲珑的面馍用线穿成一圈,再加一个面制的长命锁,挂在孩子脖子上。这种面馍,有些地方称为“扎牙馍”,意思是祝愿婴儿早早长牙。 婴儿诞生100天为“百日”,又称“百岁”,本身即含有祝愿孩子长寿的意思。 旧时婴儿出生100天内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便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人们把“百日”视为一个终点,以往的担惊受怕告一段落;同时人们还把“百日”视为一个新的起点,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过百日时,山西雁北、忻州、晋中、晋南、晋东南、吕梁等地,都讲究蒸制“套颈馍”,以为婴儿祈求吉祥长命。“套颈馍”,有的地方义叫“牛曲连”、“面囫(ku 枯)囵( lun轮)”、“串铃”,其形状为圆圈,大的可以套在婴儿脖子上,小的可以拴在项链上,寓有拴住、套住之意。晋中一带蒸“面囫囵”,用面必合“8”数,如8斤、18斤等。“面囫囵”上有枝叶盘根、米稂囤、各种生肖动物形象、九个石榴和一个佛手,简直是一件做工精致的面塑工艺品。这一天,家长还要把套颈馍切成百片,分送邻里各家。受赠之家必回赠以钱,钱不计多寡,示意而已。 满百日后,产妇带婴儿要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称为“离窝”。走的时候点一柱线香,从房门口起沿途用炭块压小块方形纸,男孩用白纸,女孩用红纸。定襄一带压黄纸,直到外公家,以示所行路径,将来仍沿此路回家。民间习俗,认为这样婴儿的灵魂便不会迷失归路。也有祭礼神灵请求沿途护佑之意。 孩子一周岁时,父母除请客祝贺外,旧时还常举行“抓周”仪式,有的地方又叫“试儿”、“做周岁”。一般是把笔、书、算盘、刀剑、丝线、脂粉、玩具等小物品摆放在孩子面前,让小儿随意抓取,借此占卜孩子未来,预测孩子的志趣爱好。这一习俗极为古老,南北朝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已有详细记载。 晋中一带,孩子过头一个生日时,本家和姥姥家都要蒸九石榴一佛手表示祝贺。在晋南闻喜等地,孩子的姥姥、妗妗、姑姑、姨姨要用发好的面捏成长条烤熟,称为“骨架”,送到孩子家,意思是给孩子安腿,让孩子快点学会走路。 孩产满周岁时,山西南北各地都讲究给孩子制作象形衣帽。一般男孩是麒膦、老虎、狮子等兽形,女孩则是鱼帔、莲花、八宝等。各家还要给孩产穿上新做的虎头鞋。这种虎头鞋用黄布缝制,鞋尖上绣一虎头,虎头额顶绣一“王”字。民间以虎为百兽之王,认为孩子穿上虎头鞋,就可以壮胆、避邪,长命百岁。除了虎头鞋,孩子的姥姥、妗妗、姨姨、姑姑都要给孩子做“兽鞋”。这种鞋有棉的、夹的两种,手工绣成,千姿百态,造型夸张,常见的兽形有狮、龙、牛、豹、羊、兔、猫、狗等,都是生命力极强的动物。做鞋仿其形伏,取繁衍兴盛、易养好活之意。各地讲究送鞋不少于3双,多的有5双、7双,均取奇数,忌用偶数。孩子穿兽鞋,一直要穿到3~4岁。 有些地方,自周岁以后,每逢生日,舅舅都要送给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表示祝福。这种枕头除供实用外,还是孩子乐不释手的玩具。新绛、定襄一带,亲朋好友都做花馍前往祝贺。 为了把孩子抚养成人,人们竭尽心思,想出了许多办法,这些办法世代口耳相传,逐渐演变成风俗。 晋中一带,当奶奶的要背负孙儿走街串巷,到各家讨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块,如行乞的样子,称为“讨百家”。