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木偶戏(孝义市)
孝义木偶戏(孝义市)流传在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地方剧种之一。孝义木偶戏于宋代传入,属杖头木偶戏。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 最初,木偶戏的曲调用孝义秧歌干板腔、皮腔、中路梆子(晋剧)演唱,后来又加入碗碗腔演唱。孝义木偶戏最初独立成班,后来和皮影合成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夜晚时牛皮成精”。 孝义木偶班社演出形式丰富,素有“两种形式,三种唱腔”之称,即木偶、皮影两种演出形式,皮腔、碗碗腔、晋剧三种唱腔。明清是孝义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境内的木偶班社多达60多家。清末民初,孝义木偶戏还保持着兴盛的局面,随后逐渐衰落。