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三围晋阳
后周皇帝柴宗训即位时年仅七岁,他母亲被册封为妃刚满十天。如此孤儿寡母,最容易招致有政治野心的人起篡权之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宫廷正在欢庆新年,忽接北方紧急军情,契丹与北汉入侵,宰相范质、王溥仓率中不辨真伪,即命禁军大将赵匡胤率军抵御。出军之日,军校苗训,号知天文,利用天文中的“假日”现象,说二日当空,乃改朝换代之象,鼓动军心思变。出军第一天晚上,大军驻于陈桥驿站,赵匡胤的亲信将领鼓噪而起,要求拥立新天子,才同意出征。时为掌书记的赵普足智多谋,向诸将说明“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的道理,要求他们严明军纪,安定人心,取得将士们的同意和支持。于是第二天早晨,赵匡胤酒醉方醒,走出卧室,只见众将一个个手执武器列队站在庭前,并称他为天子,还拿了一件象征皇帝即位时用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并下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黄袍加身“很不情愿”的当了天子。 然后赵匡胤向将士们宣布,要使这次政变成功,必须吸取以往兵变中大肆杀人的历史教训,要安抚后周君臣,减少阻力,争取和平手段解决政权移交的问题,将士们都唯命是一切按照赵匡胤的布置行事,回师东京。到达汴梁后,将士们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支持后周的大臣们被孤立了,赵匡胤争取到了民心。于是柴宗训被迫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由此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宋。之后赵匡胤极力笼络人心,安抚各州,不少反对他的后周大臣和节度使也都顺水推舟地承认了既成事实,而唯独泽州节度使李筠拒绝拥戴赵匡胤为天子。 赵匡胤登基后,派使者前往各州安抚,并对各州节度使加官晋爵。使者来到泽州,李筠本想抗命,但左右规劝,李筠才勉强同意,并设置酒席宴请使者。但席间李筠却把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挂出来,对着画像泣不成声。这让宾客和使者都惊慌失措。北周刘承钧听说此事后,认为这是个扩大势力的好机会,就写信想结盟李筠,提议和他共同举兵反宋。但李筠为后周固守北方,长期与北汉和契丹对立,断然拒绝了刘承钧。而赵匡胤听说后也急忙安抚,并召李筠长子李守节到京城任皇城使,这既是拉拢也是取人质,而李筠也就势派李守节进京探查动静。李守节入京后,赵匡胤召见他时称他为“太子”,李守节吓得连忙磕头,表示自己的忠心,赵匡胤就让他回去规劝他父亲,说:“我没作天子时,他愿意怎样随他的便,但如今我已经成为天子了,难道他就不能成为我的臣下吗?”于是李守节快马加鞭回去告知李筠。从。 李筠知道事已至此,只好立即起兵公开反宋,杀了泽州刺史,绑了监军,送给了北汉,作为结盟的见面礼。手下人认为北汉不足以依靠,最好固守泽州,再图向西发展,但李筠不听。他认为自己和周世宗亲如兄弟,汴梁的将领和士兵许多都是自己的旧部,如果进攻汴梁,他们一定会倒戈。于是向北汉借兵准备南下。刘承钧也倾全国之兵屯驻到泽州附近的太平驿,李筠前往迎接,刘承钧封他为西平王,但李筠说自己受到周太祖的大恩,不敢辜负。这些表白让刘承钧听了十分不高兴,因为北汉和后周是世仇。后来李筠率兵三万南进,赵匡胤派兵进讨,在长平大败李筠,斩敌三千,李筠逃入泽州固守。 而后赵匡胤又亲自率军队乘胜追击,日夜兼程,为迅速剿灭李筠。六月,赵匡胤围困泽州城,猛攻十多天却难以攻下,而北汉军队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原本依附于李筠的后援又纷纷降宋。