回家后,用米面为孩子做饭,把布块拼凑起来做成小儿衣服,称之为“百家饭”和“百家衣”。民间认为,这样能使孩子身体强壮,无病无灾。 戴“长命锁”是山西各地都流行的育儿习俗。早先的长命锁多为银制,呈古式锁状,一般正面镌刻着“长命富贵”、“长命百岁”等字样;背面镌刻着麒麟图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镌刻“龙”、“虎”、“寿”等字样的。人们把长命锁戴在孩子脖子上,表示根基永固,吉祥长命,并祝福孩子以后龙腾虎跃,前程远大。 除了一般的银锁外,雁北、太原一带,还讲究每逢生日和春节给孩子挂“红线锁”。红线锁是用红丝线或五色线编成线辫,连起来挽一个结作锁,有的在线下面缀数枚铜钱,然后在神像前点燃供神的黄表纸,把线辫燎一燎,给孩子戴上,以此祝愿孩子无病无灾,平安成长。孩子长到12岁后,要戴上所有的红线锁去神像前献供还愿。 值得一提的是,晋南浮山等地还有两种较为特殊的锁:一种是“脐带锁”,即孩子出生后,家人把剪下的脐带用红布缠裹缝合,两头缀上纽扣连接起来,类似于红布项圈。脐带曾是胎儿的生命线,在人们的心目中又以锁的形式把孩子的灵魂、生命和身体紧紧锁在一起。再有一种是铁项圈锁,这种锁是用破旧棺木上废弃的7颗铁钉,请铁匠在更深夜静、星斗出齐后,用黑驴蹄子当锤头打成的。小孩戴上它,据说可以驱恶避邪,康泰无恙。这些习俗都隐含着古代民间巫术的成分。 忻州一带生了男孩后,要在次年元宵节期间,在街上垒旺火、架灯山、请响班,热闹庆贺,谓之“点灯”。亲朋好友们都带花馍、礼炮和酒前往“扶灯”,以借百家之福,护佑孩子健康成长。一些久不生育的已婚妇女,要在灯山上祈愿烧香,随即“偷”一盏灯回去,谓之“端灯”,俗以为此举必可生育。 孩子小时常流涎水,山西各地都时兴给孩子戴“围嘴嘴”。“围嘴嘴”是用布缝制的一个圆环形垫子,套在孩子脖子上,涎水打湿一片,就转动一下,使下巴颏接触部位总保持干燥。“围嘴嘴”有做成老虎形的,还有做成青蛙形、莲花形的,等等,既实用,又美观。 山西有些地方为防止男孩、特别是独子夭折,每次理发时都要特意在脑袋后头留一撮头发,称为“百岁毛”,吕梁地区又称为“后扯辫”。有些地方的小男孩,如果长住舅父家,脑袋后边留下的那一撮头发都叫“舅舅毛”,是以此表示不忘舅父家的养育之恩的。“百岁毛”也好,“舅舅毛”也罢,越长越好,后来干脆就梳成一根小辫子,直到满12岁或者回到生身父母身边以后才剪掉。 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独生子,在山西许多地方都讲究认干爹干妈,晋中祁县一带称为“认义”,雁北等地则叫做“寄宝”。“认义”的对象一般为多子女的人家或长寿老人,以求人丁兴旺或寿命长久之意。河曲一带,孩子“寄宝”还要起相应的奶名,如认姓李的为义父,则称“李保大”,认姓王的为义父,则称“王保大”。除了多子女或长寿的人家外,有些地方还流行认残疾人为干爹干妈,取其不幸代人受难之意以保孩子平安健康。山西很多地方还把孩子的无病无灾寄托于神灵的庇佑。有些地方让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民间认为,既然是神或僧道的弟子,自然会得到他们的保佑,长命平安。 给孩子起奶名,又叫“乳名”、“小名”、“小字”,也是流行于山西各地的习俗。“歪名好养活”,人们认为奶名起得不好听,阎王爷也不想要,因此孩子就不会夭折。这一习俗亦十分古老,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奶名即为“犬子”。人们给孩子起奶名,如“毛亲”、“臭臭”、“狗狗”、“黑头”、“狗蛋”、“牛牛”等,虽然是“歪名”,其中却有相当大的亲昵成分。有的奶名具有符咒作用,如“拴柱”、“锁柱”、“引弟”、“改花” 等,表达了人们对孩子命运的关注或对男孩的企盼。