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窟
第十窟和第九窟同时开凿,均为前殿后堂式双窟。从窟形特征及造像风格来看,完全相同,所以被云冈石窟的研究者们称为“双窟”;而且这两窟以其窟前有列柱开间,又为云冈石窟群增添了一枝奇葩。 两窟的前殿各有两根露明通顶的石柱,柱呈八角形,柱面各刻10层佛龛,柱下刻须弥座,置于柱础之上;柱础为石刻大象,两窟的8根明柱平行排列在一条线上,颇似希腊雅典娜神庙的大殿柱。这是中国古代的雕刻家在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新创造。 第十窟前殿有4根露明柱,正中两根的雕刻,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有极高的创作水平。两根外柱已严重风化,东外柱和第九窟的西外柱连为一体,分为上下两层,下层雕刻出山形,山中刻有鹿、虎等兽,表现的是佛教小千世界中的须弥山;上层在平座上刻出夜叉像,夜叉的上西北隅刻出束莲形的八角柱,柱周围刻出勾栏,柱上刻出三身牵华绳的紧那罗舞神像,还刻有二坐佛。 西边石柱的风化柱座上刻有夜叉像,夜叉上方刻有二龙盘须弥山,山顶刻一屋形龛,龛内刻坐佛像,这身佛像是上升到忉利天为佛母说法的释迦牟尼佛。 殿前中间有二列柱,柱础的南面刻二象用鼻托一摩尼宝珠,其他三面均刻二狮对走,中间有一摩尼宝珠,柱础上刻有一大象托列柱,象背上有束腰方座,座上四角刻夜叉,方座上又刻莲花,莲花之上刻大忍冬草,草中又有两夜叉;再上雕出八角柱,每面刻十层,每层又刻两佛龛,龛中刻坐佛像;之上再刻覆莲,莲上有皿板,板上缠有绳索纹;再之上刻有大斗仰莲及忍冬草。整个石柱雍荣华贵,与希腊伯里克理斯(公元前550—前429年)时代所建的雅典娜神庙的列柱相近似,但在雕刻上较其复杂的多;连有名的印度“桑志”佛殿石柱的雕刻也几乎不能与之相比。云冈石窟石柱雕刻的题材与印度阿旃陀石窟石柱上造出佛像的题材,有相同之处。可以这样说,这些石柱是在“金楹齐列,玉写承跋”汉民族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吸收希腊、犍陀罗外来的建筑艺术而创造的新例,这就是雕刻中的“云冈风格”。 穿过列柱,便进入了前殿。前殿北壁正中上开明窗,下凿窟门。明窗为圆拱形,拱顶刻大莲花,四周刻4夜叉,作扶持状,4紧那罗舞神,作飞舞姿;明窗东西两侧,各于正中刻一作禅定状佛像,佛像四周刻千佛。明窗的圆拱外边雕刻较为复杂,分为3层,最下层刻连成一线的6身夜叉像;中层正中尖龛中刻一坐佛,左右各刻5身供养菩萨像,再上刻出戴花冠的14身优婆塞像,其左右各立有戴羽冠的力士。明窗拱门东西两壁各刻一独角的龙像,立于莲花之上,莲花下各刻一胡跪状的供养菩萨像。这种图案生动活泼、动静相宜的雕造,是北魏时雕刻艺术家的精心创造,令人叹为观止。最上层刻头戴花冠的8身紧那罗歌舞神像,歌舞神上面刻出全壁的勾栏,勾栏上层雕有一列18个小龛,龛中刻有乾闼婆伎乐神,每人均持有乐器,其中有笛、横笛、琵琶、瑟、3个细腰鼓、3个曲颈琵琶、大横吹、筚篥、大唢、小唢、排箫等乐器,有二人不持乐器,在行列两端,其一左手置唇上,似作呼哨状,这二人是整个大型乐队的指挥者。 这十余种乐器是北魏时的胡乐,也可能是当时的俗部乐。从此窗的音乐歌舞雕刻像中,以及第十二洞的“佛籁之音”中,完全可以看出,北魏时的乐礼在改制前,仍然保持着很浓的北方鲜卑族人生活的痕迹。 明窗下窟门楣上方刻出须弥山图。山腰有二龙盘绕,龙身上有山,山上刻有鸟、猪、狼、猿、虎等鸟兽及图案式的树木;龙身下亦刻有山,山中雕有兔、黄羊、虎、无角鹿、熊、獐、野猪、豹、有角鹿及图案式树木;最下层平列整齐的山与山中,刻手牵华绳半身的紧那罗舞神像。在有缠龙的须弥山东侧,刻三头四臂,手持日、月的阿修罗王像;山西侧则刻五首六臂持日、月、弓、箭的阿修罗王像。这幅大型浮雕,是根据《大楼炭经》、《世纪经》而创造的,繁缛的雕造,既表现了佛的护法,又表现了小千世界全部的景象。 明窗东西壁,各刻中型圆拱大龛,龛内刻释迦、多宝说法像,惟西龛胁侍不是二菩萨像,而是手提净瓶、身着方格袈裟的二声闻像。