赵匡胤异常坚决,下令全面攻城,将领马全义带领敢死队冒死登上城头,赵匡胤率领亲卫跟着他。不久泽州被攻陷,李筠投水而死。李守节带领泽州官员投降,被赵匡胤赦免。北汉军见泽州城破,也逃回了晋阳。 北宋建立之初,四面受敌,北有大辽、北汉,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后蜀,南有南唐、荆南、吴越等等。赵匡胤想要一统天下,就要把他们统统消灭。但兴兵征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弄不好劳而无功,还会导致自己的灭亡。从实力上看,北方敌人要比南方敌人强大,所以赵匡胤采取先取南方,再定北方的策略。 平定李筠的反叛之后,赵匡胤并没有立即向北汉兴师问罪,反而把俘虏的宰相放了回去,并向北汉传达了和解的意愿,但刘承钧根本不予理睬。赵匡胤只好留下部分兵马防备后方,命他们不断袭扰北汉,一步步蚕食它,并派间谍分裂北汉和契丹的关系,然后集中主力消灭南方诸国。 直到公元968年,赵匡胤还是不急于消灭北汉,而是把北汉作为制衡契丹的屏障,直到刘承钧去世。刘承钧死后,养子刘承继即位。但刘承继是个无能之辈,刘承钧在位事时曾对心腹郭无为说过,刘承继庸弱无能,将来如何处理事务呢。结果刘继恩刚刚即位六十天就被下属刺杀而亡,郭无为又立刘承钧另一个养子刘继元为君。赵匡胤看到北汉与契丹关系逐渐恶化,势力窘弱,新主刚刚继位,又庸弱无能,众心不服;而南方荆南、后蜀已经被宋灭掉,南唐、吴越也被迫臣服,南汉也岌岌可危,认为讨伐北汉的时机已经到来。因此,刘承钧刚死不久,赵匡胤就调集各路人马,准备北伐。 北汉见宋兵来犯,急忙向契丹求救,契丹派南院大王带领人马防备。刘继元又命士卫虞侯刘继业(即杨业)扼守团柏谷。但宋军进军顺利,很快夺取了汾河桥,涌至晋阳城下,焚烧延厦门。之后赵匡胤派使者招降刘继元,并贿赂郭无为,对北汉重要官员也封官许愿。郭无为动了心,就劝刘继元投降,但刘继元不听。不久大辽南院大王前来救援,宋军将领担心抵敌不过,不得不先撤退,使北汉得以喘息。 第二年(969)正月,赵匡胤又命令各路人马全面进攻北汉,并大量调拨粮草支援。二月,赵匡胤亲自率领禁军从京城出发,亲征北汉。这时大辽宫廷发生政变,契丹对北汉增援的兵力有所削弱。李继勋等人又围困了晋阳。三月,赵匡胤也领兵到达晋阳城下,命令修筑“长连城”,类似于潞州之战的夹寨,准备对晋阳进行长围久困。 不久,赵匡胤在晋阳城南巡视时,想起了春秋时期智氏围困赵氏于晋阳,久攻不克,于是引汾河水灌入晋阳城的事。于是下令筑起河堤蓄水,准备再次水淹晋阳。三月底,赵匡胤引汾河水灌入晋阳城,并从城池四面猛攻,但仍然没能攻陷。 之后两个月,宋军加紧攻城,救援北汉的契丹兵马也杀到,在阳曲、定州与宋军遭遇,都被宋军击退,但宋军的伤亡代价也很大。晋阳南城的一段城墙由于受到水的长期浸泡而倒塌,大水涌入城中,城里顿时秩序大乱,赵匡胤在城外登上长堤观看,对于自己的杰作幸灾乐祸。刘继元杀死了投降派郭无为,并命大量北汉士兵从西面冲出长连城,企图摧毁宋军的攻城器械,但被宋军击败,损失上万人。 但进入夏季后,雨水增多,天气潮湿,好些宋军都患上了疾病,而晋阳城久攻不下,宋军难免士气低迷。而大辽的北院大王带领精锐抄近道飞驰赶往解救晋阳,在外围点亮火把,擂鼓告知城中的北汉军,晋阳城中的北汉将士知道外援已到,军心才得以安定。而这种情况让赵匡胤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丞相赵普和谋臣们都劝赵匡胤先退兵,以免雨水引发河流洪水阻断宋军补给线,那样后果不堪设想。但将领们却拜见赵匡胤,叩头请愿,表示愿意拼死攻城,希望能够坚持围攻克晋阳。赵匡胤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训练出来的,在一起同甘共苦,一个个在危急时刻都能以一敌百,而我宁愿不要晋阳城,也不忍心看你们去白白送死。”众将士听后都感动的落泪。赵匡胤于是决定退兵。 有人建议赵匡胤,在晋阳周围险要之处建立军事堡垒,阻挡辽军增援;把晋阳附近的人口迁走,断绝晋阳城的供给,这样用不了几年,晋阳不攻自破。