更多的奶名则寄托着人们对孩子的良好祝愿,男孩叫“铁蛋”、“天才”、“金龙”、“来福”、“生宝”、“有富”,女孩则叫“牡丹”、“百灵”、“金花”、“秀兰”、“桃 叶”等等。虽然孩子在入学时要由老师或父母及亲友中的长辈取正式名字,即“学名”,但奶名往往一直被长辈沿用,有的甚至会代替了学名。 关于年龄的计算,旧时山西民间习惯以夏历纪年为标准。 孩子一生下来即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夏历年元旦即长一岁。 这种计算年龄的方法称为“虚岁”。 孩子至12岁生日,也即满11周岁时,旧时各地都举行“开锁”的仪式。忻州河曲一带,孩子要把11年来攒下的22条红线锁一齐挂在脖子上,然后再在脖子上挂一把旧式铜锁,由孩子的干爹、干妈象征地用铜钥匙打开。吕梁柳林等地,称过12岁生日为“过大生日”。这一天,孩子要坐在笸箩里,头上打着雨伞,嘴里咬着烧饼,手里拿着大铲或铜钹。所用之物都取圆形,以此象征孩子终于圆满成人。临汾一带,孩子则要坐一种特制的彩车,这是种老式的铁轱辘大车,布置得异常华丽, 孩子坐上它上街游行,郑重地向人们宣告,他已经成为社会的正式一员。 晋中祁县等地“开锁”仪式极为隆重。家人在宅神前设供,并请孩子“认义”的那位干亲来主持仪式。当地讲究每年春节由父母、亲友赠送孩子用红头绳穿铜制钱做成的锁。这种线绳锁上的铜钱按年龄增加,每年1个,另外再加2个,如5岁穿7个,7岁则穿9个。至此,孩子要身缠3丈红布,跪在地上拆下历年来所得线绳锁上的铜钱,放入簸箕内。主持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把簸箕里的铜钱往地上抛撒。凡汉字面朝上的铜钱由孩子拾起,以占卜一生福禄;其余的则归主持人所有。然后主持人一手拿笤帚,一手扯布头,让孩子原地旋转以使布解脱。在旋转中,主持人也要边念咒边用笤帚扫孩子。待红布全部脱下,即送给主持人以作酬谢。最后把蒙过12层红布的项圈取下,摘下锁,把项圈挂在枣树枝上,整个“开锁”仪式方告完毕。 山西各地非常重视过孩子的12岁生日,这一天,家人往往要张灯结彩,欢宴亲友,同时备办丰盛的祭品,让孩子“戴枷画睫”,前往娘娘庙或后土庙祭祀献供,有钱人家甚至还要唱几天戏。这一习俗民间称为“还愿”。现在“还愿”之俗虽不多见,但许多地方仍然要请客摆筵、大闹“12”之风,动辄二三十席,花费甚巨。在雁北、忻州、晋南及晋东南一带,这一现象尤为严重。 过12岁生日,山西民间称为“成人”。严格地说,它已经不属于诞生礼仪的范围,但又不同于久已绝迹的“成丁礼”即冠礼。如今的12岁开锁礼仪,是人在少年期转入青年期时刻举行的一种特殊的礼仪。 现在,产妇生孩子一般都是到医院妇产科的产房,民间“坐草”、“忌门”等习俗自然而然日渐消失。当婴儿降生时,人们讲究赠送孩子的父母一本纪念册,从第一页专印婴儿脚趾印的栏目到最后“银婚”、“金婚”的有关记载,几乎囊括了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在婴儿诞生一两天内,人们还要给孩子照诞生照,以作为留念。婴儿的健康成长,人们不再乞灵于各式各样的“锁”,而是及时到各级防疫部门去注射预防疫苗。亲友们前来探视,现在一般是馈送各色糕点、罐头及小孩的各种衣物,各种传统食品在城镇中几乎见不到了。现在孩子过生日都流行生日大蛋糕,插上与孩子岁数相等的小蜡烛,在全家人关注的目光下,由孩子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这一风俗已经逐渐由城市推广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