龛外浮雕复杂而华丽,在龛的下边缘刻出互相连接的6身紧那罗舞像,两端刻金翅鸟立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为胁侍像。大龛圆拱上下层刻9身坐佛像,上层又刻互相连接成一线的极为生动的8身夜叉像。 窟门为方形,门拱中刻一博山炉形的大摩尼宝珠,四周有4个舞神托扛着这颗宝珠。在云冈石窟中,门正中多刻有此物,实代表清净不垢,去离污染之意。窟门拱内两侧各雕有高约2.5米、头戴羽冠、右手举金刚杵的金刚密迹力士像,门内东西又各雕刻有右手持三股叉的夜叉像。窟门外,边纹刻出极美丽的莲花和缠枝忍冬,杂以人物及鸟兽的纹饰。 窟门东西两壁各刻同样的顶形天幕式卷云纹柱头龛。最下层为连环画式的浮雕故事像,可惜因风化已无法辨识。在门的西壁上,有一幅头上有项光的着菩萨装的人,坐在象车上,是一幅“大光明王乘象” 的一段故事浮雕像。 窟门东的浮雕,有上下二层,上层最东头有一比丘,拟出走的形象;西有4格,每一格中俱有一人作结跏趺坐习禅形象,这幅浮雕系佛弟孙陀罗难陀的故事。 前殿的东壁第二层有一幅连环画浮雕图,分为3段:北段是在通往第九窟拱门的上面刻顶形龛,龛内刻坐佛,佛座南侧刻跪拜的菩萨;中段北半刻华盖,盖下刻立佛,佛前有一名以发布地的跪拜者,佛南侧刻出一人持五茎花作供养的形象;再南又刻出一道门,门中刻一左手持花人,门楼上刻出圆形的太阳,太阳内刻有一人,门前一人作欲进入门的形象。这组浮雕是说明释迦牟尼的前生善慧仙人,见普光如来(锭光佛)为之授记的故事,都是《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中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 南段刻出一门,门内一人,内外上部又一人,似从一兽胯下挤乳;靠北刻一立佛,有一人在佛前下跪献物。这幅浮雕,是阿难乞乳的故事。 中段刻屋形龛,中心刻莲花跏趺坐佛,龛中各屋共刻4座4层塔形龛柱,龛柱最上刻化生童子像。龛中4层中每层雕一夜叉像,作各种武功动作,其招式颇有五禽戏的意味。 东壁下层北龛,佛足下北侧一人作五体投地跪拜状,这是佛收梵志为沙门的故事图。 前殿西壁屋形龛与东壁对称,造形和内容大体相同。 前殿窟顶的中部崩圮,大体看出分为6格平棋藻井,正中为藻井,井外四周刻四身紧那罗舞神。东西两边还能看出两夜叉像。 从前殿的窟门可进入后室。 后室北壁隧道外刻像已全部风化,仅可看出顶形天幕大龛及佛像项光、背光、火焰纹等残余雕刻。窟顶四周作交角帐,正中刻三格,格内刻已风化的阿修罗王等护法像。隧道内北壁刻供养人行列,上层刻紧那罗舞神,顶刻莲花及舞神。 在南壁的明窗和窟门中,左右门楣及门框上刻缠枝忍冬对称的瑞鸟衔草纹。门楣上刻5朵莲花,每朵莲花中刻一持华绳半身的莲花化生童子像。这种莲花中刻童子像,是根据《法华经》而创造的。 明窗和窟门东侧中层,刻屋形天幕龛,龛中刻一半结跏趺坐的佛像,左右各刻菩萨装合掌作跪拜的5人雕像。西侧最下又刻一个五体投地的人像。这组造像是提婆达多在佛面前忏悔、背后骂佛的两面行为的故事。 窟门西侧的最上层圆拱龛内,刻结跏趺坐作降魔印的佛像,龛外为诸魔向佛进攻的雕像,这是《太子瑞应本起经》上卷中说佛降魔的一组故事;中层刻相互私语的3个女人,下层刻3女人侍立的形象,是代表魔女与释迦辗转周旋,欲破佛果未成的形象。佛座下二人头顶相对,一仰面倒下,一俯身倒下,则是代表佛的神力,战胜魔众。这是释迦牟尼成佛前,降魔变相的神行故事。 后室窟门之西,最下层有一屋形龛,正中有一佛说法像,东半上层雕出3个比丘像,下层有二跪拜菩萨。再东侧刻一大象,背上有二人坐乘。这个龛的造像是象护忍辱弃贫出家故事。后室的东壁南半壁上,有三层龛。中层刻有顶形交角帐式龛,内刻佛说法像。在束腰高莲座之南,刻出一比丘尼为一女人作剃度的形象,龛外刻4众像,这是佛经上所宣传的妇女厌欲出家的故事。”下层的屋形龛与南壁方格交角帐龛相连,东面有二着菩萨装的坐像,西边有三菩萨的坐像。这是月氏国王与三智臣相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