于是赵匡胤高兴地采纳了,把晋阳附近投降的百姓迁往了山东、河南。之后便班师回朝,北汉军收拾宋军留下的物资,才得以周济城里。 赵匡胤二次围攻晋阳,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后来契丹使者韩知范为宋太祖的功败垂成而感叹说:“宋军引水灌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是当时先灌水然后再切断水源,晋阳城中恐怕就连一个活人也没有了。”赵匡胤退兵后,着手南方的经营。公元971年,南汉投降。公元975年,南唐后主李煜也投降了。至此南方全部平定。于是群臣请赵匡胤加尊号“一统太平”,但赵匡胤十分恼火地说:“北汉没有平灭,怎么能称太平呢?”可见赵匡胤对两次围攻晋阳的失败耿耿于怀。于是公元976年,赵匡胤再次开展北伐战争,兵分五路直取晋阳,对晋阳进行了第三次包围。九月,宋军在晋阳城下大败北汉,刘继元急忙向契丹搬兵求救,契丹派宰相前往增援。但正当宋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十月二十一日晚上,赵匡胤突然去世,这也是一件千古疑案,有人怀疑是他弟弟赵光义做的手脚。当天赵光义就继位为帝,之后又将北伐军召回。于是第三次围攻晋阳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仍然继承兄长的遗志,把消灭北汉当做头等大事,但采取了一些新的策略。一是搞好和大辽的关系,与辽开展了互市通商和使节来往,允许辽国商人入境做生意,减弱了与辽的对立情绪,争取减少辽对北汉的支持。二是不动声色地在北方边境各州大量冶制兵器、制造攻城器械,又从各州调集兵马粮草,做好各种消灭北汉的准备。三是消除了南方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吴越,完全解除了后顾之忧。四是总结前几次北伐失败的经验教训。 宋太宗曾召见宰相曹彬,问他:“周世宗和太祖都曾亲征北汉,为什么都不能攻克晋阳呢?”曹彬回答说:“周世宗时,由于史彦超战败,军心不安,所以班师回朝;太祖时,屯兵在甘草地,又遇到夏天雨水多,士兵大多患了疾病,因此中止北伐。”太宗又问:“那我现在想要北伐应该怎样呢?”曹彬鼓励说:“现在国力强盛,兵甲精锐,消灭晋阳一座孤城如同摧枯拉朽,怎样都可以。”坚定了宋太宗征讨北汉的决心和信念。 又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派四路人马进讨北汉,并督促各地加紧向前线运输粮草。而大辽使者质问宋为什么要讨伐北汉,大宋回答得很强硬:“北汉抗命不尊,理应问罪。如果你们大辽不去增援他,那我们的合约回照旧,不然就在战场上见吧。”然后宋太宗又部署兵力防备契丹援兵,并亲自为北伐将领潘美等饯行。二月,又亲自从汴梁起兵亲征。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宋军一路凯歌。之后又在石岭关大败辽军的增援部队,沉重打击了晋阳守军的士气。之后各路人马相继攻克了晋阳周边的几个州县,对晋阳形成了战略包围,北汉再次急忙向辽搬兵求援,但辽军刚刚大败,无力再次发兵救援,晋阳就此变成了一座孤城。四月,宋太宗到达晋阳城下,并亲自告谕刘继元投降。之后,宋军对晋阳进行了连日的猛烈攻击,每次射出了箭就有数百万之多,城墙扎满的箭如同刺猬一样密。五月五日,宋太宗又亲自给刘继元写信,催促其赶快投降。之后宋军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大有吞噬晋阳之势。当夜,刘继元遣使递交了降表。次日,出城投降。至此大宋终于消灭了北汉。 而宋太宗恨透了晋阳城和城里的人,于是强迫城中的百姓迁往新城,有的人还没来得及撤出城外,他就命人放火,一把大火把晋阳城化为了灰烬,好些百姓被活活烧死在城中。后来又再次将汾河水灌入晋阳,彻底毁灭了晋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